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每年都會過生日,從出生時算起,過一年長一歲,我們通常只用數字來記述我們的年齡。
而在古代,從嬰兒呱呱墜地到耄耋之年,生命分成了許多階段,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而是用其他稱謂表示。古人對於年齡的稱謂很講究,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叫法。
年齡稱謂在書籍中多有記載,有些也被沿用至今,比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家和古稀之年。在很多小說和電視劇中也有引用到年齡稱謂的,比如豆蔻之年、及笄、二八佳人、弱冠。相信很多人都對這些年齡稱謂有印象。那麼其他階段的年齡古人是怎麼稱呼它們的呢?
有趣的稱謂和來源
嬰兒初生時,未滿周歲的嬰兒被稱為「赤子」、「襁褓」。
出生三日的嬰孩稱「湯餅之期」。古時候,有嬰兒出生三天要邀請親友吃湯餅的習俗。
周歲,古人稱之為「初度」。
二至三歲的兒童稱「孩提」。
七至八歲的孩童稱為「童齔(chèn)」。女孩七歲為「始齔、髫年」。男孩八歲為「始齔、齠年」。這都是與生理有關的,女孩七歲,男孩八歲,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齠年」或「髫年」,也有說成「髫齔」的。
九歲被稱為「九齡」,也稱「指數之年」。
十歲以下可稱「黃口」,比如電視劇中常出現的黃口小兒,是貶義詞。
十歲被稱為「幼學」,也稱「外傅之年」。
幼年稱「生小」,兒童稱「孺子」,比如電視劇中常出現的孺子可教。
女孩十二歲被稱為「金釵之年」。
女孩十三歲至十四歲時被稱為「豆蔻之年」。豆蔻初夏開花,未至盛夏,古人以此比喻人未成年,故稱快成年但未成年的女子為「豆蔻」。
八至十三歲的少年也稱為「總角」。古代的幼童到了八歲的時候,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扎兩個髻,視覺上看像是角,所以稱為「總角」。
少年十三至十五歲,古人稱其為「舞勺之年」。
女子十五歲時,就是我們常說的「及笄之年」。可能是女人心志比男人成熟早的緣故,在古代漢族女子年滿十五周歲便要以笄束髮,舉行笄禮,也指女子已到了可以成婚的年齡。
少年十五歲時,稱「志學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故而後稱十五歲為「志學之年」。
古人以十五歲或十五稍上的年歲稱為「成童之年」,要「束髮」。束髮是指男子到了十五歲,要將原先的總角解散,頭髮束起盤於頭頂。
少年十五至二十歲又稱「舞象之年」。
女子到了十六歲,被稱為「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古人多用碧玉一詞入詩詞來描寫二八妙齡女子的清新美好。而「瓜」字被舊時文人拆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男子十六歲則稱謂十分簡潔,被稱為「二八」。兩個八歲為十六歲。
男子二十歲的時候,視為成年。這個時候的男子,雖說成年,但體格仍與成年男子有著差距。故稱「弱冠」。這時要行「冠禮」,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女子二十歲的稱謂為「桃李年華」。
女子到了二十四歲被稱為「花信年華」。
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被稱為「怨女」。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稱為「曠夫」。語文課本裡的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指的就是大齡未婚男女青年。
三十歲的女子已被稱為「半老徐娘」,這是形容女子風姿綽約的稱謂。
男子在三十歲時被稱做「而立之年」,孔子說的而立,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成家立業,而是指做事得禮,言行恰當,通曉人情世故。三十歲又被稱為「始室」、「克壯」。《禮記·內則》中記載「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古代三十歲為壯,指男子正當壯年。
男子四十歲時被稱為「不惑」,不惑之年。不惑,不是說人什麼都懂,而是指對自己不迷惑、不糊塗。
男子五十歲時稱「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後代稱五十歲為「知命之年」。也指人到了這個年紀不怨天不尤人,平常心。五十歲的人也稱為「杖家之年」。
六十歲的人被稱為「杖鄉之年」、「花甲之年」、「耳順之年」、「耆(qí)艾」、。在古代平均壽命低下,六十歲就相當於人生的尾聲了,因此社會閱歷豐富,能明辨是非,看清忠奸善惡,故稱「花甲」、「耳順」。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六十一歲被稱為「還歷壽」。因為古代幹支紀年法裡六十年為一輪,六十一歲的時候代表新的一輪。
六十歲以上的人稱為「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
七十歲的人被稱為「杖圍之年」「古稀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七十七歲被稱做「喜壽」。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所以喜字代指七十七歲。
八十歲的人被稱為「杖朝之年」。
八九十歲的年紀都可被稱為「耄(mao)耋(die)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指晚年。
八十歲壽辰稱「傘壽」,八十歲以上稱「中壽」。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八十八歲被稱做「米壽」。米字拆開似八十八,故米字借指八十八歲。也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九十歲被稱作「上壽」。「鮐背之年」是古人九十歲的別稱。老人身上生的斑像鮐魚背,所以用鮐背指代長壽老人。
九十九歲被稱為「白壽」。百少一為九十九,故白字借指九十九歲。
一百歲被稱為「上壽」、「期頤之年」。朱熹講,期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是「謂當養而已」。
一百零八歲被稱為「茶壽」。茶字上廿,下八十八,二者相加為一百零八歲,故以茶字借指一百零八歲。
一百四十歲被稱作「雙稀」、「雙慶」。顧名思義就是兩個古稀,兩個七十歲。
古時候老人被稱為「斑白」、「皓首」。老年人頭髮斑白,因此古人用斑白來代指老人。
長壽的老人被稱為「黃髮」、「久壽」、「耄壽」、「眉壽」、「萬壽」、「遐齡」。指老人的頭髮由白變黃,「黃髮」指枯黃的頭髮。人老了眉毛長,所以長壽的老人也稱眉壽。
年老的婦人被稱為「姥(mu)」。
這些長壽的稱謂在古時可能很少用到,但可以看出,古人是很嚮往長壽的。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文化的形成絕非一蹴而就,古文文字不僅優美而且有一定的意義在其中。古人這些有趣的年齡稱謂你怎麼看?時間會否使這些稱謂悄然消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