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解決已經成為學生面對未來的重要能力之一。奧蘇貝爾等人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模式,而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時也有可借鑑的教學模式。儘管模式不是固定的,卻也希望能讓教師在實際基礎上有所參考,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融入課堂。
本文共3513字,仔細閱讀需9分鐘
我們的教育應該注重什麼素養的培養,才能讓學生具備面對未來的能力?
21世紀學生發展能力報告通過綜合梳理六大權威21世紀學生能力教育框架,提煉了13項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和素養,其中問題解決能力就是其中一項重要能力。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2020年人才市場最看重的10項技能」。其中,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在10項技能中排在首位。近年來,中、高考的命題趨勢也越發注重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可見,問題解決能力已經成為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是尋找有關的概念、規律、方法等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某種目標的一種思維活動。它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從衣食住行到人生大事,生活之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等待我們解決;另一方面,正如鮑波爾所說,「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問題解決能夠不斷地推動創新、創造。
奧蘇貝爾等人在1969年提出了一個問題解決模式,包括了四個階段:
呈現問題情境命題。以圖形、符號或文字的形式給出問題已知條件和要求達到的目標,目的在於為問題解決者構成實際的問題情境。
明確問題與已知條件。問題的情境命題只是對問題的潛在意義的陳述,明確問題和已知條件,有助於理解所面臨問題的性質和條件。
填補空隙過程。這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所謂「填補空隙」是指調動已知知識,運用解題策略聯繫問題與答案。
檢驗。即檢查推理答案是否錯誤,解題方法是否最為簡捷。
縱觀問題解決模式,其中少不了思維的活動。而當將目光轉移到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教學的過程與思維的過程是相同的。「學思維」活動課程圍繞教授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提出了不同的教學模式,包括問題解決能力訓練的教學模式。
這一模式的教學過程和問題解決的過程較為一致,它是指導學生解決具體問題時採用的教學模式,除了強調各種思維方法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根據具體問題情境評價解法的能力,有助於提升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培養學生的判斷決策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儘管問題解決能力訓練是「學思維」活動課程圍繞教授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來提出的,但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卻是一個共性的教育目標,是學生發展中應該具備的能力,因此,本文結合實例介紹問題解決能力訓練的教學模式,希望能為各位教師帶來啟發。
問題解決能力訓練的教學模式包含六個步驟:
這是發現問題和表徵問題的階段。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針對具體的問題情境提出可能的問題。對於缺乏經驗的問題解決者來說,這應該是學習的第一步。因為在解答問題時,如果在沒有弄清問題是什麼之前,就匆忙開始尋求解決辦法,往往會徒勞無益。讓學生在弄清具體問題之前學會延遲解決,這是問題解決的第一步。
這是以有計劃的方式著手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教師將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分組,讓學生在組內對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和解決,這是學生深入思考、相互傾聽的過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向的、立體的分析,窮盡問題各個層面上的內容,並對「同構問題」和「表面相似問題」進行討論。
各個小組通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提出儘可能多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對解法進行周密的解釋和論證。對於一些探究性問題,產生解法的過程包含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的階段,需要進行實驗或者實地觀察,對假設加以驗證,這是一個縝密論證的階段。
在各個小組匯報完結果後,讓學生分析、探討、評價問題的各種解法。通過比較不同的解決方案,學生會以新的眼光重新評價本組提出的方案,進而拓展思路,完善解法。學生可以根據集體探討的結果,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選出自己願意接受的最佳解法。
問題解決後,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以談話或文字的形式反思: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從他人的發言中收穫了什麼?在以後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問題?對相似問題或是反向問題可以作出哪些歸納?
在這一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見解,使學生通過反思將他人教授的思維技能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技能,培養學生對整個問題解決過程的監控和反思能力,幫助學生提取有用的策略、經驗和模式,納入自身的認知結構,從而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並為可能的直覺思維積累更多的經驗。
教師引導學生把該方法遷移運用到其他問題的解決中去,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能主動按照這樣的步驟來解決問題,並逐漸形成自動運用問題解決思維程序的習慣。
了解了六個步驟,我們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應用?以「學思維」活動課程《蝸牛的故事》一課為例,我們來一探究竟。
在活動導入環節,老師可以借一隻名叫「貝貝」的蝸牛之口引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活動過程中,老師幫助蝸牛貝貝講述它的難題:
我住在一棵大樹下面。一天清晨,太陽剛剛升起,我便開始從樹根往上爬。我爬的速度時快時慢,有時還停下來四處望一望,躲避可能發生的危險。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我終於爬到了樹梢,就在樹梢上好好睡了一覺。
第二天清晨,也是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我從樹梢沿著昨天爬行留下來的印跡,時快時慢地向樹根爬去。有時我也停下來望一望,或者吸食一點樹汁。總體來說,向下爬要比向上爬輕鬆多了,所花費的時間也少一些。這樣,太陽還沒落山的時候,我就已經爬到了大樹的根部,也就是昨天清晨我出發的地方。
在我往返的途中,是否存在著這樣一個位置:第一天向上爬時經過這一點的時刻,和我第二天向下爬時經過這一點的時刻完全相同?
在這個問題情境中,學生會發現問題的已知條件不足,難以用常規方法解決。這時,需要老師提醒學生:題目只要求回答是否存在這樣一個位置,不需要回答位置在哪裡,並引導學生尋找更多、更簡便的解法。
既然常規方法無法作答,不如嘗試尋找其他方法,例如畫示意圖,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將問題轉化為相遇問題——將「同一隻蝸牛第一天爬上樹到第二天爬下樹」的過程轉化為「在同一天,有兩隻蝸牛,一隻從樹頂部往下爬,另一隻從樹底部往上爬」的過程。那麼二者相遇的點就是要找的那個位置。
同時,老師要注意,如果學生有其他合理的解題思路應該予以肯定和表揚。
隨後,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讓學生認識到面對複雜問題可以嘗試一種解決思路,學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最後,再通過其他活動進一步鍛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樣一堂課中,不難看出問題解決能力訓練的教學模式是如何落實入課堂教學中的。例如蝸牛貝貝的難題是老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即第一步——問題導入;讓學生從蝸牛貝貝的經歷中初步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包含了問題剖析的步驟,而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找出更多、更優的解法又體現了產生解法這一步驟……
要真正踐行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教學模式,需要老師對分析問題、提出解法、解法選優的程序有清晰的理解,並能通過提問等教學行為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能夠主動使用這套程序來解決問題,這也是實踐這一教學模式的現實條件。
而一堂課有沒有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關鍵應該是學生能否領會問題解決的思路,按照步驟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教學模式的程序不是一成不變的,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也需要落實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要求老師能夠理解教學原理,能夠在進行具體活動的教學設計時根據活動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活動內容進行具體的描述。
林崇德:思維品質的訓練對學生有多重要?
胡衛平——為素養而教,我們需要思維型教學
胡衛平——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長滕純——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維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張梅玲——將哲學思維滲透到數學教育中
改變我們的下一代,從思維教育開始
以思維為「核心動力」,這所學校抓住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湖南湘潭九華和平小學丁素平:「學思維」課程正在改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
「思行合一」:這樣提升專業能力才是當下教師所亟需的
「學思維」開學第一課來了!看看這些「玩」high了的課堂都是什麼?
長按二維碼,聯繫我們
電話:13521950921
投稿郵箱:siweizhihui@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