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調查:遍地開花的名師工作室,在教師成長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2020-12-27 復興網信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會更遠」。近年來,名師工作室在全國呈遍地開花之勢,這一個個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專業學習共同體,正成為培育骨幹教師的「特種部隊」、教學改革的「試驗田」和區域教育均衡的「催化劑」。

本報成立名師工作室採訪團隊,歷時兩個月調研採訪,梳理全國各省份的名師工作室,採訪多個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成員,教育主管部門和學者專家,最終形成4篇新聞觀察,嘗試描摹出我國名師工作室的發展輪廓,並深入組織內外部,觀察研究名師工作室的運行機制,以及如何引領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發揮引領輻射作用等。從今天起本報陸續刊發這組報導,敬請讀者關注。

北京吳正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吳正憲(左三)和學員們開展集體研修

「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教師感覺自己掌控了課堂重要,還是學生不完全在教師的控制下、真正地在學習重要?」

「我們的教學,究竟追求學生『一樣』,還是學生『多樣』?當學生的想法都一樣時,這是否是一種異樣?」

近日,賁友林在其名師工作室微信公眾號裡發布了一篇教學反思,從一道數學題說開去,發出的這一連串追問,讓同為數學名師的華應龍感嘆「快讓人窒息」了,卻讓人一步步體悟他推崇的「學為中心」教學思想。這位南京的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帶領著他的志同道合者——賁友林名師工作室的十幾名教師,對教學中不易被察覺的「看不見學生」的行為進行反思、追問、修正。

跟賁友林名師工作室一樣,王笑梅名師工作室、唐秦歷史名師工作室、徐長青名師工作室、謝贈生美術名師工作室、吳正憲名師工作室……越來越多叫得上名號的名師工作室走進我們的視野,這一個個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名師團隊,正成為教師專業成長,尤其是培育骨幹教師的「特種部隊」。

江蘇賁友林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賁友林開展線上研討活動,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小學數學教師同步參與賁友林工作室公益線上送培活動

從「我」到「我們」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會更遠。」

名師工作室從其實質上說,是一種專業學習共同體。專業學習共同體,最早發軔於上世紀90年代,在英美等國興起,極大地促進了基礎教育教師的成長,成為知識經濟背景下一種新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

「進入21世紀的我國基礎教育,名師不再是學校獨有的『部門資源』,而成為區域乃至社會共享的『公眾資源』。為實現名師效益的最大化,加快構築區域教育人才高地,近年來國內一些地方相繼建立了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名師工作室。」長期關注名師工作室的研究者、廣東第二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胡繼飛說。

雖然名師究竟是教師個體自然生長的結果,還是可以經過體制化「培養」而生產,學界存在爭議,但名師工作室在實踐中早已經如火如荼。研究者普遍認為,目前有據可查的、我國最早關於建立名師工作室的文件是上海市盧灣區教育局於2000年9月教師節前夕印發的《關於建立「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的通知》。據此文件,上海設立了目前可知的最早的名師工作室。其他地區也相繼成立了「名師工作室」「學科首席教師」等優秀教師培養團隊。如2002年上海寶山區教育局為了解決在教師隊伍中出現的「名師斷層」現象,首批集中命名了18個名師工作室。隨後,北京、重慶、杭州等地相繼出現名師工作室。

江蘇「唐秦歷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唐琴(左一)與成員教師交流一年收穫

名師工作室走進我們的視野已經十幾年,那它在教師成長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2013年,江蘇吳江高級中學歷史教師顧俊從教10年時,給同事唐琴發信息說:「突然發現,我不會上課了,很難挖掘到新東西,上課勁頭不足了。」

這位江蘇省特級教師很快回了電話:「這是正常的,每個老師都會遇到,抱怨解決不了問題,你需要尋找新靈感。」唐琴一有課,就邀請顧俊去聽,看到新東西,就迫不及待地傳授於他。

那時,顧俊剛剛成為唐秦歷史名師工作室的一員。唐秦歷史名師工作室成立於2009年,以唐琴的名字命名。鑑於歷史的意蘊,「琴」改為秦朝的「秦」。

顧俊迎接的又一個挑戰是跨學科的課。2016年,他和物理教師陸良榮一同執教《近代以來的世界物理發展史》,但歷史與物理的交叉讓顧俊一時不知如何下手。焦急備課時,唐琴提醒顧俊:「立足歷史,別去動物理老師的奶酪,把物理作為對象分析其在時代中的價值和作用。」顧俊恍然大悟,找到了思緒:抓住科技與人文的關係,挖掘物理發展史背後的人文含義。

甚至在周末晚上11點,顧俊接到唐琴的電話,聲音急切:「快看電視,電影頻道在放霍金的電影,或許對你能有些啟發。」

有人打了個比方,名師是「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一棵大樹,名師們的高度使得他們能夠成為改造教育氣候和環境的示範性力量。

在河南,一期中原名師工作室工程,就能為全省各地培養近1000名骨幹教師;在上海,通過3期「名師名校長」工程,完成「雙名」學員培訓近3000名,正在進行的第四期工程中,涉及培養教師6300多名;在江蘇常州,截至2018年底,已先後完成4批共205個名師工作室的組建,帶動了全市2000餘名青年教師專業發展……

相對於集體備課、師徒制等傳統的教師成長路徑,名師工作室新在何處?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研究中心主任魚霞認為,集體備課是共同解決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人員不固定,形式較為鬆散,而師徒制局限於「一對一」的學習方式,不易做到海納百川,局限了學徒的專業發展。

「名師工作室代表了教師專業學習範式的轉變,更利於激發教師成長的內生動力。」魚霞進一步解釋,工作室的主持人通常是在某一區域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具備獨特的教育教學主張或者風格,有學科的話語權和示範作用,這樣的人去引領建設學習共同體,同伴共生互助,志同道合,互有共鳴,克服了學習的孤獨感,這種氛圍對於激發教師的自生動力極為有利。

名師工作室是一個社群概念,讓教師專業成長從「我」變成「我們」,其價值取向,是通過建構一種培養機制,改變名師成長與產生的自然狀態,「規模培養」名師,「可以預判,名師工作室作為一種專業學習共同體,將成為我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提升骨幹教師課程領導力的新途徑。」胡繼飛說。

雲南省隋晶名師工作坊主持人隋晶(中)主持開展教學研討活動

遍地開花的名師工作室

2005年,上海市教委啟動了第一期「上海市普教系統名校長名教師培養工程」,至今已走過10餘個年頭,進入第四期培養階段。

廣東省名師工作室始建於2009年,當時稱為「廣東省教師工作室」。2018年啟動新一輪的工作室建設,改名為「廣東省名教師工作室」。如今,廣東省省級層面共有308個名師工作室。

2011年,北京市啟動了「名師發展工程」,如今已經發展到第七批。

2013年,山西省啟動了「山西省中小學名師培養計劃」,選拔了150名教師,經過培訓研修,於2018年對首批124名培養對象評定,授予「山西省中小學教學名師」,依託這批名師,要求建立名師工作室。

2015年起,湖北省將評選「湖北名師」升級為評建「湖北名師工作室」。推動教師評價從「評價個人」向「搭建平臺」轉變,首批中小學「湖北名師工作室」22個。

2017年5月,河北省教育廳發布了《關於啟動名師工作室研修項目的通知》。

2018年7月,江蘇省開始推進省一級名師工作室建設,謂之領航名師培養工程。

……

根據官方公開資料,記者對31個省份的名師工作室進行了調研梳理,除了少數省份沒有在全省層面推進名師工作室(但不代表市縣級的名師工作室不活躍),其他省份的名師工作室可謂遍地開花,而且時間相對集中於2010年之後。

這是個有意思的現象,為什麼是這個時間?

我們把目光投向2010年前後我國的基礎教育。2011年,我國全面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兩基」如星星之火,串聯起了基礎教育的重要轉折。教育督導制度發軔於「兩基」,免費義務教育實現於「兩基」,均衡發展起步於「兩基」,素質教育理念脫胎於「兩基」……當數量不再是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質量提升的呼聲漸高,這其中,質量提升的最核心要素是教師。

「雖然名師工作室在20年裡一直在發展,但是近10年來發展勢頭更猛。」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師教育研究所教授桑國元分析認為,2001年,國家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在全國鋪開,所以在江浙一帶、東南沿海一帶開始大力推廣名師工作室,這是基於對新課改背景下優質教師資源的迫切需求。近10年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高中課程改革也剛好是這10年,加上高考改革,反過來影響到義務教育階段,對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給予期待,導致了名師工作室的湧現。

記者調研發現,全國各地名師工作室的發展既存在共性,也差異頗大。

從組織結構來看,名師工作室分為教育行政部門親力親為、依託教師培養基地、教師自發組織等不同類型,並以前兩者居多。授牌的主體也有差異,有省級名師工作室,也有市縣級名師工作室。有的工作室以項目驅動的形式開展;有的是根據本區域教育發展目標來帶領區域內骨幹教師發展;有的採用流動工作站方式,有嚴格的進出站要求。

從經費上來看,差異更大。最高的是江蘇領航名師培養工程,每年經費不低於18萬元;最低為河北省,每年1萬元。每年3萬至10萬元的最為常見,比如,上海第四期「雙名工程」中,分高峰工作室和攻關基地兩個標準撥付經費,高峰工作室3年下撥資金20萬元,攻關基地3年經費10萬元。

從培養周期來看,時間為一年到三年不等,一年的大多以項目帶動;從成員組成來說,大部分由官方機構遴選,廣西、陝西等少部分省份的名師工作室成員由主持人自主選擇、提名。大多數省份對於學員的區域均衡都有要求,比如,江蘇市級名師工作室,要求本市成員比例不能超過70%,一個省級名師工作室30名成員,需兼顧全省13個大市。

即使是一位名師,但並不代表有能力引領好一個專業組織的發展。所以,先培養名師,再進行名師工作室建設,也成為河南、山西、江西、陝西等省份的選擇。

另外,調研發現,鑑於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背景,各省份普遍都有網絡平臺建設的需求,從江西、湖南等省的政策文件來看,都重視建設網絡名師工作室;河北、浙江、廣東的名師工作室網絡平臺內容較豐富。

江蘇省蔣守成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蔣守成(左一)進行研課磨課點評

踩著「痛點」跳舞

2019年11月28日,貴州教師張秋荷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她將自己研究的「鄉土語文」理念推向全國,年僅27歲的她已是全省最年輕的鄉村名師。

而在2017年,這位年輕的特崗教師還是貴州省張梅鄉村名師工作室的一名成員。短短兩年,她成長迅速,捧回了全國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省級一等獎、全國三等獎獎盃。

張秋荷成長的平臺有點特別——鄉村名師工作室,這也是貴州省的獨創。

貴州鄉村名師工作室管理辦負責人、貴州教師教育學校校長張佩玲介紹,貴州在名師工作室的基礎上,並行鄉村名師工作室,基於一種考慮:貴州省65%以上是鄉村教師。鄉村隊伍龐大,但整體質量和整體教育水平偏低。要想提高貴州省基礎教育質量,提升鄉村教師水平是重中之重,所以要夯實底部,進而推高頂部——鄉村教師的頂部。

為此,貴州省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服務機構——鄉村名師工作室管理辦公室。按照規劃,從2015年起,用5年時間建設1500個名師工作室,目前已建成1086個,覆蓋了貴州一半的鄉鎮。

「最開始建隊伍時,所有工作室只有兩名特級教師,現在已經有20多名鄉村教師主持人評為特級教師,還有十幾名評為正高級,近30名教師獲得省級優秀教師、優秀教育管理者的稱號。有的學員培養第二年即成為主持人,說明工作室真的起到了孵化名師、引領成長的作用。」張佩玲說。

張佩玲觀察到,鄉村教師更多關注怎麼做的實操內容,對於「為什麼」的需求不明顯,但成為名師一定要知道「為什麼」。為此,貴州設立鄉村教師專項課題,避免鄉村教師的課題被競爭排擠掉。「經過一兩年的引導,主持人已經開始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了,但遺憾的是,相對於1000多個工作室,能立項的課題數量還是太少。」

貴州省鄉村名師張秋荷工作室主持人張秋荷展示打磨出的課例《狼》

記者採訪中發現,名師工作室作為名師的「加油站」和「孵化器」,作為名師的後備梯隊,慢慢成為區域解決教師隊伍建設「痛點」的抓手。「痛點」不一樣,做法就千差萬別,名師工作室被寄予帶動、聚焦區域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厚望。

對於東部,面臨的情形又不一樣。據上海市教委有關負責人稱,2005年,上海市教委啟動了第一期「上海市普教系統名校長名教師培養工程」。「雙名工程」的緣起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一是本世紀初,社會的發展提出了培養高素質、多樣化、創新型人才的目標,相應地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二是彼時上海基礎教育正面臨著師資隊伍「青黃不接」的局面,一批知名校長、知名教師退休,新的領軍型校長和教師後繼乏人。三是當時社會上有「教育家們在哪裡」之問,「教育家辦教育」成為新的教育戰略。在此背景下上海「雙名工程」應運而生。

這位負責人解釋說,經過10年的發展,前3期「雙名工程」共培育「雙名基地」主持人212人、學員近3000位,第四期開始「聚焦難點,攻堅克難」,聚焦解決基礎教育實踐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聚焦學科德育與全員全程育人的關鍵問題,針對不同梯隊的培養對象,設置三大培養計劃:「高峰計劃」「攻關計劃」和「種子計劃」,值得一提的是,「高峰計劃」旨在培養具有厚實專業素養、先進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型校長和教師。

「原來的模式是一個團隊,但是『高峰計劃』是要持續地打造一個人。上海已經有一些很高端的教育人才,但是要成為一名教育家,勢必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代表性的教育思想,需要藉助專業的力量和平臺來梳理總結、輻射影響已有的成果。」這位負責人解釋說。

從全國範圍來看,大多數名師工作室已經成為別的組織、別的機構不可替代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或途徑,不僅培養了大量優質的教師資源,還為區域發展帶來品牌效應。比如,江蘇南通,前幾年成立了以李吉林等教育家領銜的高端名師工作室,這幾年活躍著王笑梅等年輕一輩的名師工作室,引領著區域教育向前發展。在江蘇省知名品牌評選中,「南通教育」是唯一一個以教育名義入圍的知名品牌。

名師工作室作為新生事物,在實際運行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少。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於偉認為,有關「名師」的問題仍是名師工作室的最大阻力,有些名師已經遠離教學一線,有的掛牌收徒,但是很少組織教研活動,工作室形同虛設,也有的名師教學經驗非常豐富,呈現鮮明的個性,卻無法形成輻射力。

「另外,名師工作室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機制性障礙。」於偉分析認為,名師工作室呈現「非官非民」的定位和尷尬處境,表現為工作室目標不明、教育行政部門收放力度不夠、領銜人權職比重不盡合理等。

如何讓名師工作室成長為有生命力的共同體,讓這支教師專業成長的「特種部隊」展開拳腳,孵化更多的名師,成為優化教育生態和區域環境的示範性力量,顯然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

內容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20年7月22日01版《「名師孵化器」在行動——全國名師工作室建設情況調查》

文 | 中國教育報記者 趙秀紅 林煥新 梁丹 高眾

圖片來源 | 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 | 高眾

來源:趙秀紅等 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遍地開花的名師工作室,究竟在教師成長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隨後,北京、重慶、杭州等地相繼出現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走進我們的視野已經十幾年,那它在教師成長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2013年,江蘇吳江高級中學歷史教師顧俊從教10年時,給同事唐琴發信息說:「突然發現,我不會上課了,很難挖掘到新東西,上課勁頭不足了。」這位江蘇省特級教師很快回了電話:「這是正常的,每個老師都會遇到,抱怨解決不了問題,你需要尋找新靈感。」
  • 名師工作室遍地開花,它究竟在教師成長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這位南京的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帶領著他的志同道合者——賁友林名師工作室的十幾名教師,對教學中不易被察覺的「看不見學生」的行為進行反思、追問、修正。跟賁友林名師工作室一樣,王笑梅名師工作室、唐秦歷史名師工作室、徐長青名師工作室、謝贈生美術名師工作室、吳正憲名師工作室……越來越多叫得上名號的名師工作室走進我們的視野,這一個個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名師團隊,正成為教師專業成長,尤其是培育骨幹教師的「特種部隊」。
  • 高新區名師工作室:區校兩級名師工作室變身教師成長「輻射源」
    工作室要求每個成員都制定個人三年發展規劃,全力打造教師成長的階梯 名師工作室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展示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成果、服務廣大師生的重要基地。為此,高新區建立了區、校兩級名師工作室,讓其成為教學研究的平臺、教師成長的階梯。
  • 羅平名師工作室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今後工作中力爭取得更大進步。」羅平縣初中英語李贇名師工作室梁字能與記者交流著。為了幫助工作室教師進一步學習英語教學中前沿的教學理念、流程和方法,提升英語中考複習效率,迎接2019年中考。
  • 深度調查:如何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引領輻射作用?
    密雲第六小學數學教師王化倫表示,現在,整個密雲小學課堂都已經徹底告別了「小手一背,你說我講」的傳統模式。 2019年11月,劉小紅推薦工作室成員、商洛中學英語教師阮桂琳參加了西北地區首屆高中高效課堂創新大賽。在各地近千人的參賽教師中,教齡3年的阮桂琳憑藉自己和工作室團隊精心打磨的課堂展示,獲得了大賽特等獎。
  • 濰坊市育才學校:名師工作室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學校教師隊伍是學校教育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為充分發揮名師的示範引領作用,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健康發展,濰坊市育才學校成立了九個名師工作室,涵蓋各大主要學科,為教師成長搭建平臺,實現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
  • 南寧市衛生學校護理及口腔專業名師成長工作室、「雙師型」教師...
    2020年12月14日,南寧市職教中心覃志毅主任等七名專家來到南寧市衛生學校對期滿的護理及口腔專業名師成長工作室、「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進行考核。學校校長劉曉軍、副校長趙玲莉、名師成長工作室負責人、「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負責人及教師代表參加了會議。
  • 劉樂珍名師工作室:遇見名師 遇見成長
    為充分發揮合肥市學前教育名師工作室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培養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一支具有現代化教育思想、厚重理論功底、特色教學風格的高素質專業化幼教隊伍。4月25日上午,合肥市劉樂珍名師工作室成員在名師劉樂珍的帶領下,集聚於大西幼暢和分園開展中班數學《小動物去郊遊》教學研討活動。
  • 遂寧中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名師工作室成為教師成長孵化地
    遂寧中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名師工作室成為教師成長孵化地  名師,是教師隊伍裡的「領頭羊」,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帶頭人,是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排頭兵……而名師工作室則是名師的「加油站」和「孵化地」,教育教學的示範地、優秀科研發源地
  • 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多重角色
    《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句話是說教師的工作性質,在學生面前做什麼的。這句話也是說明了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什麼角色。要求教師要有各方面的知識技能,來滿足於學生的教學與引導,包括知識理論、教學操作技能、生活中的問題。其實,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應當扮演多重角色。一、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德高望重長者的角色。在學生心目中,教師就是一個懂理很多、什麼都懂的人。
  • 第三批60個名師工作室遴選建設啟動,成員中優秀青年鄉村教師佔比不...
    11月13日,青島市教育局發布關於遴選建設第三批青島名師工作室的通知,此次我市將遴選工作室主持人60人,建設60個青島名師工作室。通知提到,青島市將從在職在崗的中小學、幼兒園青島名師(齊魯名師、國家教學名師,不含培養期名師人選)中遴選工作室主持人60人,建設60個青島名師工作室。每個工作室可聘請1-2名工作室導師,選配8-10名優秀青年教師作為成員,幫扶1-2所鄉村學校提升教師專業成長能力。
  • 名師引領、領航工作室持續發力,德州教師培訓這樣做
    建設德州名師領航工作室對於發揮德州本地特級教師、齊魯名師名校長資源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行名師帶徒辦法,按照特級教師、齊魯名師名校長自身成長的經驗經歷,帶領中青年教師,逐步達到特級教師或者齊魯名師名校長的專業標準;30位主持人在傳幫帶的同時,實現教學相長,向著魯派教育家的目標邁進。
  • 名師應當是「思想者」——陳雲宇特級教師工作室舉行讀書心得交流...
    2020年12月2日,陳雲宇特級教師工作室全體成員齊聚漣水縣幸福裡實驗小學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暨「教學主張與名師成長」專題學習活動。活動第二環節,在工作室主持人陳雲宇老師帶領下,圍繞「教學主張與名師成長」進行專題學習活動。專題學習分「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三個板塊進行。從優秀教師走向卓越教師,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並圍繞教學主張開展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聚焦南山名師工作室】專業問道 裂變成長—陶紅霞名班主任工作室成長記實
    班主任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核心工作在南山教育倡導教育創新的3.0時代背景下2018年3月南山區首批名師工作室開始了向下沉潛、向上飛揚的成長新路徑陶紅霞名班主任工作室紮根於南山實驗鼎太小學,37名成員來自全區14所學校,兼顧南北均衡,涵蓋公辦民辦
  • 遇見名師,相約成長嶗山區王愛娣、王昌濤、江寶亮名師工作室啟動
    為貫徹落實嶗山區教體局《關於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管理辦法》,有效利用名師資源,發揮示範、引領、指導和輻射作用,搭建區青年教師成長的良好平臺。8月3號上午,在嶗山區第三中學隆重舉行嶗山區王愛娣、王昌濤、江寶亮名師工作室啟動儀式。嶗山區進修學校趙海娟主任、嶗山區第三中學臧賢堯校長,以及各名師工作室老師出席了啟動儀式。兩位領導在儀式中做了重要講話,並對各工作室授牌。
  • 濱州初中生物名師工作室:教師成長的速成班 魅力生物的「夢工廠」
    「名師引領教學相長 助力教育質量提升——濱州名師工作室巡禮」(三十二)濱州初中生物名師工作室:教師成長的速成班 魅力生物的「夢工廠」全名:濱州市初中生物名師工作室學術顧問:邊清傑主持人:曹莉萍成員:宋榮譜、畢緒香、潘雲婧、王慶芳、王景俊、左之輝、楊梅梅、於秀芳、孟立芹、張偉才、劉敬國、劉秀麗
  • 構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共同體
    稿件刊發後,引起了各地教師、教育管理部門、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與討論。「名師工作室要真正起到引領示範作用,不能一味地靠聽課、評課和上示範課。」「希望遍地開花的名師工作室能真正帶給一線教師更多有用實用的經驗。」……不少讀者表示,報導調查翔實、針對性強,對於辦好、辦實名師工作室具有重要的啟迪。
  • 名師網絡工作室:促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有「妙招」
    名師作為專業素養較高的優秀教師,在一定地域範圍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認可度和影響力,這類教師在教育教學領域具有紮實功底,能夠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並且獨具教學風格,往往能起到很好的專業引領作用。很多城市學校已經將名師工作室和「師帶徒」的傳承機製作為學校骨幹教師隊伍培養的重要途徑,並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往往缺少名師的指引,名師應發揮的引領與帶頭效應無法彰顯。
  • 名師齊聚話成長 婁底首批名師工作室迎來年度考核
    紅網時刻婁底4月11日訊(記者 李響炮 通訊員 吳芬 李沛)4月10日,婁底市教育局師培中心舉辦2019年度婁底市名師工作室現場匯報會,9名首席名師登臺分享了工作室2019年的研修成果及發展方向。2018年1月,經過公正嚴謹的選拔,婁底市首批9個名師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
  • 濱州初中生物名師工作室:教師成長的速成班 魅力生物的「夢工廠」 | 濱州名師工作室巡禮(三十二)
    那麼,初中生物教師該獲得怎樣的魅力成長,才能教出魅力無垠的生命詩篇?請看濱州初中生物名師工作室的三年答卷。在教學上,她是全國優秀教師、省教學能手;在教研中,她專業能力強,科研成果豐碩;在管理上,她是濱城區六中的教學副校長。但老朋友都知道,她最初只是一個普通的體育教師。敢於從舒適區走出來,她跨學科、跨崗位的一次次蛻變,成為大家心中榜樣。成員秦續琴說:「曹老師的故事是最好的證明:名師成長並非遙不可及、不可複製的!這給了我們很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