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豔
審核 | 張明坤
編輯 | 李力
懷特海先生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明確指出:「自我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這種發展通常是在16歲到30歲之間發生。」他解釋說大主教坦普爾也曾經用這樣的一個名言認證那個年少時表現平平,長大成人後卻非常成功的拉格比公學的孩子,這句名言是:「問題不在於他們18歲時候是什麼樣子,重要的是他們之後將成為怎樣的人。」
在已經結束的第一周教學過程中,我提問學生:「現在的這門課程是考試課,是考研必考課,課程很重要!那麼我們用心學習這個課,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考試通過,得到合格嗎?是為了考研成功,勝利上岸嗎?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又為了什麼?
我說,所有的學習,目標只有兩個字——未來。
因此,如果學習是一種功利性行為,其目的性要大於學習的興趣性,那麼教師課程設計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設計一場「朝向未來的技術實踐體驗活動」。
懷特海說:「教育的目的是要塑造一個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 這些專業知識正如同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專業課程的學習,這是學生未來職業生活的基礎,是你們通過社會實踐獲得自我提升和騰飛的關鍵。
但是這些特殊的專業知識必須具備有最廣泛的文化修養基礎。這個文化修養包括什麼呢?
那是哲學家的深邃、藝術家的修養、文學家的高雅、演講家的幽默、探險家的敏銳、甚至還有兒童的童趣。用最通俗的語言,就是培養有道德、有智慧、有修養、有情操、有意志的「五好青年」。
所以說教育其實是一種生活的教育,「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可以稱之為:教育生活就是在一場面向生活的教育。
這裡的教育生活,可能包括有數學、語言、英語、政治,甚至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但是這些課程本質上都只是上帝在思考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個教學目錄。同時每一科目教師的教育生活,也並不是學生生活教育的全部內容。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改革內容——應該是改變教師的思想觀念,而不能單純只是一個概念和一個手段。
有人提問:每天考察教學質量,難道教學質量高,就是理想的教育生活?
其實理想的教育取決於很多的因素,其中最不可或缺的是:教師的天賦、學生的智力發展、他們對生活的期望、學校外部環境所給予的機會、以及其它相關的因素。
在這裡教師的教育天賦,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那些認為自己是教學名師就可以成為「專業第一」的想法並不正確,因為保證學生全面智力發展,是一個複合函數,有多個變量,教師的力量只是其中之一。
反之,認為自己沒有教師的天賦,然後就放棄「教師如父母,傳道授業與解惑」這一職業信念的理解也是錯誤的。因為教師永遠是教學環節的第一設計者,是教學過程評價的制定者,教師在絕大部分的教育生活中佔據主動權。
所以,再一次回到本文部分的主題,教育是一種面向生活的教育,是一種傳授「學習方法」的技術,而不是傳授知識。
尤其是專業知識教育的教師,更應該如此理解其教育生活。專業教育和普通的文化教育的區別就在於:普通的文化教育是在鼓勵心理的活動;而專業教育還要求傳達專業技能、思想的力量、邏輯洞察力、專業風格的鑑賞等。
專業教師們在自己的教學計劃中首先要確定有哪些簡單的、可以納入到實際教育過程中的數量關係;然後擬定一份教學計劃,將這些數量關係找到最實際的數據佐證;進一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應用、去綜合驗證這個知識。
這個過程部分取決於學生的品性和教師的天賦。教師正是想要讓學生通過這一次次的智力發展體驗,認識到他真正的是在進行學習,這其實也只是一種特殊的興趣。
因此,教育的最終是收穫作風、收穫知識和收穫力量;收穫一個保留有多個業餘生活興趣的專業性的人才。
所以,教育本質上擁有虔誠的宗教性,那是一種「理解一切和寬容一切」的責任感和敬畏感。那是在理解了人類最深層次的苦難的原因之後,對於現實世界和生活的一種內心豁達和平和。
教師的抱怨更少,反而憐憫更多,他們會儘自己的力量為減輕周圍人群的苦,貢獻一點點力量。教師是一個靈魂者的活計,「盡人事、順天意」,在朝向未來的教育生活中進行一次生活的教育。
相關推薦
●總有一束光,為你而亮 | 網師筆記
●教育學生掌握生動活潑的知識,不要成為無用且無趣的人 | 網師閱讀
●閱讀改變思維 選擇抵達美好 | 網師閱讀
投稿郵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請附上個人簡介和照片
對已發其他公眾號的文章將慎重選稿
歡迎新網師學員踴躍投稿
寒暑假髮布招生簡章
新網師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