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的概念與意義
1、教學的概念:
教育目的規範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
2、教學的特點:
(1)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
(2)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組成,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
(3)學生的認識活動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3、教學的意義:
(1)教學是傳播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會經驗再生產、適應並促進社會發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是培養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
(3)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學校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首要任務;
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
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5、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1、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
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1)認識的間接性——學生通過認識教材最終達到認識客觀世界的目的;
(2)認識的交往性——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
(3)認識的教育性——學生在認識中追求與實現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與完全人格的養成。
(4)認識的引導性——學生的個體認識始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
(5)認識的簡捷性——通過間接知識認識世界,學生可以減少探索的實踐,避免走探索的彎路,能夠儘快掌握人類文化精華。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1)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3)堅持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
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
(4)教學中應防止兩種傾向——形式主義教育和實質主義教育。
3、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育性規律)
(1)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2)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
(3)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允許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應允許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係。
1、激發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①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③鞏固知識;
④運用知識;
⑤檢查知識。
1、明確問題;
2、深入探究;
3、做出結論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和要求。
1、直觀性原則
(1)含義: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他們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他們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
(2)直觀手段:
①實物直觀——以實際事物本身作為直觀對象;
②模象直觀——通過對實際事物的模擬形象的感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觀方式,如看圖片,圖表,錄像,電影等。
③言語直觀——在生動、形象言語的作用下喚起學生頭腦中的表象。
2、啟發性原則
(1)含義:教師主動承認學生是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相關教育思想:
①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②《學記》——「道而弗牽,開而弗達」
③蘇格拉底——問答法,「產婆術」
④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3)貫徹啟發性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是啟發的首要問題;
②教師要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③教師要讓學生動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教師要發揚教學民主。
3、鞏固性原則
(1)含義: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使這些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並靈活地加以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②教師要重視組織各種複習;
③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4、循序漸進原則
(1)含義:
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相關教育思想:
①《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②朱熹——「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③誇美紐斯——「應當循序漸進地來學習一切,在一段時間內只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3)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②教師要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③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體系化、系統化;
④教師要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有難如易,由簡到繁地進行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含義:
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的教學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
②教師要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6、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1)含義:
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進行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繫實際;
②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③教師要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係;
④教師要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科學性與教育性(思想性)相結合原則
(1)含義:
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又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其實質是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把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
(2)貫徹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
②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師要通過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8、量力性原則
(1)含義:
教學內容、方法、分量、進度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
(2)相關教育思想:
①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語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
②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從事焉。」
③《學記》——「語之而不知,雖舎之可也。」
④王守仁——「量其資稟」、「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⑤誇美紐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適合學生的能力,這種能力自然會和學習與年齡同時增長。」
(3)貫徹量力性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年齡特徵;
②教師要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
③教師要恰當地把握教學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