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幾位家長溝通了孩子的成績問題,針對性分析了孩子存在的薄弱項目,除了個別是口算能力較弱,其他幾個同學是集中反映在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模塊。
當家長問到怎麼幫助孩子提高理解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我也只能給出「多閱讀,多表達」的寬泛建議。但是有哪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閱讀哪些內容?我也是捉襟見肘。因此今天主要針對這個問題加以分析。
新生
首先從成因上分析,就是審題不清,通俗的說就是孩子沒有看懂題意,搞不懂題中的數量關係,對於文本分析和處理能力較弱。這一項如果不過關,那麼接下來的學習會難上加難,這個問題的障礙大多數是文字的障礙,就是字雖然認識,但是意思不理解。往往我們給他們解釋之後,他能迅速地列出正確的方案,這就是自我翻譯的能力太弱。因此第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審題能力的培養。審題不清,或者是一目十行,看到數字就直接寫算式,或者是看到文字一多就犯怵等等,都屬於審題能力較弱,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一定要多叮囑,不要看到數字就下筆列算式,看到題目多讀幾遍,搞清楚題目,直到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題中的所有信息,說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這才算是真的搞懂。先思考再下筆,圈出關鍵詞會更有助於理解信息。另外,可以採用「換詞法」,把較難理解的詞語換成通俗易懂的詞語,比如「貴、便宜」換成「多、少」會更簡單易懂。
二是在分析數量關係時,用畫一畫的方法幫助梳理。比如用小棒或者圓圈代表題中的人事物,輔助以簡單的文字幫助理解。比如一年級時的排隊問題「從前往後數,小明排第3,從後往前數,他排第2,一共有幾人?」和「小明的前邊有3人,後面有2人,一共有幾人?」這樣的問題,通過畫圖就會一目了然。隨著學習的深入,對比關係的量會逐漸增多,比如「小紅比小明高5釐米,小青比小紅高4釐米」「媽媽5年後比聰聰大多少歲?」等等,比較的量和關係會增多,這就需要數形結合,藉助線段圖幫助梳理已知信息,將信息中的數量關係轉化成圖形,更直觀形象,有助於理解數量關係。
三是注意反思檢驗,列出了算式不代表這個題目就解決了,一定要回頭檢驗,可以從新審視信息和關係圖,可以把結果當成已知條件套入題目,核對數量關係。
四是注重對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看到兩個已知條件,心中就要想到可能提出哪些問題。比如「一共、比多少、幾個幾」等等,對於簡單的應用類問題,知道一個問題對應兩個信息,對常見的關係要敏感,才能迅速捕捉解決問題的條件。解決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在最後一道大題出現,往往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也會有相應的題目。比如選擇題中會給出不完整的題目,請學生補充一個條件,可以解決某個問題。這考察的就是從問題出發尋找需求的前提條件,就是逆向分析。需要學生對應用問題的數量關係和三個結構瞭然於胸。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想到了我們班的王楚昊同學,同學們封他為「疑問大王」,因為他的口頭禪是「老師,我有個疑問」,我欣賞這樣不懂就問,追問到底的同學,說明他是真正的在思考,要搞清楚,也是有自主見解的孩子。解決問題只是一種用知識的能力,而提出問題,則是一種創造性的體現,正是問題,才促進著知識的深入探究和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