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一定的標準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上的判斷,即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
①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既要評價知識、技能和智力等認識領域,又要評價態度、習慣、興趣、意志、品德及個性形成等情感領域;
②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既要評價教師的教學修養、教學技能,又要評價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特別是課堂教學質量。
2、教學評價與測量、測驗的關係
①教學測量:是一種收集資料數據的過程,根據某種標準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將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結果確定為一種量值,以表示學生對所測量問題了解的多少。
②教學測驗: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程序,即通過觀察少數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象來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徵。
③測量和測驗是對學校結果的客觀描述,教學評價是對客觀結果的主觀判斷與解釋,但這種主觀判斷和解釋必須以客觀描述為基礎,否則是主觀臆想。測量和測驗所得到結果,只有通過教學評價,才能判斷這種客觀描述的實際意義,否則所得數據或結果毫無實際價值。
3、教學評價的功能
(1)診斷教學問題;
(2)提供反饋信息;
(3)調控教學方向;
(4)檢驗教學效果。
1、相對性評價
(1)含義:又叫常模參照評價,是在評價對象的群體中建立基準,然後把該群體的各個對象逐一與基準進行比較,以判斷該群體中每一成員的相對優劣的評價。
(2)優點:具有甄選性強的特點,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
(3)缺點:不能明確表示學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學生在學業上是否達到了特定的標準,對個人的努力和進步的程度也不夠重視。
2、絕對評價
(1)含義:又叫標準參照物,是將教學評價的基準建立在被評價對象的群體之外(通常是以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為依據來制定基準),再把該群體中每一成員的某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與基準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其優劣的評價。
(2)優點:可以衡量學生的實際水平,了解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宜用於升級考試、畢業考試和合格考試。
(3)缺點:不適用於甄選人才。
3、個體內差異評價
(1)含義:把評價對象個體的過去與現在的成績進行比較,或把個人有關側面進行相互比較判斷的評價。
(2)優點:體現了尊重個體差異的因材施教原則,適當減輕了評價對象的壓力。
(3)缺點:評價本身缺乏客觀標準,不易給評價對象提供明確目標,難以發揮評價應有的功能。
1、診斷性評價
(1)含義:在學期教學開始或單元教學開始時,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能力發展的評價。
(2)目的:弄清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發展情況及學習上的特點、優點和不足之處,更好地組織後續的新授課的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以便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3)功能:①檢查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②確定對學生的適當安置;③辨別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
2、形成性評價
(1) 含義:在教學進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進行比較經常而及時的測評與反饋,即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評價,是基於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
(2)功能:①改進學生的學習;②為學生的學習定步; ③強化學生的學習;④為教師提供反饋。
3、總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1)含義: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如一個學期或一門學科終結時,對學生學習的成果進行較正規的、制度化的考察和考試及其成績的全面評定。
(2)功能:①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②證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③確定學生在後續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起點;④預言學生在後繼教學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⑤為制定新的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1、定性評價(質性評價):對評價材料做「質」的分析,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演繹、歸納等邏輯分析方法,分析結果是沒有量化的描述性資料。
2、定量評價(量化評價):對評價材料做「量」的分析,運用數理統計、多元分析等數學方法,從紛繁複雜的評價數據中提取出規律的結論來。
1、表現性評價:通過客觀測驗以外的行動、表演、展示、操作、寫作等更真實的表現,評價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的評價方法。
2、檔案袋評價:又稱「學習檔案袋評價」或「學生成長記錄檔案袋評價」,是指在一段時間內,以學生個體為單位,有目的地從各種角度和層次收集學習過程中參與學習、努力、進步和取得成就的證明,並有組織地匯總,經由師生合作、學生與家長合作,根據評價標準評價學生表現的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