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提升低年級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一點思考

2020-08-30 華華看湖北

今天和幾位家長溝通了孩子的成績問題,針對性分析了孩子存在的薄弱項目,除了個別是口算能力較弱,其他幾個同學是集中反映在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模塊。

  當家長問到怎麼幫助孩子提高理解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我也只能給出「多閱讀,多表達」的寬泛建議。但是有哪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閱讀哪些內容?我也是捉襟見肘。因此今天主要針對這個問題加以分析。

新生


  首先從成因上分析,就是審題不清,通俗的說就是孩子沒有看懂題意,搞不懂題中的數量關係,對於文本分析和處理能力較弱。這一項如果不過關,那麼接下來的學習會難上加難,這個問題的障礙大多數是文字的障礙,就是字雖然認識,但是意思不理解。往往我們給他們解釋之後,他能迅速地列出正確的方案,這就是自我翻譯的能力太弱。因此第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審題能力的培養。審題不清,或者是一目十行,看到數字就直接寫算式,或者是看到文字一多就犯怵等等,都屬於審題能力較弱,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一定要多叮囑,不要看到數字就下筆列算式,看到題目多讀幾遍,搞清楚題目,直到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題中的所有信息,說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這才算是真的搞懂。先思考再下筆,圈出關鍵詞會更有助於理解信息。另外,可以採用「換詞法」,把較難理解的詞語換成通俗易懂的詞語,比如「貴、便宜」換成「多、少」會更簡單易懂。

  二是在分析數量關係時,用畫一畫的方法幫助梳理。比如用小棒或者圓圈代表題中的人事物,輔助以簡單的文字幫助理解。比如一年級時的排隊問題「從前往後數,小明排第3,從後往前數,他排第2,一共有幾人?」和「小明的前邊有3人,後面有2人,一共有幾人?」這樣的問題,通過畫圖就會一目了然。隨著學習的深入,對比關係的量會逐漸增多,比如「小紅比小明高5釐米,小青比小紅高4釐米」「媽媽5年後比聰聰大多少歲?」等等,比較的量和關係會增多,這就需要數形結合,藉助線段圖幫助梳理已知信息,將信息中的數量關係轉化成圖形,更直觀形象,有助於理解數量關係。

  三是注意反思檢驗,列出了算式不代表這個題目就解決了,一定要回頭檢驗,可以從新審視信息和關係圖,可以把結果當成已知條件套入題目,核對數量關係。

  四是注重對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看到兩個已知條件,心中就要想到可能提出哪些問題。比如「一共、比多少、幾個幾」等等,對於簡單的應用類問題,知道一個問題對應兩個信息,對常見的關係要敏感,才能迅速捕捉解決問題的條件。解決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在最後一道大題出現,往往在選擇題和填空題也會有相應的題目。比如選擇題中會給出不完整的題目,請學生補充一個條件,可以解決某個問題。這考察的就是從問題出發尋找需求的前提條件,就是逆向分析。需要學生對應用問題的數量關係和三個結構瞭然於胸。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想到了我們班的王楚昊同學,同學們封他為「疑問大王」,因為他的口頭禪是「老師,我有個疑問」,我欣賞這樣不懂就問,追問到底的同學,說明他是真正的在思考,要搞清楚,也是有自主見解的孩子。解決問題只是一種用知識的能力,而提出問題,則是一種創造性的體現,正是問題,才促進著知識的深入探究和建構。

相關焦點

  • 【教育雜談】提升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實踐探究
    然而,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應試教育的觀念仍然佔據上風,只是從表面上的解題技巧入手,而忽略對小學生解題思維以及實踐能力的實質性培養與提升,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教師既定的教學框架下必定會受到約束。可以從審題習慣的培養、問題情境的創設、合作學習的組織、歸納與反思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提升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 六步驟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奧蘇貝爾等人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模式,而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時也有可借鑑的教學模式。儘管模式不是固定的,卻也希望能讓教師在實際基礎上有所參考,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融入課堂。而當將目光轉移到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教學的過程與思維的過程是相同的。「學思維」活動課程圍繞教授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提出了不同的教學模式,包括問題解決能力訓練的教學模式。
  • 提高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兩個案例思考
    蔡金法對中美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實證研究中,將影響因素劃分成課程因素、教師因素、教學因素、家庭因素。研究者通過觀察兩位小學數學學困生學習數學的情況,總結一些教學策略。策略三:畫圖討論,要求學生分析問題。當小學生在平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用生活中的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會用一定的解決策略,特別是要做線圖、條形圖等各類圖形,通過圖形的直觀表達來分析問題的應用題時,杜絕拿到題目左顧右盼、無從下手的情形;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理順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為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 小學低年級數學學困生的成因與轉化對策,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3)增強學習經驗,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低,對較為抽象的數學原理的理解相對較簡單,無法深入理解教科書的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教學情境,指導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行學習。通過將摘要轉化為具體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整個數學的本質。
  • 如何在教學中提升學生數學思考力的問題研究—記西湖區初中數學八年級教學質量分析
    通過對試卷的深度分析,提出了一個思考:如何在教學中提升學生數學思考力的問題研究。基於目前考試給我們傳遞的新的訊息,靠刷無思考力的題是沒用的,還是要靠對數學本質的理解,會靈活應用,教師需要在課堂內外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與創新能力,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對數學內在規律和聯繫的認識,這樣學生才能將數學真正學好。         那麼,如何搭建起橋梁呢?
  • 邵東市小學數學教師「提升教學反思能力」專題研討會圓滿結束
    紅網時刻11月2日訊(通訊員 郭筱硌 李敏 )為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教育理論修養和科研能力,促進邵東市教師專業發展,10月30日,邵東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了「邵東市小學數學教師『提升教學反思能力』專題研討會」。本次活動圍繞「提升教學反思能力」這一核心主題,由「課例展示及教學反思」「專家講座」「集體交流」「課例點評」四個環節組成。
  • 諾亞舟師 說|吳雪榮:小學低年級數學遊戲設計原則及教學應用
    該階段的小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但是還不能完整的將該能力加以運用,對於數學這類較為抽象的學科,在理解上仍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時,如果不能夠運用正確的方法讓孩子高效的接受知識,學生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進而影響後續的教學。
  • 淺析聽障低年級詞語教學方法及其解決策略
    【摘 要】聽障兒童詞語學習,是整個特殊教育系統的基礎,對提升國民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但從目前的特殊教育情況來看,關於聽障兒童詞語教學方法還存在很多問題。關於低年級聽障兒童學習漢語詞彙上所遇到的相關問題,如理解能力差、使用詞語的正確率偏低、「過目就忘」等。
  •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案設計+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植樹問題」是人教2013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將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只栽一端」、「兩端都不栽」、「封閉圖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本節課要解決的是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初步感悟「化歸」的解題方法,構建植樹問題數學模型。設計教學時,我運用「問題導學,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即以問題情境為載體,進行自主學習,以認知衝突為誘因,展開合作探究,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 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反思
    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是每個小學數學教師都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通過集體智慧和共同努力,先將我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1.深入學習新課標理念,準確把握教學大綱,結合學生年齡特徵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所學內容,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實效。
  • 初中數學完全平方公式教學反思(1)
    (二)知識與技能:經歷由一般的多項式乘法向乘法公式過渡的探究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並給公式的應用打下基礎。   (三)數學思考:能收集、選擇、處理數學信息,並做出合理的推斷或大膽的猜測;   (四)解決問題:能結合具體情景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 識·擺·畫 ——培養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三部曲」
    [摘 要]作圖是解決問題時常採用的策略之一,具備作圖能力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 基本上是靠直觀判斷,很少藉助作圖來理解,與其說學生沒有養成作圖習慣,倒不如說是沒有作圖意識。作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 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通過識別基本、擺畫結合、指導應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 案例式教學反思——一種有效的教學研究方式
    前面連續分享了關於「真問題、證據與行為改進是教學反思的關鍵」主題框架下的三篇文章。其中在「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這篇文章當中談到了教學反思的兩種呈現方式:案例式教學反思和課例式教學反思。今天繼續分享「案例式教學反思」這一主題。
  • 真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
    所謂深度教學反思,其核心就是有問題的驅動。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針對教學情境追本溯源,最初可能是「技術層面」的,即關注一些方法的效果,但隨著思考的深入,必然後追問到教學內容的本質,學生數學學習的真實思維歷程,教學法的本質,甚至教學與教育的長遠價值的等。
  • 遊戲教學對小學低年級數學的啟迪作用
    目前,遊戲教學在數學課堂教育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但是低年級小學生在數學遊戲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師創設的遊戲情境過多,學生的關注點被情景吸引而忽略知識點;圍繞教科書設定有效內容,導致學生的思維空間受限;教師在掌控和管理遊戲教學課堂上缺乏經驗,引發課堂秩序混亂等。遊戲形式豐富多樣,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激勵性、競爭性才能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成為教學主體。
  • 【教學研究】王瑞芸:淺析遊戲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眾所周知,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最主要的推動力。所以,只有調動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進行認真地學習。低年級的小朋友身心發展還尚不完全,所以他們這個階段比較喜歡玩,並且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這時如果教師依舊採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那麼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 割補轉化之間 感知數學平衡 ——《組合圖形面積》問題教學法教學實踐與思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數學課程學習的總目標指出:學生能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運用數學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
  • 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數學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思維是學生運用數學的觀點去解決問題,這是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能力。學習數學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能夠將複雜的問題用數學的方式簡化和解決。好的習慣要早養成,教師在學生低年級的時候就要關注學生的習慣培養,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學生進行自習,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鼓勵學生敢於提問、勤於思考,讓學生擺脫對老師的依賴,形成自己的學習能力,當學生養成學習習慣之後, 也方便教師接下來的教學工作的開展。
  • 基於低年級小學英語課外活動的聽說能力提升路徑與實踐探究
    摘 要:小學英語基礎教學主要是以聽、說為主,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主要的教學也是圍繞聽說為主。而就英語學習而言,作為非母語的第二外語,學習英語的頻率非常重要,僅靠每周3-4節的英語課是遠遠不夠的。那麼如何借力課外活動去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提高聽說能力是筆者在一線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 分享式教學|鄭怡娟:低年級「小組合作與分享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分享式教學模式的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福建省龍溪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鄭怡娟 接觸「分享式教學」已一年有餘,猶記得初加入課題組時,看到這個課題,就被「分享」二字所吸引。「小組合作與交流」便是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學習,也看了許多的案例後,筆者覺得「分享式教學」適用於任何一個年齡段、任何一個學科,它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最大限度的思考、交流、分享,獲得較高的課堂效率。要讓孩子能真正地受益於「分享式教學」,那麼就需立足起點,從低年級抓起。本文,筆者將著重談談自己在低年級「小組合作與交流」的培養中的粗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