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孝道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可能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在西漢時期,作為大漢帝國的天子漢文帝劉恆,在生母臥病三年,病情不見好轉時,他不惜生命,以身試藥,只有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因此他也被稱為是古代皇帝中最有孝心的一位皇帝。他在位24年的他以孝道治國,重視農業發展,並且在他的領導下,西漢王朝迎來了第一個盛世。
然而,在57位開國上將中也有一位孝心上將,他就是許世友,可能了解近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許世友,他是上將中唯一土葬的將軍,很大的原因和他母親有關係。生活在那個亂世的他,因小時候家裡條件並不是很富裕,所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少林寺當俗家和尚。導致許世友從小就與母親離多聚少,加上他後來又參加了革命,當了紅軍,機會就更少了。
在鄂豫皖根據地時,他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回家看看母親。不過後來,鄂豫皖根據地被蔣介石攻破後,紅四方面軍被迫踏上長徵之路,作為當時的紅軍猛將許世友也跟著大部隊轉移。這樣一來,許世友與他的母親見面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加上又處於亂世,讓他一直沒有回老家看望母親,這讓許世友感覺十分慚愧,對不起自己年邁的老母親。
等八年抗戰勝利後,本以為可以回家看望母親的許世友,又投入了解放戰爭,這一打又是三年。直到我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後的許世友,才回到老家看望母親。此時的母親,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當時,許世友見到母親的第一眼,作為錚錚鐵骨的漢子的許世友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跪在母親面前,不停的哭,嘴裡念叨對不起我敬愛的母親……。
雖然,解放戰爭取得勝利了,但是許世友並沒有閒下來,又投入了祖國的建設事業中,於是將他的老母親,接到自己的身邊方便照顧,以彌補多年虧欠母親的孝道。當時許世友是南京軍區司令員,他為了母親能夠適應城市裡的生活,特意將他住的地方,打造成一片農莊,院子種了小麥、高粱、玉米、紅薯,還修建了豬圈,兔圈,讓老母親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從這一點看來,許世友稱得上是上將中,稱得上最有孝心的一位開國上將。
但是由於老人家,畢竟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城市再好,也不如自己的老家。不是有句話這樣說的嗎?金屋銀屋,不如自己的狗屋。於是,老母親就提出回到老家生活,但是許世友堅持反對,說;母親你就留在我身邊,讓我好好孝敬你,以彌補我多年對你的虧欠。老母親說;兒啊;只要你好為娘就高興,在這裡為娘住不習慣,還是老家好。
在母親的堅持下,許世友同意了母親的決定。不過,他讓自己的大兒子許光,放棄眼前的事業,回到老家替自己留在母親身邊盡孝。後來,老母親在病逝時,由於許世友因工作上的問題,沒能見上老母親最後一面。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遺憾,以及對母親的愧疚。所以,也導致了許世友為何堅持土葬的想法,當時他說;活著盡忠,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主席。死後盡孝,孝敬母親。因此,許世友的孝心感動了當時的鄧公,就允許了土葬一事,說下不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