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教學模式的內容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
①步驟安排;
②師生交往;
③反饋方式;
④支持系統。
(一)範例教學模式
1、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德國)
2、教育目的:克服教材內容的繁瑣,要求從日常生活中選取蘊含著本質因素、根本因素、基礎因素的典型事例和範例,使學生透過這種範例掌握學科知識和科學方法,並把科學的系統性與學習者的主動性統一起來。
3、基本過程:
①闡明個案 ;
②範例性闡明類案;
③範例性地掌握規律原理;
④掌握規律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⑤規律原理運用訓練。
4、基本內容:範例教學模式側重於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使學生通過範例性材料,舉一反三地理解和接受基本性、基礎性的知識,訓練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二)程序教學模式
1、理論基礎: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2、基本內容:程序教學是一種使用程序教材並以個人自學形式進行的教學。學生獨立學習經過特別編制的程序化的教材,主動積極地去獲取知識、掌握技能,並使自己的自學能力得到發展。
(三)發現教學模式
1、代表人物:布魯納(美國)
2、基本內容: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動手動腦,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創造性地獲取知識,不斷提高認識能力。注重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學習者的內部動機、信息的靈活提取等。
(四)掌握學習教學模式
1、代表人物:布魯姆(美國)
2、基本內容: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的指導下,以集體教學為基礎,輔以經常、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個別化幫助以及所需的額外學習時間,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準。
(五)暗示教學模式
1、代表人物:洛扎諾夫(保加利亞)
2、基本內容:主要用於語言教學。讓學生處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運用暗示、聯想、練習和音樂等綜合手段、方式,誘發學生學習需要和興趣,使大腦兩半球協調活動,有意識和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結合,形成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發揮學習潛力,提高教學效果。
3、實施條件:
①寬敞的、布置雅致的教室;
②較好的音響設備;
③學生人數要少,一個班只能有十多人左右;
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而且能運用心理學知識,運用音樂、戲劇、舞蹈等綜合藝術形式。
(六)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1、代表人物:羅傑斯
2、理論基礎:人本主義心理學
3、基本內容:非操縱教學,教師不直接地教學生,而僅僅是促進他們學習。學生通過自我反省與情感體驗,在融洽的心理氛圍中自由地表現自我、認識自我,最後達到改變自我、實現自我。
(七)直接教學模式
1、理論基礎: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基礎。
2、基本內容:為5~8歲兒童設計的課程方案,核心內容是讀、寫、算。教學環節以教師的直接講授為主,按照「講一遍學習內容——幼兒重複——提一些問題——作一次小結」順序進行。
3、評價:可以提高效率,教學效果在學習後就有明顯顯現,教師更容易掌握活動過程,減少突發事件,在事實性知識的講授中應用較多。但是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兒童個性、自主性、想像力、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採用直接教學模式時應該結合其他教學模式加以運用。
(一)新教育
1、代表人物:朱永新教授發起的民間教育改革行動。
2、核心理念:「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3、基本方法:六大行動
①營造書香校園;
②師生共寫隨筆;
③培養卓越口才;
④聆聽窗外聲音;
⑤構築理性課堂;
⑥建設數碼社區。
(二)翻轉課堂
1、基本內容:在信息化環境中,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新學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
2、基本步驟:
①創建教學視頻;
②組織課堂活動。
(三)微課
1、含義: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的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2、特點:
①教學時間短;
②教學內容較少;
③資源容量小;
④資源組成「情景化」;
⑤主體突出,內容具體;
⑥草根研究、趣味創作;
⑦成果簡單,多樣傳播;
⑧反饋及時,針對性強。
(四)微格教學
1、含義:微格教學是一個有控制的時間系統,它是師範生和在職教師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有控制的條件下學習,它是建立在教育理論、試聽技術的基礎上,系統訓練教師教學技能的方法。
2、操作方式:以少數的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嘗試課堂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製成錄像,課後再進行分析,是訓練新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重要途徑。
(五)慕課
(六)跨越式教學
1、代表人物:何克抗教授
2、主要內容:根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需要與可能、超越知識的某些固定的程序,跳過某些知識序列,打破某些知識的順序,大跨步式地引導學生學習那些對於他們來說比較重要和較新的知識。
3、分類:
①壓縮式跨越——三步並作兩步走,每個階段都經過,但快速完成,提前進入新知識領域;
②跳過式跨越——學習序列出現中斷,留下一段未曾問津的空白。
4、跨越式教學比較適合語文學科。教師先用二分之一的時間完成基礎知識教學,再用四分之一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最後用四分之一的時間進行寫話訓練,就是通常說的211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