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現有名師工作室22個,涵蓋小學初中所有學科、所有學段。工作室的整體理念是引領帶動,提高全區教師的整體素質;方向是全體教師集體讀書、集體寫作、集體教研,推動書香高新區建設。
以「專業引領、同伴互助、交流研討、共同發展」為宗旨,高新區各名師工作室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藉助線上交流平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致力打造教師優秀群體,從而提升高新區整體教育水平。
工作室要求每個成員都制定個人三年發展規劃,全力打造教師成長的階梯
名師工作室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展示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成果、服務廣大師生的重要基地。為此,高新區建立了區、校兩級名師工作室,讓其成為教學研究的平臺、教師成長的階梯。
具體工作中,各團隊堅持行動研究,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務實開展案例分析、專題研究,尋找答案、解決問題,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著眼點和立足點,是讓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增效減負,引領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室構成上,以骨幹教師和年輕教師為主,從而使工作室成為優秀教師後備團隊的培養基地,為教師成長鋪路架橋。
高新區名師工作室要求每個成員都制定個人三年發展規劃,明確目標和步驟;強化教育理論學習,主持人向成員推薦教育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制訂相應的讀書計劃,要求成員每年完成不少於100萬字的讀書量;打造專題網站,通過網絡傳播、在線互動、集體研修,使工作室成為成果輻射源和資源生成站。
各名師工作室以課題教研為立足點,引領學科教師深化課題研究
高新區各名師工作室以課題教研為立足點,引領學科教師深化課題研究。
高新區生物名師工作室申請的「十三五」全國數位化學習研究規劃課題《信息技術支持下初中生物自主學習素養的研究》在2019年成功立項。該課題旨在轉變學生傳統的、被動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自主發展,培育核心素養。
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室成員各有研究專長。負責人楊梅梅具有豐富的初中生物教學經驗、班主任工作經驗和課題主持能力,陳奎星提供信息技術支持。同時,李學友、董梅芬是備課組長,他們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研究能力;孫玉敏、李金花、李秀芳、尹明明都是生物教研組的骨幹教師,從案例分析、調查問卷到課題研究,他們從小處著眼,立足學生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學質的改變。
高新區初中歷史名師工作室則以構建「學研行」組織為總體目標。成員們藉助「一師一優課」活動平臺,立足主題教研,積極打造適合學科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以課例研究為載體,扎紮實實開展校本研修,搭建展示教師教學個性與魅力的業務平臺。此外,工作室還持續推進「一讀兩寫」活動,大力培養學習型教師群體。
工作室成員不再是簡單的「教書匠」,而是向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發展
作為市、區兩級工作室核心成員,王志強認為,「名師工作室」的成功得益於三點:專家引領、親身示範、輻射指導。全體成員嘗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上觀摩課、同課異構課、三磨兩備課的同時,將最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如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自成立以來,通過組織同課異構、高效課堂研討、援疆支教、課題研究、讀書分享等活動,實現了成員共同成長。工作室注重引導成員提煉教學主張,構建高效課堂。為此,主持人任紅淘以課為載體,提出了構建小學數學「思辨·建構」課堂的教學主張,即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程中的思辨,實現個體對所學知識本質的內在建構,逐步實現解決問題思想方法的建構,繼而實現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在建構。
各名師工作室成立以來,湧現了許多閱讀達人。工作室成員賀煥武說,每天不管再忙、再累、再晚,也要完成讀書任務。其間,他還總結了讀書不二法、波浪漸進法、垂直閱讀法、字斟句酌法、提煉法、研讀法、舉一反三法等讀書方法。工作室成員李月中認為,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給他重要啟發。工作室成員趙春山則將讀書活動帶回了學校,組織開展「教師必讀一本書」活動,引導同校教師向「悅讀」發展。
三年來,在各名師工作室的努力下,高新區的年輕教師迅速完成「蝶變」,如劉成偉獲市初中物理教學能手,賈文昌在全省中小學說課大賽中獲二等獎,劉文佳代表高新區參加濱州市英語口語比賽基本功大賽獲得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