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提升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越來越成為教育教學工作關注與研究的重點。然而,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應試教育的觀念仍然佔據上風,只是從表面上的解題技巧入手,而忽略對小學生解題思維以及實踐能力的實質性培養與提升,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教師既定的教學框架下必定會受到約束。可以從審題習慣的培養、問題情境的創設、合作學習的組織、歸納與反思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提升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一、重視審題習慣的培養,奠定解決問題的基礎
解決問題的首要步驟是審題。學生不能順利且正確地解決數學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充分的審題準備和良好的審題習慣。小學數學教師要意識到良好的審題習慣是正確解決問題的基礎。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引導學生先從題目的表面信息入手,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再尋找已知信息並對其進行整合,找到有效數學信息的數量關係,達到正確理解題意,為之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例如,「小數乘法」單元中,計算「月球到地球距離」的例題,要求學生運用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題目,為真正把握題目中的數量關係信息奠定基礎。其中,「地球直徑是1.28萬千米,而月球到地球的距離則是地球直徑的30倍」提供了主要信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讀題並講一講他們從這句話中獲得了什麼樣的信息,並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在草稿紙上列出對應的數量關係,即 「地球直徑×30=月球到地球的距離」。在此基礎之上,將題目中的信息進行數學化的處理從而獲得明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
二、創設良好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水平還不高,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簡單地將抽象、枯燥、理論性強的數學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要精選一定的教學方式、精心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在比較直觀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情境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內在動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為有效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打好基礎,切實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得到實質性提高。
例如,「簡易方程」這一單元的內容多是抽象難懂的,學生在初步學習時比較難以理解,教師需要研究如何才能提高知識講解的靈活性和生動性。對此,可以創設直觀形象的問題情境,將題目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如創設超市購物、價格計算、年齡推算等情境,通過這些具體的情境將學生帶入到問題中,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思考和探究,幫助他們理解、把握與運用簡易方程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三、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小學數學的內容雖然簡單,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採取「一對多」的單一的課堂組織形式,就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加之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注意力容易分散,從而影響聽課質量。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寬鬆、自由、和諧的合作學習環境,為他們提供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平臺和機會,讓學生自由討論和交流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
例如,在「多邊形的面積」板塊中,講解麥田面積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數學問題的解題步驟,即審題、提煉信息、找到數量關係、代入數字計算的程序,運用已學的多邊形計算公式嘗試解決該問題。將學生適當分組,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討論,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思維解題,讓學生在班上匯報各組的探究成果,這樣既能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四、引導學生積極反思,加強解題方法的歸納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學完一課或單元的教學內容後,歸納、總結與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也是提升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保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容易忽略這一環節。要想真正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教師一定要注意督促學生對相關數學問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反思,並與其他學生分享,最終實現正確運用數學解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教學中,「植樹問題」實際上代表某一類型的問題,教師可以提供多個題目,組織學生共同探究解決的途徑。創設直觀教學情境,面對「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以及「兩端都種」的三種情況時,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分別應該怎樣處理;之後,教師再對相關的解題方法進行詳細指導。在教學結尾處留出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條件不同解決方法就不同的規律,促使學生真正理解並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以便於在今後遇到同類問題時能夠高效、準確地解答。
(來源:《教育與教學研究》,作者:劉理深,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蘆溪鎮第二小學)
聲明:本站部分文圖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微信用戶請返回上一頁,在左下角對話框中回復「8700」表示您已經閱讀了本文章,網頁版用戶請直接回復「8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