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寧化600年劉氏祖祠舉行「把紅軍英烈接回家,讓魂歸故裡世代緬懷」活動。圖為活動現場。 呂明 攝
中新網寧化1月10日電 題:革命英烈魂歸客家祖祠:「他們盡忠,我們盡孝」
中新網記者 林春茵
「共和國有今天,正是他們當年出走革命的初衷。他們為國盡忠,我們作為後人,應該為他們盡孝。」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劉氏委員會副會長劉歲美10日對中新網記者如是說。
坐落在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淮土鎮淮陽村的劉氏祠堂,已經走過600餘年風雨。在客家先民南遷歷史上,寧化是世界客家人公認的客家祖地和客家文化發祥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這個位於閩贛交界地的縣城還是中央紅軍的故鄉之一和長徵出發地之一,佔據重要位置。
9日,劉氏祠堂剛剛結束一場持續兩天的盛大儀式——「把紅軍英烈接回家,讓魂歸故裡世代緬懷」。165位劉氏紅軍英烈依照古制,名刻牌位,安靈祖堂,接受族人供奉祭奠。
圖為緬懷先烈現場。 呂明 攝
上世紀30年代初,中央蘇區擴大紅軍隊伍,當時的擴紅指揮部就設在福建龍巖長汀劉氏家廟,寧化淮陽劉氏祠堂也作為兵站。寧化當時人口不足12萬,卻先後有1.3萬餘人參加紅軍,成為「擴紅模範縣」。
「很多劉氏子弟加入隊伍。1934年,6600多名寧化籍紅軍作為紅三十四師,隨寧化中央紅軍主力踏上萬裡長徵;在關係黨和紅軍生死存亡的湘江戰役中,他們擔任後衛阻擊任務,幾乎全軍壯烈犧牲。」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劉氏委員會會長劉立身說。
劉立身手指輕撫牌位上密密麻麻的劉氏英烈姓名,因為情緒難平而語句斷續。史上被稱為「絕命後衛師」的紅三十四師,在後人記憶中,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72歲的劉茂雲父輩五兄弟中三個都參加了紅軍並犧牲了。先烈終於魂歸故裡,老人心安了。圖為劉茂雲祭拜祖祠。 呂明 攝
72歲的劉茂雲父輩五兄弟中三個參加了紅軍並犧牲了。「找不到他們的遺骸,我家老奶奶只能用紅布把燒的紙錢灰包起來,寄在祖宗牌位下。」劉茂雲說,用這樣「沒有辦法的辦法」,「讓後輩們永遠記得他們」。
劉茂雲的兩位伯父劉萬朗、劉萬甲都在國家民政部的英烈名單上,四伯劉萬琴卻一直沒有音訊。據劉氏宗親會不完全統計,八閩子弟兵中劉氏紅軍英烈留下名字的有一千餘人,還有許多沒有留下姓名。
儘管如此,後輩們依照舊俗紀念、祭奠他們。76歲的劉世穩說,伯父劉萬美1931年「插秧插到半路」,就跟著紅四軍走了;戰友傳來消息,萬美作戰英勇,「敢站在戰壕上打槍」,腿部受傷後被敵軍折磨致死。
劉世穩抑制哭腔卻引發劇烈咳嗽,「進了祖祠後,世代都會銘記他們了。」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莊奕賢認為,讓為中國革命特別是長徵途中英勇犧牲的紅軍英烈回到宗祠,「既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以忠孝為核心的價值理念,也為古老的祠堂文化注入紅色基因」。
此次劉氏祖祠新立牌位除紅軍英烈外,還有一尊留白的「民族英烈」牌。莊奕賢表示,未來全省各宗親團體將陸續開展中華民族英雄之魂迎請回故裡活動,除紅軍英烈外,抗戰英烈也將「請回家」。
圖為紅軍烈屬祭拜先烈。 呂明 攝
劉歲美告訴記者,依照古制,壽終正寢的德高族人方能進祠堂,此次列於堂前的165名烈士平均年齡不及22歲,也因此,族人經歷很多思想波折才玉成此事。
「參加頭幫紅(第一次擴紅運動)的,都是家裡比較果敢的年輕人,放在今天,也是有所作為的。如果不是為了報國,誰不願傳宗接代?」淮陽村村支書劉振偉說,「他們盡忠,我們不應該盡孝嗎?」
劉振偉透露,淮陽村公墓林裡將建一尊革命烈士紀念碑,銘刻劉、黃、張姓上百位英烈姓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