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源創圖書」策劃出版的《讀書成就名師》一書初版於2013年,那時我就通讀了全書,對裡邊寫到的名師留有深刻的印象。2020年6月,此書出版修訂本,對原書的內容作了部分增刪調整,我又迫不及待地將此書重讀了一遍。全書共推介了十五位當今中小學領域裡實至名歸的名師,作者分「現場訪談」、「且讀且悟」、「讀書解惑」和「推薦好書」四個欄目展開,讓讀者全方位了解到名師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情況,有很強的現場感、親切度和可讀性。讀罷新書,感覺又與名師們近距離地交流了一次,收穫頗多。雖然這些名師來自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地域,教育教學風格也各異,但在成長、成熟、成功的路上仍然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名師都有深藏內心的使命感
當前,不少教師在工作幾年後就有明顯的職業倦怠感。出現這種情況有諸多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教師找不到工作樂趣,對職業沒有認同感與獲得感。這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言:「你認為數學無趣,是因為你站在數學花園的外面」。而本書在對十五位名師的訪談中,無不顯露出他們對事業深深的熱愛,而這種熱愛之情又源於他們內心深處有著一種「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使命感。這種感受基於一個人心裡深厚的家國情懷以及對教育對象的大愛,敦促他們立志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
深圳市平岡中學王雪娟老師認為,優秀的教師要有活躍的思想、鮮活的靈魂,要喜歡課堂、喜歡投入,如此才能享受地站在講臺上,而這要求教師必須處於主動學習、不斷體認自我、時常讓心靈升級的狀態。從基礎教育走向高等教育、現為杭州師範大學教授的王崧舟老師感悟: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所謂「慈悲」,就是一個教師要有這樣的信念:每個學生都是有力量的,每個學生都是有光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力量,獲得成長的喜悅,同時,要深深感謝學生,因為正是他們喚醒了你內心的慈悲,正是他們成就了你精神的成長和淨化。江蘇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學周益民老師說:要成為一個好教師需要培養「三心」:一是愛心,二是童心,三是文心。愛心是基礎,是前提。只有熱愛,才會投入,才會富於激情和創造。因為我們是與兒童打交道的人,所以還需要了解兒童、信任兒童、尊重兒童。乃至以兒童為師,持有赤子之心。又因為我們是母語教師,就需要展示母語的典雅、豐富、智慧、幽默,所以我們需要不斷修煉自己的文學、文化素養。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級教師鍾志農老師經過多年研究,認為優秀教師應該具備這些特徵:基本素質良好,有執著的專業理想和追求,有強烈的事業心,對學生滿腔熱忱,對青少年成長發展規律比較了解,有理論和實踐的「悟性」,有敏銳的覺察力和同理心,有清晰的思路和表達能力,有奉獻精神。
這些名師的言行恰好證明了福祿貝爾的名言: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一位教師熱愛自己的講臺,一定不只是出於工作規範的要求,而是來自內心想要做好這件事的意願,並認為做好這件事有價值。也就是說動力一定是根植於內心的東西,而不是外界灌注的東西。愛心、童心、事業心,激情、智慧、思辨力,鑄就起教師的使命感。有了這些,就能如長期守望於一所農村小學的冷玉斌老師所說:師生都成長為有事做、有人愛、有期待的幸福的人。
名師都有不竭的學習意識與行動
名師都是讀書人,都是從閱讀中成長起來的人,這是本書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正如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所說:「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向遠方。」在作者看來,教師首先要有自覺讀書的意識,面對一日千裡的社會發展速度要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緊迫感。其次要有「身教重於言教」的行動,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校園裡,教師都要給人手不釋卷、孜孜不倦的印象。再次,要經常反思並找到適合自己成長的閱讀途徑。
南京師範大學附中吳非老師認為:一支愛讀書並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隊伍,是學校不可多得的財富。雖然不可能將所有教師的志趣都統一在一個方向,但作為教育者,自身的生活觀和價值觀對學生會產生影響,必須審視自己的生活志趣。所以,希望老師們能夠靜下心來,回到書中。北京十一學校史建築老師說:「教師要有歸零意識,要經常反問自己在閱讀上有沒有跟以前不太一樣的方法,在閱讀的偏好上有沒有改變。在閱讀上往上走、往難處走、往不舒服處走,所看到的自然是另一番風景,人生體悟自然也會不同。」小學語文教育專家於永正老師可謂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他說:「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的課內容很豐富,其實是我平時注意積累,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我每天都在讀書,越讀越覺得應該讀。每當從鏡子裡瞥見自己的鬢角染上白髮時,我便有被人猛擊一掌的感覺,絲毫不敢懈怠。」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竇桂梅老師真正做到了精讀博覽,為了講好《秋天的懷念》,她幾乎通讀了作家史鐵生的全部著作;為了講好課文《圓明園的毀滅》,她找來對這一歷史事件有著不同評價的論著,並深入鑽研;為了講好繪本,她更是收集了整整兩大書櫃的繪本,反覆對比、琢磨。正因為這樣,講臺上的她總是充滿自信、底氣十足,她總能展現文本背後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學邁向研究與生長的高度。浙江省杭州市海曙小學閆學老師對教師閱讀有很深的研究,她說:「我的成長史就是完善知識結構的閱讀史,就是筆耕不輟的寫作史,就是課堂實踐的磨練史,就是持續反思的研究史。」她對一線教師建議:一是要把完善知識結構作為閱讀的主要目標。二是要將有限的時間花在經典閱讀上。三是要堅持有坡度的閱讀。四是要關注學生的閱讀熱點。
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應有完善的知識結構、精深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開闊的人文視野。如何才能做到?第一是讀書,第二是讀書,第三還是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地讀書——這是一個吸引智慧和心靈的過程,它能激發起對世界和對自己本人的思考,促使人認識自己並思考自己的未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書籍。
名師都有勇於實踐善於總結的能力
名師的專業成長主要依託課堂,唯有通過課堂實踐才能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通過反覆實踐、反思總結,逐步解決好相關問題。本書中的名師都紮根課堂,從課堂中找到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課堂中體現教師自身的價值。把「為了學生終身可持續地發展,為了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作為自己的教育追求。
現為金茂教育集團總校長的程紅兵老師具有很強的批判意識,他直言不諱:現在語文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語文教師的功底太差,不看課外書,只看配發的教參,沒有人文積澱,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夠,與學生沒有知識落差。他說,名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就在於韌性、在于堅持。他以於漪為例,一輩子在學習,一輩子在思考。「我當了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我上了一輩子課,上了一輩子令人遺憾的課。」於老師這兩句話充分表明名師的關鍵所在。全國人大代表吳正憲老師一生致力於小學數學的教學與研究,2008年提出了「既有營養又好吃」的數學教育理念,即強調數學教師應堅持向兒童提供符合其心理特徵和能力水平的教育,促進兒童終身、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同時,教師又能提供符合兒童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教學手段,實現「營養」又「好吃」的雙重價值追求,使兒童真心愛上數學,實現「樂學、愛學、學會、會學」的良性循環。北京教育學院李懷源老師在長期的課堂實踐中體會到:好課都能把握好「學生」、「學科」、「學習」三個要素,把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並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他強調,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對學生素養發展的獨特作用,學會用拓寬學生語言疆界的方式,來拓寬學生的精神世界。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華應龍老師提出了「容錯」——「融錯」——「榮錯」的「融錯教育」理念,因為「真正有效的教學,就是面對學生的錯誤,幫助學生解決它。只有當學生找到錯誤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融錯』的教育中,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還養成了敢於嘗試的好習慣,磨鍊出了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多才多藝的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夏昆老師感悟道:「當了老師以後,我才發現,教育不是什麼麥田,而是一間屋子,裡面關著學生,也關著老師和家長。我要做的就是把想來擋住窗戶的人一腳踢開,告訴裡面的每一個人,窗外有很多很美好的景色。」(作者:陳文,單位: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
《讀書成就名師》
張貴勇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06月出版
作者: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