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循循善誘」這一教學原則的一點思考

2021-02-13 有魚的語文課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有魚的語文課」

北京四中有十大教學原則,是上世紀俞汝霖先生擔任副校長時提出來的,分別是:

循序漸進    舉一反三

深入淺出    直觀形象

文以載道    溫故知新

循循善誘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教學相長

我從個人經驗角度,跟大家分享對「循循善誘」這一教學原則的一點實踐和思考。

循循善誘,語出《論語》,顏淵對老師孔子的評價中有一句:「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從此,循循善誘就成了對老師教育教學的一條基本要求。

「循循善誘」中,「誘」是中心語,「誘導」之意。「循循」是修飾語,「循」是雙人旁,一個人跟著另一個人,引申出順著、沿著的意思。所以《說文解字》裡說:「循,行順也」。「循循」就是有次序的樣子。於是,「循循善誘」就是善於有步驟地誘導(別人去學習)。

那麼,自然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往哪兒誘導,第二,怎麼誘導?

往哪兒誘導是目標的問題,怎麼誘導是方法的問題。

下面先結合我講授當代詩人海子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例子談一談自己的實踐感受。

詩歌全文如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第一次教這首詩時,我採用的是傳統的詩歌學習方式,也就是從意象入手,通過分析意象去把握情感。

中國詩歌傳統,創作是以「情」、「志」為目標的。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所謂「詩言志」,都是如此。那怎麼引導學生能感受、理解詩人的「情」、「志」呢?最重要最紮實的手段當然是研究詩歌的「意象」。

所謂意象,簡單說就是包含詩人主觀情感情緒的客觀物象。比如「月」。經過千年文化傳承,在中國人這裡,這個物象不僅僅是天空中的一個物體,它很容易帶起「思念」的情感。睹月懷人,「月亮代表我的心」,這個「月」就是意象了。要讀懂詩,就要去研究這些意象的特徵和其中蘊含的情、志。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詩中,值得關注的意象有:房子、大海、花、糧食、蔬菜、溫暖的名字等等。通過這些意象,你看到的是塵世生活的樸素、溫情。讓學生感受到溫情和美好,我的教學目標就算是實現了。

但學生的提問啟發了我:為什麼是「從明天起」?為什麼三個「願你」之後是一個「我只願」?這讓我意識到我對詩歌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頗。

文學鑑賞方法,除了「以意逆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路徑:「知人論世」。我在第一次授課時並未關注這一點,忽略了海子這個人的特殊性,忽略了創作本詩時的特殊背景。

於是,我翻閱材料,查到了如下重要信息:1989年1月13日,海子創作本詩。1989年3月26日,25歲的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身邊帶著四本書:《新舊約全書》、梭羅的《瓦爾登湖》,海雅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他的遺書中寫著「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在這種背景下,回頭審視三個「從明天起」和一個「我只願」,那種離群索居的孤獨感,那種可能要遠離塵世的信號就浮出水面了。我這才感受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溫暖背後,有一種離世前的悲憫,這首詩有一絲死亡的陰影。

於是,在進行第二輪授課時,我做了重新設計。

這次設計,主要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從詩歌文本中發掘矛盾之處,進而重視「知人論世」在文學鑑賞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簡要概述如下:

1.教師泛讀,學生試讀;

2.學生自由發言,交流讀詩感受;

3.學生自由提問,發掘文本內部的矛盾;

如果提問這一步學生沒能找到相關問題,則由下面的第四步去啟發學生。

4.教師給出創作背景及海子部分詩作;

5.再談閱讀感受;

6.再讀詩歌;

7.教師給出食指《相信未來》,做思想上的正向引導。

在授課過程中,學情是現場顯現的。知人論世這一方法論實現的過程,也是隨著課堂狀況變化而變化的。

循循善誘中所謂的「誘」,關鍵就在3-5這三步中。而其中最重要的突破點,一是文本研讀中的發現:「從明天起」,為什麼是明天?「幸福的閃電」,為什麼幸福後跟的是「閃電」?「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和「我只願」,塵世對面的是我,那我在哪裡?另一個則是給出本詩創作的背景:海子自殺前。這個信息會迫使學生重新去讀文本,關注到「餵馬,劈柴,週遊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通信/祝福/起溫暖的名字」等核心信息以外的次要信息,增加學生閱讀鑑賞的敏銳度。

要引導學生讀懂讀透文本,提出問題和給出背景,是重要的環節。但這個問題,最好還是由學生提出來。在學生無法提出有效問題的情況下,背景則是激發出好問題的關鍵。這就是所謂的「誘」。知人論世中的「人」和「世」就是誘餌,引出學生內心隱微的想法,擦亮學生朦朧的雙眼,再去面對文本中的某些信息,就會有新的發現。

另一個「誘」,則是最後一步,給出食指的詩歌《相信未來》。畢竟,在挖掘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死亡因子之後,有些「毀經典」的味道,有些陰鬱和沉重。作為教師,還是應該讓年輕學子保持在青春向上的基本氛圍之下,讓他們更傾向於選擇相信未來,「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但這一步,在我第一輪講授本課時,並沒有設計。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並沒有強烈地意識到詩歌背後隱秘的心思。但現在經過授課有了「死亡」陰影,我還是希望能減輕一些負面感受,對學生進行相關引導。

現在,可以回到本文開篇提出的兩個問題了。

第一,往哪兒誘導?往設定的教學目標引導。本課的教學目標,從閱讀角度說,是讀懂文章,在此基礎上再讀出自己;從學法角度說,是知人論世。或者說,目標有道和術兩個層面。「道」,指向學生成長,無論是閱讀能力還是思想見識;「術」,指向學生在學這門課時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第二,怎麼誘導?如果學生能有有價值的發現,要尊重學生的發現,順勢而為;如果學生沒有相關想法,需要思考用哪些信息、資料或問題去給學生一個「把手」,讓學生有可資利用的臺階,突破思維上原有的限制,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以上是從篇章教學設計、實施角度看「循循善誘」。有沒有可能從整體角度,比如單元角度,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學習呢?

當然可以。我曾在中國古代詩歌單元教學和西方現代派單元教學時各自做過相關設計。這裡就中國古代詩歌單元教學為例,供大家討論。

北京版教材只有一個中國古代詩歌單元,單元目錄如下:

閱讀·寫作二(必修)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詩歌

1.先秦詩三首

魏風·伐檀 《詩經》

衛風·氓 《詩經》

國殤          屈原

2.漢魏六朝詩三首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陶淵明

白馬篇    曹植

3.唐詩八首

鹿柴    王維

辛夷塢    王維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

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      王昌齡

春夜喜雨   杜甫

登高    杜甫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琵琶行    白居易

4.宋詞五首

蘇幕遮    範仲淹

念奴橋·赤壁懷古    蘇軾

釵頭鳳    陸遊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聲聲慢    李清照

單元教學時間有限,但篇目多達19篇,且多為經典,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當然要做取捨:哪幾篇精讀哪幾篇略讀,甚至哪幾篇不講。

那麼,取捨的標準是什麼呢?自己的喜好?可以。自己的擅長?也可以。這樣取捨,優點是教學不會出現紕漏,而且容易出彩,但缺點是太以教師為中心,且教學容易碎片化。所以,我考慮,還是應該從教學目標入手,研究整個單元可以給學生的「把手」、「臺階」。

中國古代詩歌教學,以什麼為教學目標呢?讀懂詩詞,自然還是通過意象研究感受、理解作者情感。前文有提,不再贅述。

在研究過整個單元的詩歌后,我發現,涉及意象各種表現方式的詩歌,最合適的恰恰是整個單元最後一首《聲聲慢》,雁、黃花、梧桐,意象本身具備的特徵就符合李清照抒情的特徵;酒是淡酒,風是急風,雨是點點滴滴的細雨,這是靠對意象進行修飾來表達情感;淡酒和急風的組合,梧桐和黃昏、細雨的組合,都極大增加了李清照愁情的濃度。這是古代詩歌表達情感最常運用的幾種手段了。

於是我從三個角度對詩歌進行了選擇:

一是通過意象本身特點直接展現的。《歸園田居(其一)》中,塵網、南野、園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煙、雞鳴、狗吠,多數是沒有修飾的,表意靠的就是這些意象本身帶給我們的感覺。

二是通過對意象進行修飾來展現的。《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猗」,這句的情感與傳統對本詩主題的解讀方向不太一致,是個值得研究的點;《迢迢牽牛星》中的河漢女是「皎皎」,手是「素手」,河漢是「清且淺」;《辛夷塢》中的花開在「木末」而不是「樹末」,開出的花色彩是「紅」的而不是「白」的,開落都是「紛紛」;《出塞》中的月是「秦時」的,是「明」月,關是「漢時」的……這些都值得玩味、研究。《夢遊天姥吟留別》、《登高》中更是比比皆是。

三是通過對意象進行組合來展現的。最典型的是《歸園田居(其一)》,各種鄉村生活特徵的意象組合到一起,語言質樸自然,特別能反映陶淵明對田園生活恬淡靜謐的想像。《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除了對意象進行修飾外,如畫江山與風流人物的組合,小喬與周郎的組合,周郎與「我」的組合,都有其可挖掘的點。

整個單元只有《琵琶行》我另有考慮,沒有圈定在上面這個大框架內。其他出現的詩歌就是我精讀的篇目了,加上最後的《聲聲慢》一共是10篇,其他9篇有4篇讓學生自讀,其餘5篇略讀。

到最後講《聲聲慢》的時候,我在帶著學生研讀的過程中,就刻意不斷帶起本單元已經學過的作品,讓學生意識到意象運用的規律,掌握研究意象特徵的方法,做學法指導上的單元收束。這個時候,單元教學全程中的「意象」,和《聲聲慢》這部作品,就是那個誘導學生學習的「把手」、「臺階」。

草蛇灰線,伏脈千裡,本是寫作技法,但放到單元教學、學期教學,甚至三年的教學過程中,其實都是有意義的。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對學科的理解,做好整體和局部的安排與設計,這個就是「循循善誘」在整體上的運用。

無論是個體篇章教學,還是整體單元教學、學段教學,在做教學設計時,都要考慮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抓手,不斷實踐「循循善誘」這一基本教學原則。

往期文章:

寫作的核心是價值觀

語文課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語文教學建議三:關注語文課堂師生的語言質量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教學標兵熊偉: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教學標兵熊偉: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記者 陰蒙在這一基礎上,熊偉進而分析了她教授的《新生研討課》的課程特點。首先,從專業特點來看,由於她負責教學的對象都是國際商學院的學生,因此課程偏向於商科方向。第二,個人認識方面,作為已經執教這門課五年的「老教師」,熊偉對這門課有著自己的認識。在她看來,新生q欠缺對商科的基礎知識,如果在這個時候就給予新生需要專業水準來詮釋的案例分析或者研究任務,一來會使他們顧此失彼,二來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和興趣,影響以後專業課的深入學習。
  • 誇美紐斯的教學原則
    誇美紐斯在感覺論的基礎上論證了教學要直觀的必要性,他從「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這一命題出發,把通過感官所獲得的對外界事物的感覺經驗,作為教學的基礎。誇美紐斯堅定的認為這是所有的教師進行教學工作所必須要遵循的一條「金科玉律」,可見直觀是他極為強調的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
  •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是教育學中教學這一章節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經常以選擇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等形式出現,根據每個方面的具體涵義、相對應的名言俗語可以作為單選題進行考察;對於每個原則的涵義和基本要求可以通過論述題的形式來進行考察;對於整體的原則內容也在案例分析題中有所涉及。所以需要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對這個部分的內容加以理解、區分和記憶。
  • 教學(一)——教學概述、教學過程、教學原則
    一、教學概述(一)教學的概念與意義1、教學的概念:教育目的規範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一)教學過程的本質1、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1)認識的間接性——學生通過認識教材最終達到認識客觀世界的目的;(2)認識的交往性——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3)認識的教育性——學生在認識中追求與實現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與完全人格的養成
  • 教學原則(節選)
    考情介紹:該知識點在各種教師招聘考試中均為重點知識,可以以各種題型考察,其中客觀題考察以內涵匹配和簡短例子對應較為常見,主觀題考察有簡答題中簡單的原則內容複述,也有較有難度的案例分析中的考察,主要考查內涵、具體要求、相關古語等知識點,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需要明確無論以何種題型考察,都是基於對於知識本身的理解進行的,接下來幫助大家梳理這部分知識,介紹幾個常見的教學原則,以幫助大家更好的備考
  • 教學原則
    在備考的過程中要理解相應的重點原則,一些原則的要求也要做到適當的識記(一些重要的原則如:理論聯繫實際、直觀性、啟發性、量力性等原則)一、教學原則的概念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教學原則既指導教師的教,又指導學生的學。
  • 招教考試教育學:啟發性教學原則分析
    教學原則是教育學部分教學這一章節的重要考點,而啟發性原則又是這個重要考點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原則,從歷年的考情來看,單選、判斷、簡單、材料分析都有涉及到對該原則的考察,因此,對啟發性教學原則的分析實屬必要。首先,在分析啟發性教學原則的時候應該立刻與教學規律中的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聯繫起來,畢竟原則都是依據一定的規律人為制定的。
  • 教學原則的詳解
    教學原則這個知識點在陝西特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點,單選,多選和材料分析題中都有可能出現,主要考察學生對八大教學原則的理解,要求學生能夠從實際的教學案例中判斷出案例中使用了那些教學原則。因此,我們要掌握八大教學原則以及它們的貫徹要求。(一)教學原則的概念教學原則是指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
  • 高頻考點:教學原則
    這一原則是針對高度抽象概括的知識與學生的認知有一定的差距,教師藉助一定手段對知識進行直觀,幫助學生獲得理解,常見的直觀手段有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和言語直觀。考生只要掌握了這三種直觀手段,便可在題目中很輕鬆的判斷出是不是直觀性教學原則。
  • 教育學知識點——教學原則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指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要把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基本技能傳遞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這一原則體現了教學與德育相聯繫。
  • 啟發性教學原則考題匯總
    在天津教師招聘考試中,啟發性教學原則一直以來是考試的一大重點,在歷年考試中頻繁出現在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等題型中,以下是關於啟發性教學原則相關考題匯總,旨在幫助大家快速提高做題準確率。一、單項選擇題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三隅反,則不復也」其體現了( )教學原則。
  • 教師的教學原則是什麼?
    所以一般在題目裡規律指的就是教學過程當中的四大規律,而原則可能有很多我們在平時並沒有見到過的,這就需要我們在題幹中,根據題意來選擇恰當的教學原則。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一共有八個,分別是科學性與教育性原則、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鞏固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量力性原則,這就需要我們在做題的時候加以區別。
  • 啟發性教學原則知多少
    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學相關內容一直都是考查重點,從教學概念到教學規律、從教學原則到教學方法、從教學環節到教學評價。任何一塊的知識都讓我們愛恨交加。其中教學原則在考試過程中是重點考查的內容,如何學好教學原則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接下來我們就以啟發性教學原則為切入點,深入了解一下相關的考點。
  • 常用的教學原則及記憶小技巧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學原則是屬於易考的知識點,需要全題型備考。選擇題通常是概念反選或者是案例反選,也就是直接考察概念,或者通過名言俗語、例子讓考生判斷所體現的教學原則。主觀題通常是考察案例分析題和簡答題。在案例分析題中,一般情況需要考生結合教學原則去分析教師的做法,並且讓考生說明原則的實施要求,條件。
  • 教育學之八大教學原則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核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八大教學原則是考試中常見的知識點,有這樣一類考查形式,即以俗語或名人名言進行考察,今天我們一起來總結下考試中常見的這些話。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指既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既要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道德品質。此原則體現了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相統一的教學規律。
  • 教學原則相關古文整理
    教學原則是考試常考點,而在選擇題中有一種常考的方式就是給出古文,選擇相適合的原則,那麼有哪些常見的古文呢,他們究竟又是什麼意思呢?教學原則部分共有八個原則,這些原則和古文有關的比較常見的有如下:一、啟發性原則1.《學記》「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 記住這兩個名人,你就能掌握教學原則這個重要考點
    教學八大原則,用一句口訣可以這樣來表達:鞏俐尋發(周潤發),科(可)直理財。大概意思是鞏俐尋找周潤發,可是發哥只喜歡理財。當然這只是一個玩笑話,請大家不要誤解和過深解讀。「開而弗達」體現了教學的( C )。A.直觀性原則 B.鞏固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循序漸進的原則3. 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① 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 這8大教學原則,考教師必須會!
    某小學三年級老師在教「笑迎」這一新詞時,首先複習「躍進」「鬥志昂揚」等詞語。「躍進」的「躍」字的右面一半就是「笑」字的下半部分,「鬥志昂揚」的「昂」字下半部分加上「辶」就組成了「迎」。然後學生再學習新詞「笑迎」,就容易掌握了。這位老師運用的是( )的教學原則。A. 啟發性 B.循序漸進C.
  • 中小學常用教學原則
    這一原則是說教育者要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也要在這個過程中滲透德育因素,以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例如,講授嶽飛的歷史,除了要講解清楚史實外,還要學習嶽飛身上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數學課上講圓周率,除了要講解清楚知識還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個原則體現了傳授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的教學規律。理論聯繫實際原則,就是理論與實踐並駕齊驅。
  • 教學原則之直觀原則
    在近期特崗的授課過程中強調了大題的重要性,特崗論述材料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學原則這個章節。所以在此詳談一下直觀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是考試選擇題的多出考點也是大題的常考的考點。一、名詞解釋主觀題備考1.直觀性原則指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地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