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關注唄:古今烽火臺,探秘中國歷史故事和文化
華夏傳承五千年,各種故事和文化流傳至今,以博大精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也包括慕名而來的外國友人。人在不同年齡段的稱謂有哪些?這一期小編要給看官總結下從嬰兒出生到一百歲高齡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赤子
指剛出生的嬰兒。《尚書康浩》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人剛出生時是赤色的,所以叫赤子。
襁褓
也叫「襁保」、「強葆」,原指包在嬰兒身上的帶子及被子,後代指不滿一周歲的嬰兒。
孩提
指兩三歲的幼兒,孩子兩三歲時可以提抱,故稱。
垂髫(tiáo)
古時候年齡較小的孩子不束頭髮,任其垂在背後,所以「垂髫」指童年時期或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兒童。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幼學
指十歲的兒童,古人習慣在孩子十歲時開始為其教授學業,故十歲又稱幼學。
總角
在古代,小孩子年齡稍大便將頭髮分為左右兩半,各紮成髫,形如羊角,故總角指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少年兒童,也指整個童年時代。如《禮記·內則》:「拂髦,總角。」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註解為:「總角,收髮結之。」
豆蔻
種草本植物,後來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jī)
古時候女子年滿十五歲時,就將頭髮束起來並插上簪子,所以古人稱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後引申為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束髮
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十五歲時將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故稱。
破瓜
舊時的文人將「瓜」字拆分為二、八兩個字用以紀年,指十六歲。若出現在詩文中,則多用來形容女子。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弱冠」來代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而立
指三十歲。出自《論語為政》中的「三十而立」一句,意思是人活到了三十歲,就該能夠獨立承擔責任,並明確自己的方向了。
不惑
指四十歲。出自《論語為政》中的「四十而不惑」一句,意思是人活到了四十歲,就能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沒有什麼顧慮和疑惑。
知命
指五十歲。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
耳順
指六十歲。語出《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意思是人活到了六十歲,個人修為已經很高深,沒有什麼不順耳的事情了。
古稀
指七十歲。語出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生活和醫療水平較低,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很少,所以稱七十歲為「古稀」。
耋(dié)
指七十至八十歲。語出《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
耄(mào)
指八十至九十歲。語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頤
指一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各位看官,你的年齡該用什麼稱謂?歡迎留言
以史為鑑,可開拓視野,啟迪智慧。小編帶大家探秘中國歷史,分享歷史知識和故事,傳承民族文化。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價值,希望你能關注、分享、收藏、評論,讓更多的人愛上中國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