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時間是可以作為衡量教學有效性的標準的。」高效課堂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其核心是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激發其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要有趣味性。問題情境的呈現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作出適當選擇:小學低中年級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任務感興趣。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或有趣現象引出問題,從知識的實際應用引出問題,從新舊知識的矛盾引出問題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分數的認識》一課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分鐘能寫24個字,我已經寫了9個,怎樣表示?」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我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不僅如此,問題還要有思考性、針對性和挑戰性,為學生學習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課堂上常出現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有些教師把它演繹成課堂教學中的點綴。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於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必安排合作學習;對於學生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才能安排合作學習。這樣的合作才是有價值的合作,才是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應注意分工要明確。讓每一名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使他們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的機會,讓他們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再次,要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小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最後,要適時引導。在合作過程中,學生的活動相對分散,幹擾因素相對增多。因此,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並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要捕捉有效的生成資源。「生成」是課程改革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追求互動生成的課堂已成為教師教學的追求。教學中的生成必須是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後的結果。的確,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事:教師正要進行下一環節教學,學生冷不丁冒出一個問題。這時,教師如果放棄既定的環節教學,就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如果裝作沒聽見,又顯然有悖於「據學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師常常進退兩難。一位真正關注學生發展的教師會果斷地調整教學任務,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點並加以放大。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生成點是一閃而過的,一個時間差就可能失去一次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良機。當然,任何問題總要涉及一個度,無論情況如何,教師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權衡其間的利弊,在預設與生成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
要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首先,評價的原則應該客觀、公正。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正確處理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能一味地運用激勵式的評價;對於學生的錯誤不能敷衍了事,而要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然後作出相應的評價。對那些既有錯誤又蘊含著創新思維的想法,我們在指出不足的同時要給予鼓勵。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火花才能得到綻放。其次,教師應錘鍊課堂教學的評價語言,做到既生動又豐富、既嚴謹又不失幽默、既中聽又中用。(作者單位:商河縣許商街道常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