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的文言文中經常會發現一些特別的年齡稱謂,各個年齡段有著單獨的稱呼方式,我們可以按一個人出生開始理出一個脈絡。
襁褓——本意指嬰兒的被子,後來以此來指未滿周歲的嬰兒。如《論語·子路》中「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指二三歲的孩童。如《孟子·盡心上》中「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齒齔——又稱齠齔,指六七歲兒童換牙,所以用來指六七歲的孩童。
垂髫——髫在古時候指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因此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總角——古代兒童將頭髮分成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狀好似兩個羊角,所以稱作「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如《林黛玉進賈府》中「這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斯,都垂手侍立。」
豆蔻——本是一種在初夏時節開放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所以稱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的少女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髮——原指男子到了十五歲,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所以束髮是男子十五歲。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尚未到達壯年,故稱「弱冠」,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歲。
而立——立,有「立身、立志」之意,而立就指男子三十歲。
不惑——本指不迷惑、不糊塗的意思,這裡指男子四十歲。
知天命——也稱知命、知非、半百,指五十歲。
花甲——指六十歲。天幹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子或花甲。
古稀——指七十歲。有一副著名的對聯寫道「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指一百四十一歲的年齡。
耋——指七八十歲的老人。如《左轉·僖公九年》中「以伯擺動耋老,加勞。」
耄——指八九十歲的老人。如《禮記·曲禮上》中「八十九十曰耄」。
期頤——指一百歲。如蘇軾的一首詩《次韻子由三首》中所寫「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