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生命主體的生長過程

2020-12-16 語眾天下

我們在人生發展當中,經常會急於求成,以至拔苗助長,也經常會錯失良機,以致功虧一簣。歸根到底,是容易忽略事物成長發展的規律,導致看不清形勢、分不清節點,進而影響事情正常運轉,甚至阻礙了自身的價值實現,為人生留下遺憾。為此,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我會將各樣主體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呈現給各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命主體的生長過程具有共性和特性。任何植物、動物、人類的生長發育,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歷程。但是植物、動物、人類各自的發育過程又都有自身特性,比如植物基本是靜態發育,動物基本是動態發育,而人類基本是立體發育。在此,我們只探討生命主體發育的共性,以找出其中的規律,特性方面不展開分析。

在共性層面,生命主體的生長過程分為八個階段,分別是孕育(歷史基因)、播種(種子)、認知(感知和記錄環境)、突破(獨立)、伸展(可見發展)、表現(榮譽、標籤、被認知)、結果(成熟和達成)、複製(繁殖或重生)。這八個階段是主體生長的必經過程,也是關鍵節點。正確認識每一個階段,才能正確認識我們自身的成長規律,和事業的發展規律。

孕育階段,是任何生命主體的初始階段,也是隱秘成型的過程。這個階段與第八階段的複製形成重疊,構成了生命繁衍的循環,促成著萬物生生不息。相對於其他階段,第一和第二階段是被動的生長,需要母體、族群及環境的格外保護。植物在這個階段往往表現為果實或者果實核,動物表現為體內或體外的胚胎孕育,人類表現為體內孕育或人工幹預的體外孕育(試管)。這個階段對任何生命主體都有決定意義,一方面是歷史基因的傳遞,植物基因無法孕育動物,動物基因無法孕育人類,而不同物種之間也無法進行基因傳遞,比如桃樹無法長出梨樹的果實(人為嫁接例外),老鼠也無法孕育貓,這是基因隔離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面反應了對母體及家族基因的繼承,每個生命胚胎的孕育都繼承了母體及家族的特點,進而呈現單線緩慢進化。

播種階段,是生命主體正式脫離母體,開始單獨與世界發生連接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主體,需要在嚴格的保護下才能度過。植物由於其靜態發育特性,只能以超高基數繁殖的方式進行保護,動物以直系上代、同族為主要保護主體,人類以直系上代、家族、社會為保護主體。

這是個美好的階段,是生命延續的奇妙,也是新生命在世間的開始。這時期需要最多的並不是主體的活躍,而是主體以及母體的安全。如果想要更好保證平安度過,仍需要更多的人為幹預。

認知階段是,生命主體對自身以及周邊環境,和這個世界的充分感知和記錄,也是首次主動生長的階段。重要的是,感知和記錄的結果,直接決定了下個階段能否成功,間接決定了整個生長過程是否順利。在這個階段,植物形成了靜態意識,動物形成了動態意識,而人類形成了初始念力(初始思想體系)。若要確保這個階段更好得完成,一方面需要良好的生長環境,另一方面需要人為的調整、教育或訓練,還有就是主體自身的生命力和能動性。

前三個階段基本都是隱性的生長過程,暴露的越多,越危險,對以後發展越不利,也是整個過程中的基礎,期間受到母體的影響較多。而突破階段則是主體開始獨立的標誌和關鍵時期,成功突破則可大有前途,突破失敗則埋沒一生。突破的關鍵,一方面在於前期的基礎是否牢固,另一方面在於主體自身的努力。突破階段的表現總是焦躁,甚至是痛苦的,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然而,母體卻又對其作用甚微,需要自主完成。

突破之後,就是另一片天空,進入伸展期。這是快速發展的階段,主體應把關注點聚焦在發展上,竭盡所能變強大,當然,伸展的上限,要與前期基礎可提供的營養支撐相匹配。這是一個半隱秘的生長過程,一邊是積極表現,一邊是默默積累。不能有害羞的情緒,應有更多的肆無忌憚,更多的無所畏懼,因為這是佔領生存空間,爭取主權領地,稍不留心,就可能被其他的強者擠壓而生長受限。看似野蠻,卻是必須。

表現階段是對伸展階段的總結和拓展,這個階段的生命主體會根據其已具備的特點,被外界所知曉,並被寄予厚望。但是,這也是生長過程中的第二個突破階段,切忌盲目自大。或許外界會給出各樣友好的評價和榮耀的標籤,但是不要忘了,還有眾多的競爭對手,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應聚焦於內在的調理。經過之前的野蠻生長,總有一些內在問題需要解決,外界的看法只是這個階段的特有象徵而已,需充分對內在進行完善,以保證下個階段的進行。

步入結果階段,意味著步入了成熟,也意味著豐收。收穫的季節總是愉悅的,到處是甜蜜和歡笑。這個階段應做好兩件事情,第一、儘快收割,第二、成果保護。沒有人喜歡未成熟的果子,也沒有人喜歡熟透了的果子,只有成熟的果子才是好果子。作為生命主體,儘快收割已有的成果,並建立防禦機制,保護自身的收穫。這是對前面所有生長過程的回饋,所有的努力在這一刻,化作分享的喜悅。

最後一個階段是複製,複製是繁衍或重生,要麼產生更多的同類主體,要麼進入下一個生長周期。繁衍是為了主體的擴增和對家族的保護,但是繁衍的速度和數量,要與自身積聚的能量相匹配;重生是為了更大更強,不斷進階,但是重生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大家可用蒲公英的繁衍和老鷹的重生來分別類比。主體的複製會進入下一個主體的孕育,生命就是這樣的美妙,萬物生長,精彩紛呈。

通過以上的闡述,各位應該對生命主體的生長規律,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比自己的經歷、事業的發展、組織(公司、店面、團體)的成長,大家應該會有所感悟。

相關焦點

  • 一棵樹的生長過程,以及人的類比
    前文有講到生命主體的生長過程,可能理論性比較強,部分讀者不太好理解,今天我們就從一棵樹的生長過程,來類比人的生長過程,這樣大家對主體的生長規律,會認識的更清晰。先來看看樹的生長過程,結合之前講的八個階段,可推出樹生長的八個階段,分別是:老樹基因、種子、記錄環境、破土、枝葉、開花、結果、繁殖。養過花草的讀者,應該對這八個階段比較熟悉,基本上所有的植物,都是這樣的生長過程。第一個階段,老樹基因,可類比人類的歷代基因。
  • 主體課堂教學模式(五)
    上頁:教學模式概述續本頁:教學模式概述續怎樣讓學生參與並適應「主體課堂教學模式」?「主體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是讓每一位學生全面、全過程地主動參與學習。教師要通過三個步驟來促使和保證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即幫助學生參與、學生嘗試參與、學生主動爭取參與。
  • 學前兒童生長發育概述
    一、 生長、發育及成熟人的生長發育是指從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過程。生長和發育是兒童不同於成人的重要特點,我們要關注幼兒的成長,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為家長提供專業的教養指導,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生長是兒童身體器官、系統和身體形態上的變化,以身高(身長)、體重、頭圍、胸圍等體格測量表示,是量的增加;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的分化與功能成熟,是機體在質的方面的變化。生長和發育兩者緊密相關,生長是發育的物質基礎,生長的量的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體器官、系統的成熟狀況。
  • 知美術館以生物藝術展「生長」探討生命形態
    展覽不僅佐證了「生長」的能量作為一種自然的衝動,並闡明了「生長」這一行為作為技術力量將自然概念拓展為一種新的範式,在此之中,無自然的生態(ecology without nature)正在召喚著另一種現實的來臨。展覽現場「本次展覽圍繞『生長』的概念展開對『生命』進行探索,生長作為直觀的過程,從中觀察生命的形態。
  • 胎教一場「生命生長的戰役」
    第一【戰】胎兒科學生長過程此「戰役」闡述從現代科學胎兒生長視頻、胎內記憶、胎兒學習的方法(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學習的)「讓我們一起 直觀的視覺體驗,感受生命的誕生的奇蹟,了解胎兒成長過程。」
  • 懷胎十月,寶寶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看完這6組圖感嘆生命的神奇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生而為人,我們始終抱有對生命的敬畏。精卵的浪漫相遇,造就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小生命,我們的任務,就是守護胎寶寶平安降生。小傢伙在肚子裡辛苦生長十個月,從最開始一個小小的細胞,慢慢長大,逐漸發育成人形,最後長全了複雜的身體器官,帶著一聲啼哭來到人間。胎寶寶的生長發育過程孕期十月,胎寶寶是如何一步步發育成形的?每個階段,小傢伙都在長身體,忙得不亦樂乎呢,十張圖帶你看懂胚胎到胎兒的發育之路。
  • 阿比·瓦爾堡的姿態|圖像生命與歷史主體|中
    從這一問題出發,本期專題相關的文章將分為三個議題:「歷史救贖」、「古代圖像的死後生命」和「間隙的圖像學」。從研究波蒂切利的博士論文開始,瓦爾堡就一直在追問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和當代人而言,「古代」究竟意味著什麼?本期推送的《阿比·瓦爾堡的姿態:圖像生命與歷史主體》第二部分,藉助圖示版的「激情程式」(pathosformel)來找尋瓦爾堡的古代/歷史想像中,圖像生命是如何「死後再生」。
  • 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長
    教育的目的:生命 生活 生長 《教育的目的》是英國教育家弗雷德·諾思·懷特海關於教育的經典著述,成書於1929年,全書每個篇章都是精品,可謂字字珠璣,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深刻教育思想,即便在今天看來,仍然閃耀著不朽的智慧光芒。
  • 教學(一)——教學概述、教學過程、教學原則
    一、教學概述(一)教學的概念與意義1、教學的概念:教育目的規範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一)教學過程的本質1、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1)認識的間接性——學生通過認識教材最終達到認識客觀世界的目的;(2)認識的交往性——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3)認識的教育性——學生在認識中追求與實現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與完全人格的養成
  • 拆遷過程中責任主體的確定
    拆遷律師發現在徵地拆遷過程中,經常出現拆遷戶的房子被拆了,拆遷戶不知道是誰拆的,安置房屋出現問題不知道找誰協商,總之自己想找拆遷方時不知道應該找誰,這就如同無頭蒼蠅,一片迷茫,兩軍對壘打了半天不知道對方是誰,這種不知彼不了解的未知是非常可怕。
  • 人民觀點:教育,如何讓生命蓬勃生長
    讓精神生長、讓靈魂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回歸精神家園,回到人性本真,轉型期中國行色匆匆的徵程上,整個社會都需要這樣的覺醒           新的一年,承載新的期盼,開始了新一季的生長。
  • 生命自然豐盛|讓自然自由生長,讓人們自在生活
    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正在福州溫暖呈現——讓生命自然生長,讓人們自在生活。12月5日,登雲湖發布會圓滿舉行,人們在遍地驚喜的冬日樂活市集上悠遊,在打動人心的發布會上感受著時間「生長」的力量,聆聽那些有關「生長」的故事......
  • 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長
    [教育大家談]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長作文|
  • 深入了解水稻生長過程,根據水稻的生長習性,促進其生長
    導語:了解水稻生長過程,了解其抽穗開花過程以及其授粉和受精過程,積極為它們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有利於促進其生長水稻,我們都很熟悉。但是我們對它們的生長過程有過了解嗎?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是不了解的。今天,咱們就一起走進水稻的世界吧!
  • 合肥市華山路小學:踐行生長教育,讓每個生命都閃光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我們的初心,創建「新優質學校」是華山路小學師生共同的使命,是全體華山人踐行生長教育,讓每個生命都閃光的必然選擇。8月5日,合肥市華山路小學迎接市第四批創建新優質學校中期督導評估。餘燕來校長帶領團隊以《踐行生長教育,讓每個生命都閃光》為主題分別從「創建理念」「項目推進」「名師工作室和創新實驗室建設」「發展努力」四個方面詳細匯報了華山路小學關於創建工作和自評工作的情況。之後,督導專家們開始分頭落實各自負責的督導事項,對提供的創建指標相關材料進行了查閱。最後,專家組成員分別對創建工作的查閱情況進行了現場反饋,華山路小學團隊聆聽了各位專家和領導的反饋意見和指導要求。
  • 人生只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們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一,人生是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媽曾說人生就如一盞點燃的燈,遲早都會熄滅而死亡,就是熄燈之時。總之,人生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們可以試想,如果生命是無限的,沒有了死亡,那麼活著又有多大的意義呢?有人說,生命就像一個斷開的圓,一端連著生,另一端連著死。人們用嘹亮的啼哭,表示生的痛苦;用無奈的呻吟表達死的痛苦。但如果無生無死,便沒有那段美麗的過程。
  • 主體課堂教學模式(四)
    上頁:教學模式篇之概述本頁:教學模式篇之概述續教案中怎樣體現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的課型、教學內容、班級、學情、師情選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將模式名稱和模式流程的每一步術語寫人「教學模式」項目後,再在「教學模式操作過程」或「教學步驟」中對應模式流程的每一步逐一展開,即每節課都能把教學模式流程的每步術語書寫在教學過程下的某段開頭位置,統領所學的每一段(節)內容,並照此操作。
  • 蠶的生長過程
    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裡面是卵黃與漿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逐漸發育成蟻蠶,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卵殼空了之後變成白色或淡黃色。人們把熟蠶放在特製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蠶便吐絲結繭了,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鬆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
  • 嘗試先行:讓每個生命自由生長
    學校在2013年11月,由王險峰校長主導引入嘗試教學法,進行嘗試教學課堂改革和嘗試教育理論的探索實踐,在「嘗試是學習的基本形式,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是嘗試」的核心理論指引下,重視以人為本、激發生命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享有高品質的教育」。
  • 肖沐秋:重新定義生物個體和複雜性主體了嗎?
    以下為肖沐秋老師線上分享(經講者確認,有刪減)大家好,之前分享的三位老師都沒有講這篇文章的數據和推理過程。如果大家仔細讀過文章,再思考我提出下面問題,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超越傳統生物學概念邊界的,對於生物「個體」,更確切說是複雜性主體的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