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歲到一百零八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2020-12-15 繆帝說史

在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相處交流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會直接說出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一些特定的年齡稱謂來作介紹,所以衍生出了很多用於形容年齡的詞語。而現代人則相對古人而言,沒有那麼講究,沒有那麼細緻(一般情況下,現代人僅僅劃分了以下幾個年齡階段:嬰兒(0-0.6歲)、幼兒(0.6-2歲)、兒童(3-6歲)、少年(7-14歲)、青年(15-35歲)、中年(36-60歲)、老年(61歲以上))。下面筆者就來談談古人那些別開生面的年齡稱謂。

嬰、幼兒時期:赤子、湯餅之期、襁褓、初度、孩提

赤子:剛出生的孩子。唐朝著名經學家孔穎達在《孔穎達疏》中有這麼一句話: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後來文人就將剛出生的孩子稱之為赤子;湯餅之期:出生三天的孩子。古代曾經有過這麼一種習俗,在孩子出生三天時,會設宴席(謂之「湯餅宴」)來招待親朋好友,以此來慶祝家中添丁之喜,後來「湯餅之期」就成了出生三天孩子的年齡代稱。

襁褓:一般指未滿周歲的孩子。襁褓的原本意思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經過演變就成了未滿周歲孩子的年齡稱謂;初度:一般也用來指代小兒出生之時,最早出自楚國詩人屈原的《離騷》:皇攬揆餘初度兮,肇賜餘以嘉名。不過後來「初度」一詞常常被用來代指人的生日;孩提:指兩三歲的幼兒。唐代大詩人韓愈曾寫過這麼一句詩: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兒童、少年時期:齠齔、黃口、幼學、總角、金釵之年、豆蔻年華、舞勺之年

齠齔(本意是小孩換牙):指七八歲的兒童。一般來說,女孩七歲(男孩八歲)左右會脫去乳齒,長出恆牙,所以古人就用「齠齔」來代指七八歲的兒童。《史記·帝王紀》云:(帝俈)齠齔有聖德,年十五而佐顓頊。黃口:指十歲以下。黃口本來是用來形容雛鳥的嘴巴,後來被文人騷客引用衍生出了這一層意思;幼學:十歲。《禮記》上記載:人生十年曰幼,學。(小孩十歲除了「幼學」這個詞指代之外,古人也經常用「外傅之年」來形容,出自《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

總角:一般來說指的是八歲以上,十三歲以下的少年稱謂。古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然後在頭頂各自紮成結,形狀如同羊角,稱之為「總角」;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古時女子到了十二歲就要開始帶釵梳妝打扮,所以用「金釵之年」形容女孩十二歲;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豆蔻是一種在初夏時分開花的植物,而植物開花說明未成熟,所以就用來比喻人還未成年;舞勺之年:一般指男子十三,四歲。據《禮記》記載,古時未成童者(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唐大詔令集》載:比者,成童之歲,即掛輕徭)要學習一種名為「勺」的樂舞。

青年時期:及笄之年、志學之年、破瓜之年、弱冠之年、桃李(花信)之年,而立之年

及笄之年:女子十五歲。古時候女子在十五歲時,就會將頭髮盤起來,然後用簪子(「笄」本意是指古代束髮所使用的簪子)綰住,寓意自己已經成年了。志學之年:泛指十五歲,無男女之分,不過一般用來形容男子。《論語·為政》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後就用「志學之年」代指十五歲。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古代文人拆「瓜」字為二八以紀年,謂十六歲(不過其實「破瓜之年」也可以指六十四歲,不過這個一般用來形容男子)。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歲左右。在古代,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會行加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表示此子已經成年,但是由於這個時候男子的體魄還未到達巔峰,體猶未壯,所以又稱之為「弱」,故稱之為「弱冠之年」;桃李(花信)年華:分別指女子二十歲,二十四歲,都是形容女子處在年輕貌美的年紀;而立之年:三十歲。古人講究三十而立,即人一旦到了三十歲,就應該擁有自立的人格,學識,事業等,所以後人將三十歲稱之為「而立之年」(「始室」也代指三十歲,《禮記·內則》:(男子)三十而有室)。

中年時期: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順之年、花甲之年

不惑之年:四十歲。出自孔子說的「四十而不惑」,講的是活到四十歲這個年紀的人應該遇到事情能夠明辨不疑;知天命之年:五十歲。出自孔子所言「五十歲而知天命」,大體意思就是,活到五十歲的時候,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再去過分地追求某件事一定要成功,思想覺悟得到升華;耳順之年:六十歲。同樣出自孔子說「六十而耳順」,到了這個年紀,聽別人說的話,自己能夠判斷出他講的究竟是對還是錯。花甲之年:六十歲。中國古代的曆法,是以天幹地支來計算的,以六十年為一個循環,一個循環被人們稱為一個甲子,又由於天幹地支的名號過於繁瑣,各種花裡胡哨,合在一起便誕生了「花甲之年」。

老年時期: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喜壽、耄耋之年、米壽、白壽、期頤之年、茶壽

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都是指七十歲。「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將七十歲稱之為「從心之年」;杜甫《曲江》一詩中有這麼一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故後人將「古稀」用作七十歲的代稱;古人一般到七十歲辭官歸隱故裡,平日裡用於上朝搭乘的馬車就基本上不用了,是為「懸車」,所以用「懸車之年」來指代七十歲。耄耋之年:八九十歲。三國魏曹操《對酒》詩:「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期頤之年: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喜壽:七十七歲的雅稱。草書書法當中的喜字形似七十七,故用「喜壽」代指七十七歲;米壽:八十八歲的雅稱。「米」字上下各有兩個八,再加上中間有個十,可讀作八十八,因此用「米壽」特指八十八歲;白壽:九十九歲。因為「白」字上面加一橫就是「百」字,換句話說就相當於百去一,為九十九,故用「白壽」稱呼九十九歲。茶壽:一百零八歲。茶字的草頭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個八,加在一起就是一百零八歲。

相關焦點

  •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 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裡的黃髮指老人,古時,黃髮是長壽的象徵。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今天,詩詞君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吧!
  • 漲知識|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古時,人們交流時,不會直接說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今天,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吧!0歲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初度:是指生日之時。出自《離騷》:皇攬揆餘初度兮,肇賜餘以嘉名。後也也稱生日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
  •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居然這麼美!
    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指老人,古時,黃髮是長壽的象徵。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髮。從「赤子」到「豆蔻」,從「而立」到「知天命」,每一個都那麼美!【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時。
  • 古人年齡的稱謂有哪些,一起漲知識吧
    現代人每年都會過生日,從出生時算起,過一年長一歲,我們通常只用數字來記述我們的年齡。而在古代,從嬰兒呱呱墜地到耄耋之年,生命分成了許多階段,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而是用其他稱謂表示。古人對於年齡的稱謂很講究,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叫法。
  • 古人對年齡的稱謂,0到140歲都有,快來漲知識吧
    這是論語中孔子對人生狀態各個階段的評價,也正是因為熟知這句話,才讓我們知道了從三十歲到七十歲,各個年齡段古人的稱謂。那麼其他階段的年齡古人是怎麼稱謂的呢?少年稱謂古人的年齡一般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稱謂表示,可能古人覺得這樣比較風雅吧。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被稱為「赤子」。
  •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古人的講究令人嘆為觀止
    現在人們說年齡,都是用歲數來表示,簡單明了,卻似乎少了一點「韻味」。而古人說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那麼古人對年齡都有哪些有韻味的稱謂呢?——《碧玉歌》成童:一般指十五到十七歲。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歲。冠、弱冠、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 從0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太美了!
    從「始齔」到「豆蔻」 從「而立」到「知天命」 從0歲到100歲 盤點古人對年齡的絕美稱謂 初度 0歲
  • 古人時期的年齡稱謂
    人這一輩子,每一個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所以古人就根據每個年齡段表現出來的特徵,從而賦予了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更形象、詩意的表現了人們在那個年齡段的特點。嬰兒人初生叫嬰兒或嬰孩。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破瓜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也稱作破瓜之年或者破瓜年華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所以舊詩文稱女子十六歲時為「破瓜之年」。
  • 你知道「一障」是幾歲嗎?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從生到老都很講究
    ,讓頭髮自然垂直下去,所以也叫「垂鬢」,到了七歲,就稱為「一障」,或者是「毀齒」,為什麼要叫「一障」呢,這個障,並不是什麼好的詞語,大概就像我們今天稱呼「熊孩子」一樣。十歲之後,到了十五,便是一個「童子」,或者用孔子的話:十有五而志於學。稱呼為「志學」,男人也被稱為「少年」,女生呢,則是叫做「妙齡」,也叫做「及笄」,到了這個時候,一個女孩子就是待嫁之年了,而男生要等到二十歲,行了加冠之禮,才是真正成年的一個標誌,被稱為「弱冠」。
  • 有趣的年齡稱謂!
    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古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有些稱謂現在還能聽到,顯得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
  • 梅亦風清 古代優雅的年齡稱謂 醉美零到百歲
    圖文作者:梅亦風清 (趙軍梅 筆名 梅亦風清創作詩詞一千多首)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時的人們 很文雅,對年齡的是有稱謂的,而且這些稱謂在詩詞中也常有出現,交流時,他們從不直接說出自己的年齡,這讓今天的我們體悟到古人的儒雅和修養,我們來一起賞析
  • 古人對1到108歲的稱呼,竟然美到讓人窒息
    古人對1到108歲的稱呼,竟然美到讓人窒息現在人們說年齡都是很直接的1歲、10歲、40歲簡單明了卻貌似少了一點「韻味」那麼古人對於年齡又是如何稱謂呢?有些稱謂現在還能聽到但有些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幼年
  • 古代最全年齡稱謂,30歲女子已是半老徐娘!
    在我國古代對年齡的稱謂有非常多種,可以說是每個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稱呼,在古代年齡稱謂中我們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華、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古代年齡稱謂的最全信息,以及古代年齡稱謂的相關介紹。
  • 140歲叫雙稀,誰用上了雙稀?從1歲到140歲年齡全稱謂詳解
    現在,我們談年齡的時候要麼直接說周歲虛歲,如果不太想直接暴露年齡會說是幾零後,如果想具體一點還會說某某年出生古代人很少用具體的數字來記錄年齡,他們習慣於用一些與年齡有關的特定稱謂代替年齡。這些稱謂非常完善,從剛出生一直到140歲都有專門的稱謂。其中很多稱謂一直到現在仍在使用。
  • 84.中國古代年齡稱謂集錦
    圖片來自網絡古人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稱謂,也應該了解和掌握。9.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泛指兒童時代。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例如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10.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至20歲加冠之間的年齡階段,因為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 古代對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稱謂,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
    現代社會通常把人的一生分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幾個階段,可你知道在古代,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稱謂詞語,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由這麼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喲。詩句中形容這位柔弱美麗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七)及笄 [jí jī]、束髮在古代,「及笄」指滿十五周歲的女子,因為滿十五周歲了要結髮,就用笄(一種簪子)貫之;而此時的女子也已到了可出嫁的年齡。
  • 國學知識:你應該懂得的各種年齡稱謂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這本書中指出,古人在提到年齡的時候,一般不直接說年歲,而是以固定的稱謂來代指。例如,我們閱讀古典著作或者古風作品時,常常會看到描寫年齡的句詞「小女子,年方二八」,這裡的「二八」是古漢語中年齡的稱謂,如果是並舉兩數,那麼就以其乘積表數。因此,年方二八,意思小姑娘剛剛16歲。
  • 古人對1到140歲的稱謂,知道5個的算你厲害!
    我們平時看古裝電視或者是文言文,常常會聽到很多關於年齡的稱謂,如「黃口小兒」、「豆蔻年華」、「及冠之年」、「花甲之年」等。其實,古代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百歲老人,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一個特定的稱謂,這些稱謂大都記載在古書之中被沿用至今,這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大瑰寶。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一一介紹古人對1到140歲的年齡稱謂及來歷,看看你知道多少?
  • 漲知識|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0歲——140歲
    除了這樣的總體分類之外,古代還有一些特殊年齡的對於的具體稱謂。一、具體年齡對應稱謂及其來源和含義:0歲:初度——指小兒初生之時。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以豆蔻來指代女子13歲。15歲: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後,就將頭髮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束髮——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 為何古人表達人的年齡不直接用數字而用各種稱謂代替?
    其中一段說到如何在不使用數字的情況下表達年齡,蠻精彩的。用數字表達年齡是最準確、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但是古代中國人在說到年齡的時候常常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專門的稱謂來代替,特別是在一些詩詞文章中。關於年齡的特殊稱謂,你知道多少呢?關於年齡的稱謂,最常見的要數這五個: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這五個稱謂分別指代30歲、40歲、50歲、60歲和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