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每一個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所以古人就根據每個年齡段表現出來的特徵,從而賦予了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更形象、詩意的表現了人們在那個年齡段的特點。
嬰兒
人初生叫嬰兒或嬰孩。
襁褓
不滿周歲稱襁褓。
孩提
2至3歲稱孩提。
髫年
女孩7歲稱髫年。
齠年
男孩8歲稱齠年。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8歲又稱「齠年」。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黃口
10歲以下稱黃口。
黃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論訓》。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金釵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豆蔻年華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舞勺之年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歲期間.
勺,一種樂舞。
舞象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舞象」是成童的代名詞。《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豆蔻年華
指少女十三四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出自杜牧的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之年
指女子滿了15歲。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笄: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破瓜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也稱作破瓜之年或者破瓜年華
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所以舊詩文稱女子十六歲時為「破瓜之年」。
陸遊《無題》詩:「碧玉當年未破瓜,學成歌舞入侯家。」
花信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花信,開花時期。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出處: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弱冠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之年。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也就是現在的成人禮。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希望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
而立之年
30歲稱而立之年。
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現在成為了一個人三十歲的代稱,用於男性。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紀,現在多形容男子40歲。意思是,人到中年,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
知命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出處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或耳順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花甲:舊時用天幹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幹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耳順,亦稱作耳順之年,耳順的意思聽得進不同的意見或是清楚理解聽到的話。今用耳順或耳順之年指人到了六十歲的年齡。
古稀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古稀之年,指人到70歲的時候。
出 處: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朝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意思是年過八十就可以允許撐著拐杖入朝。
出自《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耄耋之年
出自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期頤
百歲之人。
《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這是古代對於每個年齡段的主要特徵和表象,給予的不同稱謂,用來更好的彰顯這個年齡段人物的心思情懷。
現在的你們,都在什麼年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