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青臨線旅遊路兩旁,紅色的水杉樹與藍色的新民居交相輝映。 張連華 張 笑攝
歲末,江蘇大地區域聯動、融合發展捷報頻傳:先是蘇州宿遷工業園拓園協議籤署滿周歲,一年來籤約總投資達215億元;接著,南京市江寧區為期兩年、投入100多億元的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收尾,全覆蓋、無死角;12月11日,縱貫江蘇南北的「鐵脊梁」——連淮揚鎮鐵路全線運營,把蘇北、蘇中和蘇南連成一片。
「這些重大投資項目是我省協調發展的代表性、節點性工程,搭建起新一輪南北聯動、城鄉融合的新平臺、新通道。」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經濟實力強、城鎮化水平高是江蘇發展優勢,南北梯度發展、城鄉二元結構也是現實省情,「十三五」期間,江蘇堅持南北聯動、城鄉融合和省域一體化,探索出一批卓有成效的「江蘇經驗」「江蘇做法」「江蘇模式」,答好了經濟大省協調發展的「時代命題」。
南北聯動,答好江蘇協調發展「時代之問」
仲冬時節,位於蘇宿工業園區的江蘇皓峰電器項目工地機器轟鳴,一片繁忙。這個投資50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一個月前才落地。11月20日,項目負責人一天內辦齊《不動產權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許可證》,實現了「交地即發證、拿地即開工」。
這樣的服務和效率,源於蘇宿園區從蘇州工業園「克隆」的親商理念。合作共建蘇宿園區,蘇州工業園5年來累計派出60多名幹部參與園區管理,接受500餘人次的赴蘇各類培訓,並組建中新集團、建屋等5家企業投資10多億元參與建設,對外轉移項目優先推薦到宿遷,蘇宿園區來自蘇南的投資佔比60%。
在蘇州工業園的悉心幫扶下,「十三五」時期蘇宿園區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以佔宿遷0.16%的土地,實現宿遷全市5.4%的一般公共收入,8.9%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和16%的高新技術產值。鑑於園區一期13.6平方公裡開發已近飽和,去年11月蘇州、宿遷籤訂拓園發展協議,新增規劃面積15平方公裡,一年來新籤約億元以上項目26個,包括總投資99億元的中金數據中心、總投資50億元的七星電器等龍頭、基地型項目。
「蘇宿工業園是我省南北掛鈎聯動的『代表作』。」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我省通過南北共建產業園區,把蘇南園區建設的先進理念、產業基礎、人才團隊,與蘇北豐富的資源、低成本勞動力和優惠政策對接互補。目前,全省共有南北共建園區45家,累計入園企業超1700家,項目註冊金額超2000億元,帶動就業66萬餘人,主要經濟指標大體保持15%左右的年增長率,為蘇北「窪地崛起」注入新動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江蘇的難點在蘇北、重點在蘇北。加快蘇北發展,縮小蘇南與蘇北的發展落差,是率先發展的江蘇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從「五方掛鈎、對口幫扶」「四項轉移」到南北共建蘇北開發區,南北聯動發展步步深入。
如今,結合蘇北農房改造,南北土地指標交易政策又為蘇北送來了「及時雨」。「截至今年底,蘇北農房改造啟動3年來,蘇北地區通過土地指標交易籌集資金達448.95億元,全部足額即時返還到蘇北指標輸出各地,為農房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持。」省自然資源廳用途管理處副處長魏成介紹說,土地指標交易通過土地整理騰出建設用地跨區交易,不僅破解了蘇北農房改造資金籌措難題,還為蘇南發展送來緊缺的建設用地資源,是我省南北聯動、互補有無的又一創舉。
城鄉融合,置於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之下
屋舍儼然、粉牆黛瓦、良田環繞——驅車穿行蘇北鄉間,不時能看到一片片新型的農民社區。來自蘇南的土地指標交易資金,以及各級財政籌措的專項資金,改善了10萬戶農民的住房條件,3年內我省將改善蘇北30萬戶農村住房。
走進淮安市漣水縣成集鎮條河村農民社區,村民王英梅熱情地招呼記者來家坐,三室一廳、樓上樓下,還有小車庫。「住上好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沛縣安國鎮負責人說,安國鎮工業園區將引進30家企業,帶動上萬人就業。
改善蘇北農房,我省著眼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統籌農民生產生活、鄉村風貌塑造、產業長遠發展。鹽城市住建局局長徐文才說,該市新型農民社區不但配套了文體場所、汙水處理設備、公交站點、服務中心,還貼近工廠、園區,靠近工業園區的68個、農業園區的88個、旅遊園區的8個,讓農民住新居、有班上,安居而樂業。
在農房基礎條件好的南京周邊,市、區兩級注入資金對村莊開展綜合整治,灰乎乎的村落「出落」成山清水秀的美麗鄉村。
「這裡原來到處是豬圈、草垛和墳堆,區街村三級投入1000多萬元,改造成活動廣場、籃球場,鎮裡打工的年輕人好多回來住了,晚上熱鬧得很。」在江寧區湖熟街道河北社區,村支書趙孔平看著改造後的向家邊村,滿是自豪。
像向家邊這樣的自然村,江寧兩年來整治了1000餘個。江寧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焦珍山說,改造分為「三大四小」工程:推動廁所革命、汙水治理、垃圾分類「三大革命」,實施鄉間小路、景觀小品、小型池塘、小微菜園「四小實事」。經過這輪改造,江寧美麗鄉村從「金花朵朵」變為「春色滿園」。
在蘇州,城鄉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逐步打通,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趨於均等化,從城鄉一體邁向城鄉融合發展新階段。
5月28日,蘇州在京發布全國首個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標體系。「2014年以來,蘇州通過『三集中、三置換』,58%農戶集中居住,92%工業企業進入園區,91%承包耕地規模經營,接下來將激活城鄉產權交易市場,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人才、資本等『上山下鄉』,振興鄉村。」 蘇州市農業農村局副調研員季瑞昌說。
從蘇北新型農民小區「白紙作畫」、南京就地改造美麗鄉村,到蘇州重構城鄉關係,我省城鄉融合路徑多元、各顯神通。農村不僅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還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鏈條。
區域協調,交通大格局推動省域一體化
區域協調、融合發展,「最高境界」是發展一體化、城際同城化。「十三五」期間,我省從打造寧鎮揚「鐵三角」、蘇錫常都市圈,到構建揚子江世界級城市群,融入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以局部一體化、區域一體化推動省域一體化,在一系列國家戰略中展現「江蘇作為」「江蘇擔當」。
連淮揚鎮鐵路淮鎮段通車後,宿遷、連雲港、鹽城到南京,只需兩個多小時。到今年底,鹽通鐵路也將建成運營,連綴連鹽、滬蘇通,串成江蘇沿海大通道。
「十三五」時期,蘇北鐵路建設實現了「躍進式發展」,先後開通青鹽、徐宿淮鹽、連淮揚鎮,在建寧淮鐵路,不但把蘇北融入全國高鐵網絡,還把蘇北、蘇中、蘇南連成一片,形成省內「兩小時交通圈」。
「連淮揚鎮通車後,從蘇宿園區到蘇州工業園,不用乘坐汽車往返了,年底鹽通鐵路運營後,兩地只需兩個多小時。」蘇宿工業園黨工委辦公室副處長黃江蘇說,高鐵網重構了江蘇南北的時空距離,南北共建園區通過高鐵「一線牽」,大大便捷了兩地的往來與合作。
從高鐵、航運到港口,交通大格局推動了省域產業轉移調整。在「歐亞大陸橋頭堡」連雲港,總投資677億元的盛虹集團連雲港石化產業園完成設備安裝,明年全面建成投產。在通州灣海門港新區,中天綠色精品鋼落戶總投資千億元。我省推動石化、鋼鐵產業從沿江、環太湖地區向沿海戰略性轉移和轉型升級,為沿海經濟帶注入了新動能,減輕了長江和太湖的環保壓力。
區域一體化發展,我省「沿海軸」開始發力,「沿江軸」蓄力勃發。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過江通道不斷加密,今年以來南京、蘇錫常都市圈密集互動,錫常泰、滬蘇通往來密切。以區域一體化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我省加快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六個一體化」,單是2020年,就篩選入庫80個重點實施項目,年度總投資1309億元。
「江蘇平原遼闊,通江達海,『關節點』一旦打通,區域發展必將呈現磅礴發展之勢。」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積極融入國家區域發展大局,我省正把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為支撐長三角北翼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力爭建成我國東部地區重要增長極,江淮生態經濟區成為全省生態安全保障的「綠心地帶」。
省域一體、協調發展,江蘇其勢已成,風起雲湧。 本報記者 顧巍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