易學文化的幹支紀時法
中天易張永紅整理
在預測時,首先要明確預測的時間,即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而中國傳統的紀時方法是採用幹支紀時法,例如1994年3月1日上午10時 預測,就寫作甲戌年、丙寅月、丙戌日、癸巳時,這是起課和斷課的重要依據之一,一旦記錯了其中一項,預測的準確率就會大大降低, 甚至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幹支紀時法在我國是源遠流長的,早在殷商時代就已經普遍使用幹支紀時,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在易經的卦 辭和父辭中,幹支已經屢見不鮮。《爾雅.釋天》說:「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幹是也。歲陰者,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戍亥,十二支是也。」漢太初元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第一個甲子年正式開始,歷經幾千年而未衰.農曆仍然沿用。周易的各 門術數的分支,都是用幹支紀年來推算的,實踐證明準確率是十分驚人的,外國人稱中國的幹支紀年法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年幹支每六十年一個周期,推算年幹支,按其次序順推即可。超過六十年,則取其餘數。快查年幹法為:甲4、乙5、丙6、丁7、戊8、 己9、庚0、辛1、壬2、癸3。例如 1994年,尾數為4,天幹即為甲,1995年尾數為5,年幹即為乙,類推。關於月幹支的推算,首先要 看年幹支的天幹如何,只有這樣才能推出月幹支的天幹,在明朝的《針灸聚英》中有一個口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之歲庚寅上,丁壬壬寅順行流,若言戊癸何方起,甲寅之上去尋求。
月幹支的地支是每年如此,固定不變的,只要知道了正月的天幹,一年十二個月的幹支也就順利地排出來了。例如1994年是甲戌年, 「甲已之年丙作首」,那么正月的天幹即為丙。正月建寅,這月的幹支也就是丙寅,二月就是丁卯,三月是就戊辰,依次類推。 幹支紀日由於延續時間長,順推計算在應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難,一般計算日幹支要首先定元旦幹支,再看年份閏平,逐月逐日相加, 才能推算清楚,平時應用時查一下曆書即可。
時幹支的推算是根據日天幹而來,地支是每時不變的,時幹的推算口訣是: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生戊子,
丁壬庚子居,戊癸是壬子,時元從子推。
其推算方法是,夜半子時,在甲日、已日時起自甲子,乙日、庚日時起自丙子、丙日、辛日時,戊子,丁日,壬日時起自庚子,戊日, 癸日時起自壬子。
目前,公開出版的曆書很多,而且越來越具體,從中可以很方便地查出年、月、日的幹支,只要算時幹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