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與氣溫同樣高漲的是家長替孩子報名各類培訓班的熱情。本應歡度暑假的孩子們再次開啟「超級補課」模式。上午補數學,下午補英語,晚上還不能放棄自己的特長,得苦練鋼琴、小提琴……近年來,國家始終堅持「減負」政策,為此本市曾出臺「嚴禁學校對本校學生收費補課」等五條禁令。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禁令近乎「一紙空文」,而各類培訓班的「天價」收費背後也暗藏諸多貓膩。另一方面,在「超級補課」模式的強壓之下,孩子們學到了多少東西?對此,家長給出的「花錢買心安」的答案讓人啼笑皆非。
補習費用令人咋舌 教師間存灰色利益鏈
「今年暑假,我託熟人給孩子找了個隔壁班的數學老師進行『一對一』家教補習,還報了個英語培訓班。家教方面,每節課費用是400元,一周3節課,這樣一個暑假下來就得八、九千元。英語培訓班兩個月又得四千多元。過一個暑假,一萬多元就這樣沒了。」市民方女士一邊算著帳,一邊還對記者說:「一分錢一分貨,便宜的我還不敢讓孩子去。明年就要中考了,耽誤不起。」
找隔壁班級的數學老師進行補課?這顯然有違上海「五條禁令」之一的「嚴禁學校對本校學生收費補課」。然而,這在不少老師眼中,卻並非稀奇事。「現在不論是名校還是普通學校,很多老師都在補課。有的教師的補課收入遠超工資。」滬上某高中的一位教師向記者透露:「別看現在房價這麼高,只要將暑假、寒假時間利用好,搞幾年補習班就能買一套房。」
不過,多數老師並非直接違反禁令,而是打「擦邊球」——給其他學校學生補課。如同家長們會相互打聽補課門路,老師也會互相介紹補課資源,形成一整條灰色利益鏈。「家長想補課提高孩子成績,老師也想靠補課賺點外快,禁令怎麼可能徹底落實?」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升學率仍是學校的命脈。如果你是市重點的老師,那本區裡的普通中學生源必然會源源不斷,有時還要託人才能去名氣大的老師那兒補課。」
據了解,上海曾明確提出,學校或教師凡是組織或參與有償補課的,一律取消當年評優、評獎、晉升、職稱評選等資格,並追究紀律責任。然而,這些措施並未能杜絕有償補課。有教師坦言,有償補課是眾「師」皆知的秘密,語、數、外等主課老師大都做過。「真要追究責任,沒幾個老師能逃得過。」
家長花錢只為「心安」 錢包縮水孩子受累
熱火朝天的培訓機構、昂貴的一對一家教,家長花了大錢,孩子究竟學進多少?作為「過來人」的陳同學對此頗感無奈:「當時高三學校課業已相當繁重,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校外輔導,但爸媽還是給我報了數學和英語的補習班。當時滿腦子就只有一個『累』字,於是培訓班便成了我補覺的地方。現在回想起來,挺對不起父母的。」
由此看來,孩子對補習班並未像家長一樣熱情高漲,但為何家長還是積極報名?記者採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聲音便是「花錢買心安」。這個答案多少令人有些啼笑皆非。明知高昂學費換不來孩子的成績進步,此舉意義何在?最後只會是錢包縮了水,孩子受了累。
對於家長給孩子盲目進補,教育專家作出建議,課外輔導對兩類學生最有效:一類是學習好的尖子生,這部分學生需要參加競賽或者將來的自主招生考試,而這些內容學校正常教育無法滿足,有必要參加課外輔導;另一類是學習進度上有差距的學生,比如頻繁轉學的學生,在進度上與本地學生有一定差距,也需要通過課外輔導將這種差距縮短。對於學習成績一直穩定在中遊的學生,教育專家認為,文化課暑期培訓效果不會很明顯,也沒有必要。同時,建議家長依據孩子的實際水平和學校口碑來綜合選擇報課模式,例如,對於一些低年級、自律性差的孩子,相對於「一對一」模式,3—5人的小班模式更能激發競爭意識,讓孩子在相互學習、比較中取得進步。
「有償」補課難以取證 明確法律界限是關鍵
上海一位老師向記者透露,有償補課往往會按學生數量分類。如果一堂課十來個學生,每次2課時(一個半小時),收費在100元左右。如果「一對一」輔導,一次收費達500元甚至更高。這一報價與記者從家長那裡了解來的行情基本吻合。
家住徐匯區的學生家長金先生說,任課老師的補課收費信息往往通過家長之間交流獲得。也有補課老師不收錢,會以其他名義或者在其他場合下,收禮或收卡。初三、高三補課「生意」最為紅火。「學校裡有老師介紹本班學生去不同年級、相同備課組的老師那裡補課,事後五五分成。有老師一個寒假或暑假,靠補課收入就能有4萬到6萬元。」知情人士表示,這種賺外快的方式,似乎已經成為教師職業中的潛規則。
為何禁令會淪為「一紙空文」?除了補習市場的剛性需求外,「有償」補課取證難、不具可操作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金先生表示,老師補課收錢、收禮的都有,但多數家長心甘情願,不會去舉報。「有些名師開班,不熟悉的孩子送都送不進去。我們只要孩子有進步,花錢沒關係。而且不管怎麼樣,熟人介紹的老師總比校外的培訓班可靠。」
不可否認,各方禁令有其積極意義,也有很多教師堅持原則,對「有償補課」嗤之以鼻。不過,教育專家認為,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明確有償補課的法律界線,並適當提高教師待遇。在專家看來,對於有償補課,要麼堅決取締,納入法律;要麼規定,只要不違反《義務教育法》和《教師法》,可以進行。但必須對違規界線、追究制度等進一步明確,不能模稜兩可,且要嚴格落實。「一旦發現教師違規,應立即被正規學校開除,可以專門到補習學校去任教。」
除了明確法律界限,從長期看,有關部門仍要堅持考試、升學制度改革,完善教育資源的合理布局分配。目前,教育部門頻出「減負」規定,但升學主要還是依靠考試分數。這一現狀不改變,補課市場的剛性需求就降不下來,「有償」補課相對應地也無法徹底消除。
培訓機構熱火朝天 家長謹防三大陷阱
除了學校教師,一些培訓機構也成為不少家長暑期為孩子「加料」的首選。「我曾給女兒在培訓機構找所謂的『名師』進行一對一補習,每節課收費800元。整個高三,數學、英語和物理的補習費用花了近10萬元。」市民高先生報名的「天價」補習班在如今培訓機構看來並不少見,而這些機構依舊能熱火朝天地辦下去,和他們打出的所謂「金牌名師」、「精準壓題」等口號不無關係。
陷阱1:標榜有「名師」「名師」長啥樣?
「金牌名師」是所有培訓機構都宣傳的第一招牌。記者在走訪滬上不少培訓機構時發現,幾乎每一家機構都聲稱授課老師為「本市名校××教研組組長」、「連續×年擔任國家閱卷組成員」。然而,當記者問及這些所謂的「金牌名師」具體所在的學校時,報名處的工作人員便支吾起來,有些則故作神秘表示「不便透露」。據其中一培訓機構負責人透露,其實有些機構偷換了「閱卷教師」和「命題教師」的概念。所謂的名師不過是普通高校教師,「反正家長也沒見過名師到底長什麼樣,所以無從考證。」
陷阱2:不滿意可重讀?輸不起的是時間
「如不滿意無條件重讀」、「考試不通過免費重讀」、「未上一本線學費退60%」,這些免費「誘惑」往往令家長一時腦熱,衝動報名。然而,這種承諾聽上去讓人心動,其實細細想來,意義並不大。學生之所以選擇暑假培訓,是因為平日時間緊張,因此即使不滿意,也很難再有時間重讀。類似的廣告語還有「報名截止只剩最後幾天」、「退錢無標準」等,對於這些廣告語的真實性往往也需打上問號。
陷阱3:精準押題率?考試題庫而已
「我們的輔導班每年能押中70%的題目。」記者經過上海外國語大學門口時,一自稱是某考研培訓機構老師的中年男子正大聲「叫賣」著。其實,這種針對應試衝刺的培訓班所做的培訓,與其說是押題,不如說是研究命題規律。一家知名英語培訓機構教師介紹:「不管哪個考試,總有相對應的題庫,輔導班只是把題庫暴露給學生,如果以為這樣就能通過,是不現實的。」
暑期培訓的確滿足了不少家長的需求,但哪些機構才是真正具有資質和良好信譽的?這讓不少家長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上有些迷失方向。教育人士提醒家長,選擇輔導班一定要注意以下3個問題:其一,注意查看其是否持有教育部門頒發的「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其二,查看老師是否具備「教師資格證」或相關的資格證書;其三,警惕「王婆賣瓜」,最好實地走訪和進行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