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看懂中國年齡文化,從嬰兒到一百歲的不同階段的稱謂

2020-12-17 古今烽火臺

喜歡就關注唄:古今烽火臺,探秘中國歷史故事和文化

華夏傳承五千年,各種故事和文化流傳至今,以博大精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也包括慕名而來的外國友人。人在不同年齡段的稱謂有哪些?這一期小編要給看官總結下從嬰兒出生到一百歲高齡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赤子

指剛出生的嬰兒。《尚書康浩》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人剛出生時是赤色的,所以叫赤子。

襁褓

也叫「襁保」、「強葆」,原指包在嬰兒身上的帶子及被子,後代指不滿一周歲的嬰兒。

孩提

孩提

指兩三歲的幼兒,孩子兩三歲時可以提抱,故稱。

垂髫(tiáo

古時候年齡較小的孩子不束頭髮,任其垂在背後,所以「垂髫」指童年時期或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兒童。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幼學

指十歲的兒童,古人習慣在孩子十歲時開始為其教授學業,故十歲又稱幼學。

總角

總角

在古代,小孩子年齡稍大便將頭髮分為左右兩半,各紮成髫,形如羊角,故總角指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少年兒童,也指整個童年時代。如《禮記·內則》:「拂髦,總角。」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註解為:「總角,收髮結之。」

豆蔻

種草本植物,後來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豆蔻年華

及笄(jī)

古時候女子年滿十五歲時,就將頭髮束起來並插上簪子,所以古人稱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後引申為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束髮

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十五歲時將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故稱。

束髮

破瓜

舊時的文人將「瓜」字拆分為二、八兩個字用以紀年,指十六歲。若出現在詩文中,則多用來形容女子。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弱冠」來代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而立

指三十歲。出自《論語為政》中的「三十而立」一句,意思是人活到了三十歲,就該能夠獨立承擔責任,並明確自己的方向了。

而立之年

不惑

指四十歲。出自《論語為政》中的「四十而不惑」一句,意思是人活到了四十歲,就能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沒有什麼顧慮和疑惑。

知命

指五十歲。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

孔子

耳順

指六十歲。語出《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意思是人活到了六十歲,個人修為已經很高深,沒有什麼不順耳的事情了。

古稀

指七十歲。語出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生活和醫療水平較低,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很少,所以稱七十歲為「古稀」。

古稀之年

耋(dié

指七十至八十歲。語出《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

耄(mào

指八十至九十歲。語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頤

指一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各位看官,你的年齡該用什麼稱謂?歡迎留言

以史為鑑,可開拓視野,啟迪智慧。小編帶大家探秘中國歷史,分享歷史知識和故事傳承民族文化。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價值,希望你能關注、分享、收藏、評論,讓更多的人愛上中國歷史和文化。

相關焦點

  • 古代對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稱謂,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
    現代社會通常把人的一生分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幾個階段,可你知道在古代,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稱謂詞語,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由這麼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喲。(一)襁褓 [qiǎng bǎo]在古代,泛指一歲以下的幼童,現在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襁」指的是背負嬰兒用的寬帶,「褓」指的是包裹嬰兒的被子。
  • 公考小常識:關於年齡的稱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百歲叫什麼?
    近年來公共基礎知識越來越稱謂事業單位考試的熱點,而這類的知識以內容龐雜,記憶點多著稱,成為很多參加事業單位考試的人很頭疼的地方。今天中公衛生人才網的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關於年齡稱謂的小常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2020貴州事業單位公基備考資料:中國古代年齡稱謂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在重慶事業單位考試中常識題中也會涉及到考察。在中國古代,關於年齡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從嬰兒到青年,從中年到老年,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說法,古代人的年紀一般不用數字表示,一般不會直接說出某人幾歲,而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用不同的稱謂。今天就帶領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有趣的稱謂: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公共基礎知識:聊聊古代的年齡稱謂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璀璨的文明長河也催生了我們中國最優(fu)秀(za)的國學文化,比如說我們小時候怎麼也搞不清楚的年齡稱謂,一度給我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很多問號。那麼我們今天就談一談古代的年齡稱謂有哪些。(一)什麼是年齡稱謂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因為古人要比我們今人禮貌的多,所以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所以往往相應的稱謂一出來,就直接可以判斷人年齡的大小啦。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 古人時期的年齡稱謂
    人這一輩子,每一個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所以古人就根據每個年齡段表現出來的特徵,從而賦予了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更形象、詩意的表現了人們在那個年齡段的特點。嬰兒人初生叫嬰兒或嬰孩。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笄: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破瓜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也稱作破瓜之年或者破瓜年華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所以舊詩文稱女子十六歲時為「破瓜之年」。
  • 梅亦風清 古代優雅的年齡稱謂 醉美零到百歲
    圖文作者:梅亦風清 (趙軍梅 筆名 梅亦風清創作詩詞一千多首)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時的人們 很文雅,對年齡的是有稱謂的,而且這些稱謂在詩詞中也常有出現,交流時,他們從不直接說出自己的年齡,這讓今天的我們體悟到古人的儒雅和修養,我們來一起賞析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傳統文化之年齡與稱謂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傳統文化之年齡與稱謂,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老人、父母的尊敬是發自血液和靈魂的。而相應的,對於孩子的呵護也是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今天,小編就要梳理下,我們傳統文化中,與「一老一小」相關的考點。
  • 中國古代各個年齡的稱謂,你都知道嗎?
    在中國古代,古人的年齡並不用具體的數字體現,而是使用其他的稱謂來指代。不同的年齡,對應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也沿用到了今天。那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的稱謂,你都知道嗎?等到兒童年齡稍大,不再能札髮髻,頭髮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始齔:按照正常的生理現象,小孩七八歲的時候開始換牙,「始齔」就成了換牙年齡小孩的代稱。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歲,杜牧的詩裡有「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的詩句。
  • 「總角、束髮、弱冠、耄耋……」不同稱謂和年齡的對應關係(全)
    關於年齡,我們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說法,常用「豆蔻年華」表達女孩的美好,用「耄耋」(mào dié)表達老人的年邁。然而到底這豆蔻、耄耋究竟在哪個年齡,卻不一定明了。今天,我們一併把所有年齡段的稱謂都收藏起來。
  • 古人年齡的稱謂有哪些,一起漲知識吧
    現代人每年都會過生日,從出生時算起,過一年長一歲,我們通常只用數字來記述我們的年齡。而在古代,從嬰兒呱呱墜地到耄耋之年,生命分成了許多階段,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而是用其他稱謂表示。古人對於年齡的稱謂很講究,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叫法。
  • 各年齡的稱謂別再傻傻分不清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這些回答是不會直接回答的,而是以另外的詞語來替代的。古代用這些詞語基本上是以人的特徵特點來稱謂的,有的是來自於傳統文化《易》學,女七男八原則,比如:女子往往與7有關,女子7歲換牙,14歲來月經……49歲絕經喪失生育能力;男子與數字8有關,男子8歲換牙,16歲成人……64歲開始喪失生育能力。言歸正傳。
  • 有趣的年齡稱謂!
    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古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有些稱謂現在還能聽到,顯得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
  • 值得收藏:中國古代年齡稱謂大全,看看你身邊有沒有活到茶壽的人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古代,人們將年齡的增長不說成幾歲或者幾十歲,而是用很多稱謂來表示,如今我們能聽到這些稱謂也就只能從很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口中聽到,今天小編就將古人口中的年歲整理一下,有需要的可以收藏!剛出生:度、嬰兒出生三天:湯餅不滿周歲:赤子、襁褓2~3歲:孩提3~9歲:垂髫
  •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 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裡的黃髮指老人,古時,黃髮是長壽的象徵。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今天,詩詞君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吧!
  • 漲知識|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0歲——140歲
    古代根據男子成長過程的特點,以十年為單元,將人生大致分為九個階段,分別是"幼""弱""壯""強""艾""耆""老""耄""期"。除了這樣的總體分類之外,古代還有一些特殊年齡的對於的具體稱謂。
  • 84.中國古代年齡稱謂集錦
    圖片來自網絡古人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稱謂,也應該了解和掌握。一般指15歲至20歲加冠之間的年齡階段,因為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項脊軒志》:餘自束髮,讀書軒中。11.及笄: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 漲知識|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比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指老人,古時,黃髮是長壽的象徵。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子。今天,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吧!0歲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初度:是指生日之時。出自《離騷》:皇攬揆餘初度兮,肇賜餘以嘉名。後也也稱生日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
  • 從零歲到一百零八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在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相處交流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會直接說出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一些特定的年齡稱謂來作介紹,所以衍生出了很多用於形容年齡的詞語。而現代人則相對古人而言,沒有那麼講究,沒有那麼細緻(一般情況下,現代人僅僅劃分了以下幾個年齡階段:嬰兒(0-0.6歲)、幼兒(0.6-2歲)、兒童(3-6歲)、少年(7-14歲)、青年(15-35歲)、中年(36-60歲)、老年(61歲以上))。下面筆者就來談談古人那些別開生面的年齡稱謂。
  • 2020寧夏三支一扶公基:傳統文化中的「一老一小」
    【導讀】華圖寧夏三支一扶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2020寧夏三支一扶公基:傳統文化中的「一老一小」,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老人、父母的尊敬是發自血液和靈魂的。而相應的,對於孩子的呵護也是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今天,小編就要梳理下,我們傳統文化中,與「一老一小」相關的考點。   考點1:年齡與代稱   年齡稱謂在古代是頗有講究的,直接說「幾歲」,著實有點low,不具美感,因此,有多種多樣稱呼年齡的詞語,也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
  • 這些常識,你需要知道:關於年齡稱謂的常識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裡,古代稱謂常識是很有趣,也很常用的知識。無論是高考語文,還是事業單位公務員考試當中的常識,都能用上。哪怕是平時追劇,追小說也很有用哦!一起來學學古代稱謂常識吧!關於年齡稱謂從小到大排列:襁褓是指不滿周歲的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