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科教育、回歸教學已成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共識。此次陝西首屆高校課堂教學創新大賽是全省本科院校教師切磋交流、形成創新共識、共同推進本科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平臺,對我們一線教師而言,可謂是一場及時雨,一場可以和著悠揚旋律翩翩起舞的華麗盛典。
作為參賽教師,更作為一個長期關注課堂教學改革、致力於創新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我結合此次參賽的感受,以創造力心理學領域的4P理論為基礎,試著總結一下教師課堂創新的四種主要特質。
第一個P是人(Person)。人的轉變是最難的,教育理念的轉變尤其難,真正從創新角度立意的課堂與一般的課堂有著本質區別,這在比賽中有清晰的體現。課改教師本身就蘊含著創新的活力,精力充沛、新意迭出,充滿感染力。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感染也至關重要,陝師大有好幾個課改群,課改教師藉此抱團取暖、相互支持,相互傳遞信心。陝師大正是把握好了「人」這個因素,初步構造了支持課堂教學創新的「生態系統」,才有了此次比賽的好成績。我想,教師具備了創新「火種」,就能點燃創新的火焰,師生就能在創新互動中相互輝映、教學相長。
第二個P是過程(Process)。從整體而言,本次比賽所設計的三級賽制,讓教師在半年的時間裡,從不同角度不斷反思,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對個體而言,教師對照評價標準反覆磨課,字斟句酌,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能夠實現對學生必備能力和關鍵品格的有效培養。同時,學生也參與到幫助教師優化教學內容和環節的過程中。我認為,此次大賽在教師和學生心中都留下了課堂創新的種子,這是最重要的。創新的課堂教學需要「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所指出的情境營造、動機激發與認知衝突,需要社會建構和元認知,更需要拓展遷移和自我超越,正是這些過程支撐著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素養的提升。
第三個P是壓力(Press)。適度的壓力會成為創新的動力。客觀地說,參加此次大賽甚至比寫幾篇高水平的英文論文還要困難,畢竟比賽是非常態、是「最優態」的展示。難忘的是校級初賽那天,我從加拿大回國,凌晨3點多到家,早晨到賽場抽到第1個開賽的籤,8點就披掛上陣……這樣的壓力讓我們對自己、對教學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期待。所有沒能將我們壓垮的壓力,都會使我們更強大——這句話最適合在課堂教學創新方面探索的同行們。
第四個P是產品(Product)。我們的產品是什麼?是學生,是課堂效果,是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所以在教學設計之初,產品導向就很重要。當然,這裡的產品與物化的產品不一樣,具有很強的「主體間性」——師生、生生在合作、互動、交流和討論中形成一個思維場和創新場;此外,在我的課上除了學習成績之外,也會通過專業測評給學生提供其思維能力和創新素養的變化情況,也有學生分組的成果展示——這樣的「產品展示」不僅展現了陝師大學子良好的學習面貌,也體現了小組具有穩定的合作機制。
(作者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學心理與創造性」研究室主任,陝西首屆高校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中國教師報》2018年12月1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