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稱謂,也應該了解和掌握。
1.初度:指初生之時。《楚辭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來也稱人的生日為「初度」。例如:《元史順帝紀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賀。」
2.襁褓:泛指背負或包裹小兒所用的東西。後來特指未滿周歲的小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
4.垂髫: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泛指童年。例如《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5.髫年:女孩7歲。
6.齠(tiáo)年:男孩8歲。
7.始齔(齠齡):齔和齠都指兒童換牙,具體來說指七八歲的孩童。這兩個詞語泛指幼年。如《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8.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女孩,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出自杜牧的《贈別》一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9.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泛指兒童時代。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例如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10.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至20歲加冠之間的年齡階段,因為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項脊軒志》:餘自束髮,讀書軒中。
11.及笄: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2.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紀》「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13.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滕王閣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14.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5.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16.知命:指50歲。也稱「知天命」。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17.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曆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幹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而得名。
18.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19.耄耋(màodié):泛指老人。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耋,七八十歲的年紀。語出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20.米壽:老人八十八歲的雅稱。因「米」字拆開,其上下各是八,中間是十,可讀作八十八,故名。
21.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22.黃髮:指長壽老人。《詩魯頌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
23.鮐(tái)背:古人九十歲的別稱,泛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耇臺背,以引以翼」。《爾雅釋詁上》:「鮐背、耇老,壽也。」 郭璞註:「鮐背,背皮如鮐魚。」 「臺」與「鮐」通用,指高壽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24.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
25.茶壽:指老人一百零八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入」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稱「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