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受「重操作輕知識、重技能輕理論」等實用主義的影響,一些高職院校不太重視課堂教學評價改革,開展評價工作時容易陷入形式主義或結果主義,走個過場、敷衍了事,或者簡單反饋、忽視改進,往往達不到「以評促教」「以評優教」的效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為深化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改革評價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學校堅持「以評優教」,將課堂教學評價改革作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牛鼻子」,針對傳統教學評價的弊端創新「四個評價」,推動課堂教學評價從指揮棒升級為推進器,從檢測站轉型為加油站,激發課堂教學活力,帶動了教師隊伍成長和教學質量整體提升,為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積蓄了更多新動能。
一是結果評價從注重數量轉向突出質量,帶動師生評價觀念的更新升級。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在於結果和管理,而在於提升和改進。我校秉持「多元·協同·賦能」的科學評價理念,突出結果評價的服務性、精準化和可見性,讓評教結果真正能夠用於教學改進。其中,服務性是自主研發了「教師授課質量評價管理系統」,通過系統匯集、統計、分析「同行—學生—督導」三方評教結果,為教師開展自評、改進教學提供數據支撐服務;精準化是加強學生評教指導,詳細講解評教流程和標準,設置學生「誠信評教承諾」提醒項,增加學生評教結果偏離歷史平均值±10%的查詢預警項,引導學生「誠信評教」「精準評教」,保證教學評價數據採集的客觀性、準確性、可信度;可見性是指將同行、督導評課的具體評價、集體討論評分評語都安排專人錄入系統,教師可以隨時登錄系統查看「同行—學生—督導」評價結果、質量軌跡及評價建議,作為自評與改進教學的重要參考。
二是過程評價從簡單反饋轉向多重落實,推動教學評價生成具體改進行動。過程評價強調評價的轉化,關注教師的成長過程,把評價結果第一時間反饋給教師,其目的是通過評價控制教學過程,達到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成長的效果。我校形成了常態化的同行評課、督導評課,特別是突出督導聽課的過程評價,安排督導重點對學生評教80分以下的教師集體聽課,剖析授課問題關鍵,充分溝通後形成改進建議。學校還專門成立教學督導室,收集和篩選學生、教師、企業座談會等不同反饋途徑的評價信息,採用反饋單、監控月報、數據發布等形式面向全校教師、各職能處室、二級學院反饋。同時,校督導還對這些反饋信息進行過濾、加工、分析,從教師授課提升、部門工作整改、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督促改進,切實將教學評價的反饋改進作用落到實處,幫助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能力、改進課堂效果、打造優質課堂。
三是增值評價從普遍性轉向個性化,根據教師個人實際「畫像」量身定製。增值評價不強調結果,而注重成長和進步的增量,是對教育評價本質屬性的回歸。我校2017年開展了「溫室計劃」的增值評價探索,對新開課「幼苗」教師、學生評價80分以下的「枯枝」教師進行一對一個性化指導,由校督導給參與老師開小灶、定製改進計劃,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幫助一批教師提升了課堂教學水平。2018年至2020年期間,學校又陸續開展「苗圃行動」「種子計劃」和「線上自評」,探索「輕度自評」「中度自評」「深度自評」並舉的分類自評範式,給不同授課階段、不同類別的被評價教師以更多「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改進、自我發展」的可能性,為改革課堂教學評價、建設優質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綜合評價從單一性轉向多元化,通過教學評價帶動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傳統教學評價,在評價主體上,往往以學生、同行評價為主,缺乏企業督導和教師自評維度;在評價標準上,以組織者意志為核心,對不同主體評教的認知需求考慮不足,容易造成評價片面化。我校健全綜合評價體系,強調評價標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圍繞課程類型差異和「學生—督導—同行—教師」認知需求,制定了「四位一體」融合企業深度參與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通過和企業督導共同聽課評課,讓企業督導引導教師弄通職業崗位的「能力鏈」、搭建職業能力的「課程鏈」、打造核心課程的「項目鏈」,實現課堂教學的校企融合,讓「活頁」的教材連起來,讓教材的「活頁」新起來。
教學評價成為撬動課堂變革的工具和提升課堂教學的引擎。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改革,我校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人才培養質量逐年提升。2013年以來,學生對教學質量的滿意度從3.59分上升到4.27分(滿分5分);學校1500多名專兼職教師授課質量三方評價90分以上的課程比例由51.8%上升到94.3%;近三年,學校教師在省級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中累計獲獎4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