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網師 今天
採編 | 劉悅
審核 | 劉鳳娟 劉玉軍
編輯 | 李力
文化是思想的活動,是對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離破碎的信息或知識與文化毫不相干。那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新網師的學員們對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有著怎樣的獨特見解。
首先,我想就教育的目的說起。教育從有人的時候就開始存在,一開始學習的是生存的本領,狩獵、捕魚、耕種。在人類能夠保證生存下來以後,教育慢慢偏向開始學習禮儀、傳承文明。其實這些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生存,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的生存。教育的目的也從生存技能的掌握轉變成了文明的傳承。教育是為了掌握知識,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生存是個體為了領悟生存的藝術。就像馬斯洛的生存需求理論,教育也是如此,滿足了低層次的需要以後,就要向更高級的需求邁進,這是人類根據自己需要決定的一般規律。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掌握人類生存的更高智慧。教育節奏的原則(所有的教育中,都在有意無意地遵循這個原則進行)即在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採用不同的課程,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人的成長和發展是按照持續的、有順序的、有規律的可測的方式進行的。每個人都要經過相同的發展階段,基於這一點,在合適的時候採用合適的學習方式學習合適的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不管是幼兒時期還是智力發展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存在著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運用階段。這三個階段不會單獨的出現在某一個時期,這三個階段在任何時期都是循環存在,相輔相成的。這三個階段,會貫穿人的一生,也許因為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有差異,但是這三個階段是都會出現的。
在約定的季節收穫莊稼
——讀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書摘】我們應把對學生直觀理解來說各有其內在價值的不同的教學內容 ,調整到各個從屬的循環周期中,通過這樣的努力,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幅和諧的圖案 。我們必須在約定的季節收穫莊稼 。
【反思】英國著名教育家懷特海認為:任何有教育經驗的人都應該十分熟悉「教育的節奏 」——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學習方式應該在學生的智力發育達到適當的階段時採用。可事實上 ,人們在對待這個原理時,並沒有對學生們的心理給予應有的注意 。回看我們的教育教學鏡頭:
一、幼兒園小學化
嬰幼兒在掌握口語時,就已經實現了一種奇蹟般的成功。接下來應該學習掌握書面語。可是這種要求本應該是先認後寫,多認少寫。然而現在的幼兒園過早的要求孩子通過寫來識字,為了滿足家長們可以看得見的一種需求,忽視了幼兒階段孩子學習成長的特徵的拔高要求,其實是弊大於利的 。
二、中小學生周末、假期往返於輔導班
現在的孩子很忙,從上小學開始,每天的任務就是學習,白天學,晚上學,周末假期還要跑到輔導班去學……有的孩子二年級開始補英語,三年級開始補數學 ,然而,校內的實際情況卻是,孩子們學習越來越被動,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年級越高成績越低 。
三、「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
動機如此之好,可事實呢?老師因學校考核,盯著成績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心念念的也還是成績。要不怎麼會有「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 」的說法呢?
……
凡此種種,都不符合「教育的節奏 」 ,太多的「努力 」成為一種表象,與真正的教育漸行漸遠!那麼 ,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和把握教育的節奏,利用好 「浪漫——精確 ——綜合 」 三階段的不斷循環,為了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幅和諧的圖案,我們必須在約定的季節收穫莊稼 !
我和「你」的抑揚頓挫
郝曉東老師在《我的琴聲,你能懂》裡說:「如果愛上一個人,總能找到會見的理由,總能抽出問候的時間,總能……總能……」「為什麼?因為愛。」郝老師還說,他這麼寫文章,當然不是在「談愛情」。但我這次作業,好像就要「摻進」「愛情」。
2019年秋,懵懂地遇見,一年的時間,如今真把「他」當成自己的「良人」,時刻用一顆惦記的心愛著……我似乎已經把「新網師」「經典」看成一體的「愛人」,這種新網師就是經典,經典就是新網師的感覺,讓自己深有「痛快的愛」「死了都要愛」的酣暢淋漓。在內心深處的執著,早已堅定了「執子之手」的心!
然而,面對第三次作業,還是思考良久,直到動筆都在考慮自己的「節奏」處在哪個階段,似乎三個階段都有,都在進行中,又似乎只處在第一個階段而卻沒有「浪漫起來」。於是又想到書中說的「循環」,我也許就是在這三個階段中「循環」著,只是我每個階段所掌握和側重的不同吧。
讀過《教育的目的》一書的人都知道,懷特海根據他研究的智力發展過程,把智力的發展命名為: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運用階段。「在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採用不同的課程,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因此,懷特海的教育節奏誕生為:浪漫——精確——綜合三個階段。他還認為「教育應該是這些周期的持續不斷的重複」。可我,對這三個階段以及三個階段的循環還沒有真正的理解,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其敘述,還真的難倒我。其實,我理解的浪漫、精確、綜合,個人覺得可以精簡概括為「識」「記」「用」,即認識—記憶—運用。但面對高深的理論,面對眼前的「險峰」,面對身邊的「巨人」,我想還應該有其它的……
一段時間以來,手中的兩本書《教育的目的》和《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交替閱讀。這種情況也暴露出自己閱讀經典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對專注的理解還需要「拐杖」的解讀。因此郝曉東老師的這本迄今為止國內解讀最好的書,給了我閱讀的力量和「智慧」。我對浪漫、精確、綜合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理解的浪漫是 「懵懂的相親」,精確是 「痴情的戀愛」,綜合是「心甘情願的結婚」。用這種「摻進」愛的感覺來理解經典理論,不僅沒有讓自己覺得「膚淺」,反而覺得心中美美噠!
董卿曾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有了生命。」那麼我遇見新網師,就遇見了那個「對的人」。
1.危機中相遇
遇見一朵花,可以改變心情,遇見一個人,也許改變了往後的命運。那麼遇見一本書,卻完全能改變一個人。我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遇見新網師,才知道自己是個多麼不會讀書的人,醒悟讓自己曾消沉煩惱了好久。網師人的優秀和卓越與
自己的 「白痴」,對比是那麼的鮮明,就好像太陽底下的一塊晶瑩剔透的寶石上的那點瑕疵,刺得雙眼不敢直視。閉眼聆聽大師們的講課,睜眼看到帶著光環的身邊人,心底有個聲音在說:「吃老本的日子該結束了,努力一下試試吧!」是啊,課堂已經發出了危機的信號:填鴨、硬灌、死記硬背的模式再不改變,繼續培養出來不會學習的一批批書呆子,真就被釘在了恥辱柱上了。人要是有了危機意識,不是消沉就是爆發。我雖然沒有爆發,卻是在逼自己努力,真的不想再拿著一張教育的舊船票重複昨天的故事。於是開始了經典的苦讀之旅。
2.浪漫裡惡補
「教育的目的」在「浪漫階段」的開頭就說:「浪漫階段是開始有所領悟的階段。」回憶自己一年來走過的路,在最開始課堂上的學習中,從「蒙」到「敢於發言」再到「啃」,真是在領悟、磕碰中摸爬滾打,就是這樣的「我要學」,「我要努力學」的願望,又如書中所說:「懵懂地面對著若隱若現的大量內容,不知所措卻又興奮異常」。
郝曉東老師的《我的琴聲你能懂》看過多遍,文章中「如果愛上一個人,總能找到會見的理由,總能抽出問候的時間」「對一項事物,重視,就是重視」「重視了總能排除萬難」……馬增信老師的《把背包扔過牆》中的話也是給自己信心和勇氣的力量:「把背包扔過牆,就等於告訴自己,你別無選擇。」在大師們點醒、激勵下的我,除了學習的興趣、強烈的學習欲望,還有最主要的就是在老師的帶領下惡補,其它別無選擇。我的目標就是「冒險」和這些曾經被「漠視」的經典和大師們對話,因為我不知道經典和大師們能否接受我這個「小白」。誠然,如自己料想的那樣:專業閱讀從零開始的我,在攀登經典這座「珠穆朗瑪峰」的過程中,不說是經歷了「生死考驗」,也差不多是九死一生。多年不動筆的我,為了一篇打卡絞盡腦汁,倒逼輸入;多年消遣閱讀的我,為了一份預習作業,有時竟然整宿琢磨……很多時候真的有點堅持不下去了,就像戀愛中的人鬧彆扭那樣備受折磨又不舍放棄……然而,慢慢地,我發現真的愛上了這個「他」,甚至被「他」弄得魂不守舍,每天惦記著和經典對話……當我能用書中的理論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時,我興奮的心情只有「他」知道,於是,我們開啟了真正的浪漫之旅……
我的教育節奏
懷特海說:「所謂教育的節奏,指的是一個為每一個有教育經驗的人所熟悉,並在實際中要用的原則。」於是他根據自己的畢生所學以及理解,將教育節奏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浪漫階段
浪漫簡短是開始有所領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大家都對事物充滿著熱情和好奇。而我們在對事物有了模糊的概念之後,最忌諱的就是止步不前。
二、精確階段
精確階段代表了一種知識的積累。在這一階段中,我們對知識的概念能夠記住。
三、綜合運用階段
綜合運用階段是黑格爾所說的理論綜合。這是在增加了分類概念和有關的技能之後,重又回歸的浪漫。
而教育是指這些周期持續不斷的重複,每個大的過程又包含著下一個階段的循環。
反思自己的閱讀之路,我也在經歷這三個階段:
在加入新網師之前,我積極好學,勤學苦幹,但是苦於找不到方向,就像大海中漂浮的小船,隨波逐流。我曾經很虛心的向一些有經驗的老師請教有沒有適合我閱讀的教育著作。當時那個老師告訴我:「你不一定非得要讀教育著作,你可以去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呀?」面對他的反問,我啞口無言,只得悻悻而歸。
終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在2020年的時候,我通過鎮西茶館知道了新網師招生的消息。懷著激動的心情,忐忑不安地遞交了我的閱讀史。當時的我絲毫不知道3000字以上的閱讀是該如何寫。只是平鋪直敘走馬觀花似的,湊齊了3000字。我認為所有的老師的閱讀史都應該都是這樣的。直到我加入了新網師。
我很幸運成為了新網師的一員,加入新網師之後,大家就在群裡討論其他老師的閱讀史。看了他們的閱讀史,我才知道什麼是大家風範,才發現自己真的差的不知道哪裡去了。
因為是第一次參加新網師的學習,在選課的時候,我只選了一門——李鎮西老師的《教育寫作》,並有幸加入這個集體。
進入《教育寫作》這一課程之後,我開始了廣泛的閱讀。《愛心與教育》《教育的100種語言》《做最好的家長》《做最好的班主任》《自己培養自己》等,在這一階段,我的思維進入了浪漫階段。我發現原來曾經特別緊張的師生關係,可以在這樣融洽的氛圍當中發生,孩子們的思想也可以在這樣民主的氛圍中去獲得浸潤。
原本以為自己看了這麼多的書,只需要民主、愛心就可以管教好學生。可誰知學生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你永遠不知道他的下一個方向是什麼?所幸每個星期天晚上七點的「榜樣老師」分享,為我指點迷津。模仿著榜樣老師的做法,我每天利用課餘時間抽3到5個同學進行談話,為家長寫了八封信,給孩子們寫了五封信。同時還組織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動。因為我知道學生只有活得精彩,才能做得精彩、才能寫得精彩。
原本以為教書就是這樣全面展開。暑假期間的共讀活動顛覆了我的認知。假期裡面,我參與了王小龍老師組織的《教師專業閱讀》的共讀活動,才知道: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每一個老師,老師的專業發展、老師的閱讀史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老師在最開始有了技術支撐之後還必須要有理論的支撐。當技術和理論的支撐得以嫻熟運用的時候,才會產生他和這一學科、這一管理之間的共性,才會產生學術造詣。而書籍的高低之分也會讓老師的思維受到一定的限制。
這樣的話猶如醍醐灌頂,又如撥雲見日,為迷茫中的我指點迷津。在這樣專業書單的引領之下,我先閱讀了王曉春老師寫的《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了解了老師的教育界限以及面對具體問題時老師的具體做法。然後我又近一步閱讀了美國作家羅恩·克萊克的《優秀是教出來的—創造教育的55個奇蹟》,發現原來班上的同學紀律之所以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關注到細節,沒有將孩子們的細節指導到位。
現在的我是屬於精確期了,因為我已經度過了迷茫時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專業閱讀地圖,也找到了我的閱讀書單以及今後前進的方向。我相信在新網師這個精英薈萃的大團體的帶領下,我會找到屬於我自己的綜合階段,並且會在這一階段有所得益。相信不久的將來,我也可以自豪地說:「『我』就是學科,學科就是『我』」!
相關推薦
●春花秋月何時了,根本書籍知多少 | 打卡精選
●用知性閱讀的方法學習「教師專業發展五大假設」 | 打卡精選
●打卡精選 | 閱讀,遇見更好的自己
投稿郵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請附上個人簡介和照片
已發其他公眾號的文章請註明
歡迎新網師學員踴躍投稿
寒暑假髮布招生簡章
新網師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