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長

2021-03-01 守望新教育

[教育大家談]

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長

作文|孫民雲

《教育的目的》是英國教育家弗雷德·諾思·懷特海關於教育的經典著述,成書於1929年,全書每個篇章都是精品,可謂字字珠璣,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深刻教育思想,即便在今天看來,仍然閃耀著不朽的智慧光芒。

 

  生命:「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目的》開宗明義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必須警惕學校辦學目標的異化。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應該是為了促進人的自我發展,遠離名利之爭。身在其中,學生能夠時刻感受到來自師長的善意,感受到學校對生命成長的期待。

 

曾應邀參加一所學校的教學研討會,集中研討一個問題:學校近年在市區的學業水平監控中居於下遊水平,導致學生學業成績滑坡的原因是什麼?會上,很多教師認為學校社團活動太活躍,擠佔了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從而影響了學生學業成績。聽到這種批評,我很納悶:社團活動怎麼會影響到學業呢?

 

一位青年教師的發言為我解開了疑惑。這位老師對社團持肯定態度,但她提出:學校總要求社團代表學校參加比賽要獲獎,導致社團指導老師給學生加壓,甚至挪用正常教學時間組織訓練,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原來如此!在這裡,「獲獎」成了社團的目的,「人」被功利遮蔽,被異化成了學校追名逐利的工具。目標異化,教育的失敗不是必然的嗎!正如懷特海所言:「我實在信奉這樣一條教育原理:在教學中,一旦你忘記你的學生是有血有肉的,那麼你就會遭遇悲慘的失敗。」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個故事:日本小提琴家鈴木鎮一上小學時,升學競爭很激烈,所有家長關心的是小孩的學習成績。但鈴木的父親對他的成績要求卻不高,每門功課只要60分就可以了。父親說:「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沒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費在爭名奪利上。求知是人世間最大的歡樂,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試分數,那求知不就變成一種無盡的苦難嗎?」

 

懷特海說:「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異性。有的人可以鳥瞰、甚至融會貫通整個課程,而另一個人可能發現一些不相干例證。」他還強調:「我相信,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出生環境、天性、稟賦、興趣等都不相同,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沒有這種差異,而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教育無疑是一場災難!

 

生活:教育的唯一主題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懷特海以不容置疑的語氣作了這樣的判斷,一切教育活動都應該圍繞「生活」這一主題展開,生活是教育的靈魂。

 

圍繞「生活」這一主題,懷特海特別重視教育對精神生活的意義。懷特海強調:「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對有害的。所謂知識的利用,是指要把它和人類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調節思想的精神活動聯繫在一起,那才是我們的生活。」關注精神生活,是懷特海「有用知識」的一個重要方面,他說:「我一直擔憂,如果我們不能用新的方法來迎接新時代,維持和提升我國人民精神生活的水準,那麼遲早,那些落空的願望會轉化為狂野的爆發,我們將重蹈俄國的覆轍。」正因為如此,懷特海十分強調藝術教育的作用,認為「致力於發展一種純粹的智力,必將導致巨大的失敗」。他指出:「在精神生活中,如果你忽視像藝術這樣的偉大因素的話,那麼你肯定會蒙受若干損失。我們的審美情趣使我們對價值有生動的理解,如果你傷害了這種理解,你就會削弱整個精神領悟系統的力量。」對精神生長和心靈世界的高度關注應該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命題。

 

圍繞「生活」這一主題,懷特海強調課程應該刪繁就簡,突出其核心價值。他要求:「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徹。」因為「只給兒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讓他們對所學的東西進行自由的想像和組合,他們就會利用這些所學的知識去認識世界,並在現實中加以運用」。對此,懷特海藉助數學課程作了詳盡的闡述:「我們正確地設想的初等數學給予的就是普通的頭腦能有的那種哲學訓練。但是,我們不惜任何代價要避免的東西是對細節無目的的積累。」在一系列的論述中,懷特海反覆強調的是,數學課程的核心價值在於數學的思想方法及其對學生思維影響的價值。只有刪繁就簡,突出學科的核心思想方法,才能夠避免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上糾纏,從而帶來教學的變化。

 

        圍繞「生活」這一主題,懷特海認為學校課程應該是一個統一於生活的整體,學科之間應該相互包容或融合,反對科目之間相互對立。他批評說:「我們從來沒有教過如何把各種知識綜合起來運用。這樣一系列的課程能代表生活嗎?充其量不過是上帝在思考創造這個世界時在大腦中閃過的一個目錄表,而他甚至還沒有想好怎樣才能把它們融為一體。」他主張「根除科目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態,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扼殺了現代課程的生動性」。

 

以技術教育、文學教育、科學教育為例,懷特海認為,在這三種課程中,每一門課程都應該包括另兩門課程。同時,他認為對不同的學生,學習又應該有所側重:「即使是最有天賦的學生,由於人生時間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全面發展。」也就是說,課程應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同時課程的學習又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別需求。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懷特海特別重視學校課程建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指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是,學校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必須有自己的經過批准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根據學校自身需要由其自己的教師開發出來。」

 

圍繞「生活」這一主題,懷特海尤其重視「智慧」的生成。知識是智慧的基礎,但獲取了知識,卻未必就能生成智慧,智慧高於知識。智慧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和疊加,因此,懷特海特別反對照本宣科地傳授「呆滯的思想」,反對填鴨式的灌輸教學,認為「填鴨式灌輸的知識、呆滯的思想不僅沒有什麼意義,往往極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最美好的東西遭到了侵蝕。」

 

生長:適應學生智力發展節奏

 

懷特海認為,生命中存在著很微妙的涉及智力發展的周期,它們循環往復地出現,每一個循環期都各不相同,且每個循環期中又再生出附屬的階段。懷特海將智力發展的這種周期性稱之為「節奏」,教育應該踩著這種「節奏」,在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課程和不同的學習方式。

 

智力發展是一個「浪漫——精確——綜合」循環上升的周期性過程。

 

浪漫階段的學習以感性、直覺為主,需要提供廣博、生動、直觀的學習資源,讓學習者攝入豐富的知識營養,該階段要特別注意從孩子的愛好、興趣出發,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想像力,發展孩子的創造力。

 

精確階段代表了知識的積累、補充和更加清晰、準確。懷特海提醒在精確階段並不是不需要浪漫了,浪漫只是退居到幕後,教學中仍需要在精確知識的學習中培養浪漫精神。

 

在經歷的浪漫階段的積累和精確階段的系統準確學習後,智力發展進入到了綜合運用階段:「最後的綜合運用階段就是黑格爾所說的理論綜合,這是在增加了分類概念和有關的技能之後重又回歸浪漫。」

 

懷特海根據其智力發展的節奏觀,對從幼兒時期開始到青春期結束的大約17年時間的學習進行了比較細緻的規劃,這些規劃對我們把握教育規律,順應孩子內心需求的召喚,促進人的健康和諧發展,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只有適應兒童智力發展的規律,才可能「在學生的心靈紡織出一幅和諧的圖案,把對學生直觀理解來說各有其內在價值的不同教學內容,調整到各個從屬的循環周期中去。我們必須在合適的季節收穫合適的作物」。

 

【作者系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來源:中國教育報】

守望新教育特別連結——

[大師論教育]

   

【大師】杜威論教育

【大師】葉聖陶論教育

【大師】懷特海論教育

【大師】王國維論教育

【大師】洛克論教育

[大師]教育應以哪三件事為究竟

[大師]童年的秘密

[大師]兒童的語言和思維

[大師]教育上的哥白尼

{大師]靈魂的喚醒,自由的生成

[大師]大師教你做父母

[大師]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


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發展共同體——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新教育教師專業發展三專之路,也稱之為新教育教師成長的「吉祥三寶」。

    新教育在哪裡?

    新教育是什麼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微信號: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什麼是新教育?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相關焦點

  • 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長
    教育的目的:生命 生活 生長 《教育的目的》是英國教育家弗雷德·諾思·懷特海關於教育的經典著述,成書於1929年,全書每個篇章都是精品,可謂字字珠璣,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深刻教育思想,即便在今天看來,仍然閃耀著不朽的智慧光芒。
  • 杜威:教育的本質,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認識
    因此,西方許多教育家、思想家闡發了對教育本質的獨特而又深刻的理解。如:(古希臘)柏拉圖:「教育決定一個人未來生活的方向。」(德)第斯多惠:「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從廣義上講,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
  • 教育的目的:尊重生命
    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還大海。  其實,這個故事恰好對應了泰戈爾老人的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
  • 人民觀點:教育,如何讓生命蓬勃生長
    讓精神生長、讓靈魂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回歸精神家園,回到人性本真,轉型期中國行色匆匆的徵程上,整個社會都需要這樣的覺醒           新的一年,承載新的期盼,開始了新一季的生長。
  • 杜威:「教育無目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學」
    :「教育無目的」    教育是什麼:「教育即生活」怎麼進行教育:「在做中學」 1.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 9. 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 10. 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 11. 我們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並且以兒童為自己的出發點。 12.
  • 尊重生命, 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愛因斯坦與泰戈爾教育,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學習,更重要是對生命的尊重。其實,這個故事恰好對應了泰戈爾老人的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靈魂得到鍛鍊,克服獸性而轉化向天使的一面。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單純的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這是教育久遠而宏大的終極旨趣。否則,你擁有的知識愈多,對人類,對生命的危害愈大。
  • 生命自然豐盛|讓自然自由生長,讓人們自在生活
    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正在福州溫暖呈現——讓生命自然生長,讓人們自在生活。12月5日,登雲湖發布會圓滿舉行,人們在遍地驚喜的冬日樂活市集上悠遊,在打動人心的發布會上感受著時間「生長」的力量,聆聽那些有關「生長」的故事......
  • 用生命教育影響生命
    兒童只有體驗了生命的快樂、感受了生活的美好、經歷了精神的富足,才會珍惜生命、成就生命,才會快樂生活、幸福生活!在所有生物中,人類的童年期是最長的,他的整個生命周期的30%都用於童年生長。所以,童年是生命發展的特定時期,是一個有序生長的過程,我們要承認並尊重童年生活的獨特價值,而不能僅僅將它看作是成人的預備。如果我們總是急切地驅趕兒童走向成熟,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中小學教育應試化,「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最終就會演變成「傷在起跑線上」,「金色童年」被「恐慌童年」替代。
  • 國內首個生命教育主題展覽館開館 將生命教育納入生活
    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1年4月1日,國內首家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館新館開館典禮在北京舉行。新館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發起建設,常年對外公益開放,旨在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合力,將生命教育納入生活實踐之中。
  • 合肥市華山路小學:踐行生長教育,讓每個生命都閃光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我們的初心,創建「新優質學校」是華山路小學師生共同的使命,是全體華山人踐行生長教育,讓每個生命都閃光的必然選擇。8月5日,合肥市華山路小學迎接市第四批創建新優質學校中期督導評估。餘燕來校長帶領團隊以《踐行生長教育,讓每個生命都閃光》為主題分別從「創建理念」「項目推進」「名師工作室和創新實驗室建設」「發展努力」四個方面詳細匯報了華山路小學關於創建工作和自評工作的情況。之後,督導專家們開始分頭落實各自負責的督導事項,對提供的創建指標相關材料進行了查閱。最後,專家組成員分別對創建工作的查閱情況進行了現場反饋,華山路小學團隊聆聽了各位專家和領導的反饋意見和指導要求。
  • 概述生命主體的生長過程
    生命主體的生長過程具有共性和特性。任何植物、動物、人類的生長發育,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歷程。但是植物、動物、人類各自的發育過程又都有自身特性,比如植物基本是靜態發育,動物基本是動態發育,而人類基本是立體發育。在此,我們只探討生命主體發育的共性,以找出其中的規律,特性方面不展開分析。
  •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這一最基本的道理進一步演繹就是:教育應把人本身作為教育目的 我今天要強調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即「生存技能」與「生命質量」,並且要很決斷地說:我們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養「生存技能」,而是要提高「生命質量」。也就是說,教育應當把培養優秀的人性、培養有質量的生命作為第一目的。 這一思路,正是回到教育的原始目的和古典目的。
  • 真正的教育有4種目的。每一個都不可缺少
    要知道那幾年真真是一個人生命的黃金時期,但如果辛辛苦苦學到的東西最後都沒用上,挨這份累圖什麼呢?要說為了好文憑賺點錢,多少沒受過教育的人也在社會裡謀到了一份體面的事業。 即使是為了對我自己的生活負責,我也想追問下去: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
  • 李滄新校搶先看 · 玖:青島王埠小學,行「生長教育」,喚生命自覺的現代校園
    李滄區有一所以「生長教育」為理念的小學,校園植有四季植物,打造「四季文化」,更建設富有特色的「四季課程」,學校秉承自然規律,關懷生命成長,在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為學生的幸福人生打牢基礎。今天,就請隨小編一同走進青島王埠小學。
  • 教育即生長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其本意並不是要把教育與生長混為一物。當時的學校無視兒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長」的根本目的在於,將兒童從被動的生長論要求尊重兒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學合於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要求。但這種尊重絕不是放縱。杜威明確地講:「如果只是放任兒童的興趣,讓他無休止地繼續下去,那就沒有『生長』,而『生長』並不是消極的結果。」杜威既反對傳統教育對兒童生長內部條件的漠視和壓制,也反對傳統學校中社會精神的匱乏。
  • 許錫良:懷特海的教育目的論對中國教育的啟示
    他的《教育目的》雖然只是他的一些關於教育的講座、報告與論文組成,但是,自成體系,邏輯嚴密,讀了令人受益匪淺。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懷特海的教育目的論,就是這一句了: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 教育目的的理論
    (2)代表人物:宗教本位論認為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成虔誠的宗教人士,在西歐中世紀流行,其代表人物是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等。2.個人本位論(1)基本主張:①教育目的應根據人的本性需要來確定。
  • 《中國教育報》點讚濟南市高新區第一實驗學校:辦好特色教育 用教育點亮生命之光
    如何應對特殊時期的教育要求,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落實教育進度,成為考驗一所學校核心能力的重要標準。山東省濟南市高新區第一實驗學校,憑藉生命教育、生態教育、生長教育、生機教育四大教學模式,在一眾學校中脫穎而出,交出了一張滿意的答卷。
  • 如何看待「教育是生長」
    盧梭是想通過這一論斷告訴世人,教育首先要關注人,其次要研究人的自然成長規律,進而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這也是後來研究者認同和肯定其自然教育思想合理性的主要原因。當然,教育「是」但又不能「等同於」生長。美國教育家杜威在此基礎上提出「教育即生長」的觀念,也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隱喻。他認為:「如果只是放任兒童的興趣,讓他無休止繼續下去,那就沒有『生長』,而『生長』並不是消極的結果。」
  • 杜威:教育即生長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其本意並不是要把教育與生長混為一物。而實質上揭示了一種新的兒童發展觀和教育觀。當時的學校無視兒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長」的根本目的在於,將兒童從被動的、被壓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生長論要求尊重兒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學合於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要求。但這種尊重絕不是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