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中,群眾身邊的幸福變化是這個時代最美好的故事、最動人的場景。為了記錄好、呈現好黨帶領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輝煌成就和成功經驗,今起推出《「全面小康 追夢之路」調研行》專欄,本報記者將走進部分有代表性的城市、縣區、鄉村進行調研採訪,把鏡頭和筆觸對準普通百姓,對準新時代的奮鬥者,充分反映幹部群眾小康路上的拼搏奉獻,生動展現江蘇人民共建美好家園、共享美好生活的美麗畫卷,敬請關注。
    9月18日早上6點多,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千畝優質糧油生產基地裡,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人們眼前,村黨委書記常德盛「到班」了。每天清晨6點起床,先繞著村子走上5公裡左右,再到辦公室,這是常德盛多年雷打不動的習慣。這幾天,水稻田是他最掛念的地方。
    「今年水稻受暴雨影響比較嚴重,我們在雨季過後馬上進行補種,看這個形勢,收成應該還不錯!」看著一株株飽滿的稻穗低垂在田間,常德盛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對著一道過來查看田地的村委會副主任王進明叮囑,「進明,你多注意看看。」
    蔣巷人對於農業充滿感情。他們靠農業,在奔向小康路上打贏了第一場「翻身仗」。50多年前,靠著改土治水,蔣巷人靠「農業起家」吃上了飽飯;改革開放後,蔣巷抓住機遇辦起鋼結構及輕質建材企業,解決大部分村民就業,實現「工業發家」,為未來發展積累財力;進入新世紀,蔣巷「旅遊旺家」,在全省率先發展鄉村旅遊,在其後幾年間成功打造國家4A級景區。今天的蔣巷,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相得益彰。去年,村級可用財力繼續保持在2000萬元以上。
    「過上跟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在蔣巷的「發展三部曲」中變成了現實。這裡,老百姓「勞有豐得、住有宜居、老有頤養、學有優教、病有良醫」,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幸福家園。僅以看病為例,農民合作醫療保險除市、鎮資助外,個人分擔部分全部由村集體補助繳納。農民看病除享受合作醫療保險規定的醫療費報銷外,個人承擔部分由村裡補助50%左右。
    蔣巷村民還多一份令城裡人羨慕的集體分紅。在蔣巷財務室,老會計張明華展示去年村裡的「分紅清單」。自村裡2008年首次發放股份分紅後,每年都有增長。去年,全村人均現金收入5.25萬元,加上人均社區股份制分紅1萬元,已經超過了當年度60109元的蘇州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不光物質條件越來越好,蔣巷人的精神生活也越來越豐富。9月13日,蔣巷村舉辦讀書活動表彰暨首批新時代文明戶授牌大會,向185戶家庭發放超過60萬元的獎勵。2000年,蔣巷村發起讀書學習活動,這一堅持就是20年。「讀書記筆記已成我們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下一代。」村民蔣振華家的書桌上有一本「讀書筆記」,上面工整地記錄著今年以來的讀書心得。環視客廳,一個老式木質書架上,各類書籍擠得滿滿當當。
    「蔣巷空氣裡都是幸福的味道。」這是蔣巷村民對當前生活發自內心的感嘆,話語中,既充滿了對艱苦奮鬥的肯定,也包含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而在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方世南看來,蔣巷村構建起科學的體制機制,讓全體村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過上幸福美好生活,開拓了一條寬廣的共同富裕之路,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老典型」還要有新作為。今年3月,《蘇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出臺,提出要在2022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蔣巷村要提前一年實現現代化目標。」老書記常德盛豪情滿懷。如何爭當現代化領頭羊?蔣巷人數十年如一日精心呵護的美麗田園,正在發力「反哺」村莊發展。蔣巷村引進社會力量共同開發鄉村資源,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
    這陣子,蔣巷村與河南和煦旅遊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大型親子主題公園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總投資約1億元,建成一個集休閒、旅遊觀光、科普、教育、研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
    養老產業也是蔣巷村謀劃的大事。投資近4000萬元建成蔣巷護理院,擁有260張床位,剛剛與常熟德仁護理院籤訂接管運營協議,將在今年10月啟用。蔣巷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蔣玉英說,蔣巷村老年人的比重佔到30%左右,雖然老人生活有了保障,但在健康養老方面還有短板。建好護理院,發展養老產業,不僅可以貢獻新增長點,還可以服務本村老年人,可謂一舉多得。
    「常書記,聽人說住到護理院,村裡會發補助,有這個好事嗎?」從村裡一路走來,路過老年公寓時,常德盛被73歲的老人王衛忠攔住了。看著老人急切的神情,常德盛上前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說,「村裡給了補助後,基本上就不需要自己掏腰包了,你們可都要把身子養好,以後這好日子還長著呢!」
    記者 李仲勳 韓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