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有魚的語文課」
一
北京四中有十大教學原則,是上世紀俞汝霖先生擔任副校長時提出來的,分別是:
循序漸進 舉一反三
深入淺出 直觀形象
文以載道 溫故知新
循循善誘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教學相長
我從個人經驗角度,跟大家分享對「循循善誘」這一教學原則的一點實踐和思考。
二
循循善誘,語出《論語》,顏淵對老師孔子的評價中有一句:「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從此,循循善誘就成了對老師教育教學的一條基本要求。
「循循善誘」中,「誘」是中心語,「誘導」之意。「循循」是修飾語,「循」是雙人旁,一個人跟著另一個人,引申出順著、沿著的意思。所以《說文解字》裡說:「循,行順也」。「循循」就是有次序的樣子。於是,「循循善誘」就是善於有步驟地誘導(別人去學習)。
那麼,自然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往哪兒誘導,第二,怎麼誘導?
往哪兒誘導是目標的問題,怎麼誘導是方法的問題。
三
下面先結合我講授當代詩人海子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例子談一談自己的實踐感受。
詩歌全文如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第一次教這首詩時,我採用的是傳統的詩歌學習方式,也就是從意象入手,通過分析意象去把握情感。
中國詩歌傳統,創作是以「情」、「志」為目標的。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所謂「詩言志」,都是如此。那怎麼引導學生能感受、理解詩人的「情」、「志」呢?最重要最紮實的手段當然是研究詩歌的「意象」。
所謂意象,簡單說就是包含詩人主觀情感情緒的客觀物象。比如「月」。經過千年文化傳承,在中國人這裡,這個物象不僅僅是天空中的一個物體,它很容易帶起「思念」的情感。睹月懷人,「月亮代表我的心」,這個「月」就是意象了。要讀懂詩,就要去研究這些意象的特徵和其中蘊含的情、志。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詩中,值得關注的意象有:房子、大海、花、糧食、蔬菜、溫暖的名字等等。通過這些意象,你看到的是塵世生活的樸素、溫情。讓學生感受到溫情和美好,我的教學目標就算是實現了。
但學生的提問啟發了我:為什麼是「從明天起」?為什麼三個「願你」之後是一個「我只願」?這讓我意識到我對詩歌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頗。
文學鑑賞方法,除了「以意逆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路徑:「知人論世」。我在第一次授課時並未關注這一點,忽略了海子這個人的特殊性,忽略了創作本詩時的特殊背景。
於是,我翻閱材料,查到了如下重要信息:1989年1月13日,海子創作本詩。1989年3月26日,25歲的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身邊帶著四本書:《新舊約全書》、梭羅的《瓦爾登湖》,海雅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他的遺書中寫著「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在這種背景下,回頭審視三個「從明天起」和一個「我只願」,那種離群索居的孤獨感,那種可能要遠離塵世的信號就浮出水面了。我這才感受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溫暖背後,有一種離世前的悲憫,這首詩有一絲死亡的陰影。
於是,在進行第二輪授課時,我做了重新設計。
這次設計,主要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從詩歌文本中發掘矛盾之處,進而重視「知人論世」在文學鑑賞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簡要概述如下:
1.教師泛讀,學生試讀;
2.學生自由發言,交流讀詩感受;
3.學生自由提問,發掘文本內部的矛盾;
如果提問這一步學生沒能找到相關問題,則由下面的第四步去啟發學生。
4.教師給出創作背景及海子部分詩作;
5.再談閱讀感受;
6.再讀詩歌;
7.教師給出食指《相信未來》,做思想上的正向引導。
在授課過程中,學情是現場顯現的。知人論世這一方法論實現的過程,也是隨著課堂狀況變化而變化的。
循循善誘中所謂的「誘」,關鍵就在3-5這三步中。而其中最重要的突破點,一是文本研讀中的發現:「從明天起」,為什麼是明天?「幸福的閃電」,為什麼幸福後跟的是「閃電」?「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和「我只願」,塵世對面的是我,那我在哪裡?另一個則是給出本詩創作的背景:海子自殺前。這個信息會迫使學生重新去讀文本,關注到「餵馬,劈柴,週遊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通信/祝福/起溫暖的名字」等核心信息以外的次要信息,增加學生閱讀鑑賞的敏銳度。
要引導學生讀懂讀透文本,提出問題和給出背景,是重要的環節。但這個問題,最好還是由學生提出來。在學生無法提出有效問題的情況下,背景則是激發出好問題的關鍵。這就是所謂的「誘」。知人論世中的「人」和「世」就是誘餌,引出學生內心隱微的想法,擦亮學生朦朧的雙眼,再去面對文本中的某些信息,就會有新的發現。
另一個「誘」,則是最後一步,給出食指的詩歌《相信未來》。畢竟,在挖掘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死亡因子之後,有些「毀經典」的味道,有些陰鬱和沉重。作為教師,還是應該讓年輕學子保持在青春向上的基本氛圍之下,讓他們更傾向於選擇相信未來,「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但這一步,在我第一輪講授本課時,並沒有設計。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並沒有強烈地意識到詩歌背後隱秘的心思。但現在經過授課有了「死亡」陰影,我還是希望能減輕一些負面感受,對學生進行相關引導。
現在,可以回到本文開篇提出的兩個問題了。
第一,往哪兒誘導?往設定的教學目標引導。本課的教學目標,從閱讀角度說,是讀懂文章,在此基礎上再讀出自己;從學法角度說,是知人論世。或者說,目標有道和術兩個層面。「道」,指向學生成長,無論是閱讀能力還是思想見識;「術」,指向學生在學這門課時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第二,怎麼誘導?如果學生能有有價值的發現,要尊重學生的發現,順勢而為;如果學生沒有相關想法,需要思考用哪些信息、資料或問題去給學生一個「把手」,讓學生有可資利用的臺階,突破思維上原有的限制,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四
以上是從篇章教學設計、實施角度看「循循善誘」。有沒有可能從整體角度,比如單元角度,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學習呢?
當然可以。我曾在中國古代詩歌單元教學和西方現代派單元教學時各自做過相關設計。這裡就中國古代詩歌單元教學為例,供大家討論。
北京版教材只有一個中國古代詩歌單元,單元目錄如下:
閱讀·寫作二(必修)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詩歌
1.先秦詩三首
魏風·伐檀 《詩經》
衛風·氓 《詩經》
國殤 屈原
2.漢魏六朝詩三首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陶淵明
白馬篇 曹植
3.唐詩八首
鹿柴 王維
辛夷塢 王維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
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 王昌齡
春夜喜雨 杜甫
登高 杜甫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琵琶行 白居易
4.宋詞五首
蘇幕遮 範仲淹
念奴橋·赤壁懷古 蘇軾
釵頭鳳 陸遊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聲聲慢 李清照
單元教學時間有限,但篇目多達19篇,且多為經典,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當然要做取捨:哪幾篇精讀哪幾篇略讀,甚至哪幾篇不講。
那麼,取捨的標準是什麼呢?自己的喜好?可以。自己的擅長?也可以。這樣取捨,優點是教學不會出現紕漏,而且容易出彩,但缺點是太以教師為中心,且教學容易碎片化。所以,我考慮,還是應該從教學目標入手,研究整個單元可以給學生的「把手」、「臺階」。
中國古代詩歌教學,以什麼為教學目標呢?讀懂詩詞,自然還是通過意象研究感受、理解作者情感。前文有提,不再贅述。
在研究過整個單元的詩歌后,我發現,涉及意象各種表現方式的詩歌,最合適的恰恰是整個單元最後一首《聲聲慢》,雁、黃花、梧桐,意象本身具備的特徵就符合李清照抒情的特徵;酒是淡酒,風是急風,雨是點點滴滴的細雨,這是靠對意象進行修飾來表達情感;淡酒和急風的組合,梧桐和黃昏、細雨的組合,都極大增加了李清照愁情的濃度。這是古代詩歌表達情感最常運用的幾種手段了。
於是我從三個角度對詩歌進行了選擇:
一是通過意象本身特點直接展現的。《歸園田居(其一)》中,塵網、南野、園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煙、雞鳴、狗吠,多數是沒有修飾的,表意靠的就是這些意象本身帶給我們的感覺。
二是通過對意象進行修飾來展現的。《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猗」,這句的情感與傳統對本詩主題的解讀方向不太一致,是個值得研究的點;《迢迢牽牛星》中的河漢女是「皎皎」,手是「素手」,河漢是「清且淺」;《辛夷塢》中的花開在「木末」而不是「樹末」,開出的花色彩是「紅」的而不是「白」的,開落都是「紛紛」;《出塞》中的月是「秦時」的,是「明」月,關是「漢時」的……這些都值得玩味、研究。《夢遊天姥吟留別》、《登高》中更是比比皆是。
三是通過對意象進行組合來展現的。最典型的是《歸園田居(其一)》,各種鄉村生活特徵的意象組合到一起,語言質樸自然,特別能反映陶淵明對田園生活恬淡靜謐的想像。《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除了對意象進行修飾外,如畫江山與風流人物的組合,小喬與周郎的組合,周郎與「我」的組合,都有其可挖掘的點。
整個單元只有《琵琶行》我另有考慮,沒有圈定在上面這個大框架內。其他出現的詩歌就是我精讀的篇目了,加上最後的《聲聲慢》一共是10篇,其他9篇有4篇讓學生自讀,其餘5篇略讀。
到最後講《聲聲慢》的時候,我在帶著學生研讀的過程中,就刻意不斷帶起本單元已經學過的作品,讓學生意識到意象運用的規律,掌握研究意象特徵的方法,做學法指導上的單元收束。這個時候,單元教學全程中的「意象」,和《聲聲慢》這部作品,就是那個誘導學生學習的「把手」、「臺階」。
草蛇灰線,伏脈千裡,本是寫作技法,但放到單元教學、學期教學,甚至三年的教學過程中,其實都是有意義的。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對學科的理解,做好整體和局部的安排與設計,這個就是「循循善誘」在整體上的運用。
五
無論是個體篇章教學,還是整體單元教學、學段教學,在做教學設計時,都要考慮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抓手,不斷實踐「循循善誘」這一基本教學原則。
往期文章:
寫作的核心是價值觀
語文課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語文教學建議三:關注語文課堂師生的語言質量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