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教育專家王敏勤教授來樂亭講座,講座後與各校代表有一個交流研討。以下是我會後與王教授的微信交流。今天拿出來供大家討論批評。
王教授您好!
昨天參加座談會雖然沒能跟您當面請教,但真的覺得受益匪淺,從您的談話中我學到了很多,很受啟發。您是一位紮根課堂,紮根學校實實在在的教育家,您的理論和經驗來自真實的課堂和校園,具有可複製性和可操作性,是我所見不多的不說空話不唱高調的專家。
關於高效課堂,是我們教學一線工作者的永恆追求,也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有幾點想法向您匯報一下,希望得到您的指正。
首先我認為高效課堂不是什麼改革,而應該是教學規律的回歸,是對長時間以來對課堂中各種錯誤認知和錯誤做法的糾偏。由於種種原因使得我們的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樣子,滿堂灌、填鴨式、題海戰術……課堂機械化,學生變成車間裡的產品,失去了靈性。教學中拔苗助長,使用膨大劑催熟劑,只顧眼前不考慮長遠,這樣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的課堂。我們要改要糾偏這樣的課堂,讓課堂成為學生知識生發的場所,能力形成的場所,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
其次,我認為所謂高效課堂就是能夠打成教學目標的課堂。正如您所說一節音樂課不管老師上得多精彩,課堂多熱鬧,學生會不會唱那首歌是檢驗課堂是不是高效的標準。在實際的課堂上有的老師以講完了要講的東西為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標準,只顧自己講得痛快,不考慮學生感受。有的課堂花樣翻新,既熱鬧又好看,學生高興,外行領導讚揚,但就是學生沒學到東西,或收穫極少。更有甚者把課堂變成了表演譁眾取寵博領導歡心。領導提課堂改革攻堅,便一哄而上紛紛提出自己學校的几几幾模式,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是教學最基本的特徵,我從來不認為語數外物化生政史地可以用一個模式去上課,也不認為同一個學科的新授課、複習課、習題課、講評課可以用一個模式去上課。教學應因教學內容而異,因學生情況而異。可以一課多模,同課尚需異構,凡是一個學校在短時間內就貿然提出一個模式的都是值得懷疑和商榷的。杜郎口模式的推廣泛濫值得警惕,我們既要學習又要辨別。
再次,我以為能夠打成教學目標的所謂高效課堂應該踏下心來處理好以下幾個事兒。(1)老老實實搞好教研,研究教材,研究課標,研究學生,研究教法。(2)處理好課堂上師生的關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當好學生知識的領路人,當教練也可以當陪練不可包辦課堂。(3)向課堂管理和課下管理要高效。我認為我們應該解決的無外乎「講的時候他不聽,聽的時候沒聽懂,聽懂了沒記住,記住了考試還有筆誤」的問題。教師一定要管理課堂,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要把控課堂的方向。一個管不住課堂的老師再高明的教學手段也沒有好的教學效果。課後要幫助學生克服知識遺忘,當天給學生知識梳理回味的時間,每周幫助學生搞好知識回頭望,每月幫助學生做好錯題回顧。……
王教授,以上是我從教多年的一些粗淺認識,觀念老套不入流。冒昧的嘮叨這些只是迫切的希望得到您的斧正,以便我為今後樂亭教育,為樂亭一中教學做點有意義的事。
王建生
以下是王教授給我的回覆
王校長您好!您的見解句句經典,確實我們有很多觀點是一致的。關於三級建模的問題必要性就在於,一個學校如果沒有一個基本的教學模式,完全靠老師個人去感悟,一些青年教師沒有教學經驗,靠自己摸索需要若干年才能找到規律。通過學校建模,梳理學校多年的經驗,形成基本的教學流程供教師參考。有些環節要求老師都要做,如當堂學當堂練當堂考等,這些基本的要求要有。在學校模式的基礎上,各門學科不同課型探討規律,形成基本的流程,老師在這個流程的基礎上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情做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不同,也不是照搬教學模式,是基於教學模式的具體設計。如教學模式是五個環節,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可能是6個環節、7個環節。這樣就做到了有模式而不唯模式。我再去樂亭時到貴校聽幾節課,就具體的課討論可能更有針對性。
王敏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