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一)——教學概述、教學過程、教學原則

2020-08-27 全職寶媽愛學習

一、教學概述

(一)教學的概念與意義

1、教學的概念:

教育目的規範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

2、教學的特點:

(1)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

(2)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組成,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

(3)學生的認識活動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3、教學的意義:

(1)教學是傳播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會經驗再生產、適應並促進社會發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是培養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

(3)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學校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二)教學的基本任務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首要任務;

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

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5、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教學過程

(一)教學過程的本質

1、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

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1)認識的間接性——學生通過認識教材最終達到認識客觀世界的目的;

(2)認識的交往性——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

(3)認識的教育性——學生在認識中追求與實現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與完全人格的養成。

(4)認識的引導性——學生的個體認識始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

(5)認識的簡捷性——通過間接知識認識世界,學生可以減少探索的實踐,避免走探索的彎路,能夠儘快掌握人類文化精華。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1)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3)堅持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

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

(4)教學中應防止兩種傾向——形式主義教育和實質主義教育。

3、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育性規律)

(1)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2)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

(3)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允許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應允許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係。

(三)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1、激發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①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③鞏固知識;

④運用知識;

⑤檢查知識。

(四)問題/探究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

1、明確問題;

2、深入探究;

3、做出結論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的含義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和要求。

(二)我國中小學主要的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

(1)含義: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他們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他們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

(2)直觀手段:

①實物直觀——以實際事物本身作為直觀對象;

②模象直觀——通過對實際事物的模擬形象的感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觀方式,如看圖片,圖表,錄像,電影等。

③言語直觀——在生動、形象言語的作用下喚起學生頭腦中的表象。

2、啟發性原則

(1)含義:教師主動承認學生是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相關教育思想:

①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②《學記》——「道而弗牽,開而弗達」

③蘇格拉底——問答法,「產婆術」

④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3)貫徹啟發性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是啟發的首要問題;

②教師要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③教師要讓學生動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教師要發揚教學民主。

3、鞏固性原則

(1)含義: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使這些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並靈活地加以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②教師要重視組織各種複習;

③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4、循序漸進原則

(1)含義:

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相關教育思想:

①《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②朱熹——「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③誇美紐斯——「應當循序漸進地來學習一切,在一段時間內只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3)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②教師要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③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體系化、系統化;

④教師要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有難如易,由簡到繁地進行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含義:

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的教學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

②教師要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6、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1)含義:

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進行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繫實際;

②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③教師要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係;

④教師要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科學性與教育性(思想性)相結合原則

(1)含義:

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又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其實質是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把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

(2)貫徹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

②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師要通過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8、量力性原則

(1)含義:

教學內容、方法、分量、進度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

(2)相關教育思想:

①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語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

②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從事焉。」

③《學記》——「語之而不知,雖舎之可也。」

④王守仁——「量其資稟」、「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⑤誇美紐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適合學生的能力,這種能力自然會和學習與年齡同時增長。」

(3)貫徹量力性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年齡特徵;

②教師要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

③教師要恰當地把握教學進度。


相關焦點

  • 教學(三)——教學組織形式
    一、教學組織形式(一)概念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個別教學制(1)概述:我國宋代以前的各級官學和私學,歐洲古代和中世紀的教育均採用個別教學制,它是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教育史上最早出現的教學組織形式。
  • 教學(四)——教學評價
    一、教學評價的概念與功能1、概念: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一定的標準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上的判斷,即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一)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個體內差異評價(評價基準不同)1、相對性評價(1)含義:又叫常模參照評價,是在評價對象的群體中建立基準,然後把該群體的各個對象逐一與基準進行比較,以判斷該群體中每一成員的相對優劣的評價。
  • 教學——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概念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和教學原則的指導,結合教學內容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所採用的手段和方法。>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的教學方法(1)講授法①概述: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 教學(六)——教學模式
    (三)發現教學模式1、代表人物:布魯納(美國)2、基本內容: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動手動腦,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創造性地獲取知識,不斷提高認識能力。注重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學習者的內部動機、信息的靈活提取等。(四)掌握學習教學模式1、代表人物:布魯姆(美國)2、基本內容: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的指導下,以集體教學為基礎,輔以經常、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個別化幫助以及所需的額外學習時間,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準。
  •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 考 點 二 】 教 學 原 則 與 教 學 方 法1.我國中小學主要的教學原則(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2)直觀性原則(3)啟發性原則(4)鞏固性原則(5)循序漸進原則(6)因材施教原則(7)理論聯繫實際原則(8)量力性原則【考點三】教學方法(1)講授法的含義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 教學過程的基本原則(上)
    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有幾個大的考試模塊是考查的重點,分別是課程、教學、德育三大模塊。在之間的文章中,老師曾經為大家分析過教學的基本規律,今天在這裡,繼續為大家來分析一下另一個重要的考點——教學原則。此部分知識點出題形式依然多樣,全體型備考。包括:概念反考(單選),俗語、俗語、例子反選題(單選),教育原則與教學規律對應(單選),簡答題,論述題和案例題等。
  • 教學原則
    在備考的過程中要理解相應的重點原則,一些原則的要求也要做到適當的識記(一些重要的原則如:理論聯繫實際、直觀性、啟發性、量力性等原則)一、教學原則的概念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教學原則既指導教師的教,又指導學生的學。
  • 教學的八大基本原則,必須知道的教學常識!
    一、直觀性原則(對應: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規律)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儘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二、啟發性原則(對應:雙邊性規律,即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統一規律)  教學的啟發性原則是根據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體性相統一的規律提出來的。  教學活動要靠教師的啟發誘導,使學生處於積極的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 教師資格之小學教育學考點命題: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反映教學過程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和要求。它既指導教師的教,也指導教師的學,貫穿於各項教學活動之中,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的正確和靈活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 第三章 中學教學 第二節 教學過程(重點)
    第三章 中學教學 第二節 教學過程(重點)一、教學過程的概念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構成的一種雙邊二、教學過程的本質(單選)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學業 成績的檢查與評定:最基本的方法是測驗法(信度:穩定性;難度:試題難易程度,難度適中;效度:正確性;區分度:「鑑別力」區分不同水平的考生)六、教學原則(單選&簡答&材料分析)1、直觀性教學原則
  • 教學原則的詳解
    教學原則這個知識點在陝西特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點,單選,多選和材料分析題中都有可能出現,主要考察學生對八大教學原則的理解,要求學生能夠從實際的教學案例中判斷出案例中使用了那些教學原則。因此,我們要掌握八大教學原則以及它們的貫徹要求。(一)教學原則的概念教學原則是指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
  • 教學評價原則
    1.周銀海主編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中表述教學評價的原則如下:(1)客觀性原則:客觀性是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進行教學評價,目的在於給學生的學或者教師的教以客觀的價值判定,如果缺乏客觀性,就會失去評價的意義。貫徹客觀性原則首先要做到標準客觀,不帶隨意性;其次要做到評價方法客觀,不帶偶然性;最後要做到評價態度客觀,不帶主觀性。
  • 教學(五)——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一)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專研教材(備教材)2、了解學生(備學生)3、設計教法(備教法)(二)備課要寫好三個計劃1、學年(學期)教學進度計劃2、課題(單元)計劃3、課時計劃(一)課的結構1、組織教學2、檢查複習3、講授新教材——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部分4、鞏固新教材5、布置課外作業(二)課的類型1、單一課:在一節課內主要完成一種任務,可分為新授課、鞏固課、練習課和檢查課。
  • 教學原則:從涵義巧記貫徹要求
    一、考情介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學原則一直是常考察的知識點,涉及的題型也比較,一直都是以全題型進行備考,廣大考生對於簡單但略有混淆選項的單選題,經過理性判斷不難找到正確答案,但在分析論述題中對於知識點的準確掌握能力有更高的考察要求,造成了考生在這一知識點的備考時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難度較大;第二,出題的側重考察點也較為靈活
  • 遵循初中英語教學原則,培養學生綜合語言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新課標價值取向的若干現代教學理論概述近年來、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在教學過程中倡導教師積極創設學習情境,為思維(而不是為記憶)而教,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新穎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 教學原則(節選)
    知識內容: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教學原則既指導教師的教,又指導學生的學。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節選(一)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1.基本涵義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強調思想教育和知識教育的結合。比如講屠呦呦教授研究的青蒿素時,講了科學家的科研精神。
  • 教學原則之理論聯繫實際與直觀性教學原則
    在教育理論筆試中,教學原則是教育學部分的一個,考查方式多為例子反選的形式。所以大家在複習備考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每一條原則對應的關鍵詞並且與例子匹配,提高做題正確率。(一)理論聯繫實際教學原則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
  • 對「循循善誘」這一教學原則的一點思考
    教學過程簡要概述如下:1.教師泛讀,學生試讀;2.學生自由發言,交流讀詩感受;3.學生自由提問,發掘文本內部的矛盾;如果提問這一步學生沒能找到相關問題,則由下面的第四步去啟發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學情是現場顯現的。知人論世這一方法論實現的過程,也是隨著課堂狀況變化而變化的。循循善誘中所謂的「誘」,關鍵就在3-5這三步中。而其中最重要的突破點,一是文本研讀中的發現:「從明天起」,為什麼是明天?「幸福的閃電」,為什麼幸福後跟的是「閃電」?「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和「我只願」,塵世對面的是我,那我在哪裡?另一個則是給出本詩創作的背景:海子自殺前。
  • 教學的八大基本原則,必須知道的教學常識
    教學的啟發性原則是根據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體性相統一的規律提出來的。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向前發展過程。貫徹這一原則,教師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能力水平,然後堅持集體教學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 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一、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指的是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首先,大家要熟悉基本涵義,可以以概念性單選題進行考查;其次,在教學過程規律部分我們會學習到一條教學規律: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規律(教學的教育性規律),再結合教學原則本身的定義我們就不難分析出,這條原則是根據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相統一規律制定的,這是第二個可以出單選題的角度,大家也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