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在教室裡上課。
展覽現場展出的學生作品。
浙江在線11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鄭琳)陶瓷耳環、銀手鐲,精美的玻璃器皿,豔麗的漆器蒔繪……這不是在首飾、工藝品商店,而是中國美術學院的一場展覽。位於杭州南山路的中國美院美術館裡,將要持續到11月25日的展覽
「意匠之手——手工藝術國美之路」讓人大飽眼福,同時也很心癢,恨不能把展品都買回家。
中國美院的手工藝術學院2015年成立,其中包括了陶瓷藝術設計、玻璃藝術設計、首飾與金工藝術設計、漆與木作藝術設計四個專業方向。不過,中國美院的手工藝術專業傳統卻是源遠流長,早在1928年,西湖國立藝術院創立之時便開設了「陶瓷」專門課程,90年的歷史裡不斷拆分重組,終於形成了現在的手工藝術學院。
今日的手工藝術學院,設立在轉塘象山校區。記者近日走訪了這座建在象山山北的教學樓,宛如古樸的大型手工作坊,每一層都是不同功能的工作室。學生在裡面打磨銅片、切割珠寶、燒制陶器、製作銀耳釘……更有厲害的畢業生已經開創了自己的首飾品牌。
教室裡做耳釘
朋友圈裡賣首飾
在手工藝術學院一樓的工作室裡,擺放著各種金屬材料加工的儀器,有學生正在把壓好的銅片放在沸水裡煮,洗掉表面的氧化物。
張老師是手工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主任,她告訴記者,這個專業從前就叫「工藝美術」,「從2008年開始叫做『飾品專業』,現在進一步擴展為『飾品與金工』專業,把鍛造等技術也吸納進來了。」
這個一樓的大工作間可以把金屬原材料加工成各種形狀,壓成片,拉成絲,還可以鑄模鍛造。教室裡的展櫃裡還擺著學生們打造的作品,完全手工打造,看著頗有出土文物的感覺。
一樓實驗室裡還有一排寶石切割機。「不過初學者還不能直接切割寶石,太貴重了。」張老師說。
三樓的教室裡,每個人一個小工作檯,簡直像是化學實驗室,各種瓶瓶罐罐堆了一桌子。
大三的班長王智鵬正在打造一副銀制的耳釘。他自己買了不少價值不菲的工具,銀的原材料也是淘寶上買的,經過他妙手一改造,就成了很漂亮的首飾。據老師爆料,這位班長通過朋友圈賣飾品已經賺了不少零花錢。
就業前景不錯
學霸開創首飾品牌
每個專業都有學霸,手工藝術學院自然也不例外。看看第一屆學生段燕儷的輝煌履歷,本科畢業保送研究生,接著公派到義大利留學,2015年畢業回來之後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創「燕首飾」個人品牌,現在又成了美院的博士生。
她是從蘇州外國語學校考進美院的高材生,「家人和老師都覺得飾品這個新專業就業前景很好,我自己也喜歡,於是選了這個專業。」
現在她的淘寶店只接大客戶,全部私人定製。她很自豪地表示,自己的作品工廠裡做不出來,「我的作品不是電腦建模的,全手工,每個都不一樣。」
但是比起賺錢,燕儷更希望回到美院做學術,她現在是美院的博士生,也要擔任助教工作,幫助學弟學妹們成長。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強調了手與作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他認為人的心靈之想,體魄之勞,凝詞雙掌十指,心手合一,心手兩忘,最是東方藝術的寫照;手工如人心人意的工具,無所不能,無精不致,手工之作即代表那種上手的興發和品質。許院長說:「手工藝術學院建立雖遲,但其以『以手通意、以技入道』來作為當代手工傳習之道的內涵,構造日常生活的實驗狀態,以臻『心想手到、上手哲思』的理想狀態的追求,卻是理得通透、想得明白。」許江院長認為此番展覽之題「意匠之手」,便是手工藝術學國美之路的傳神旗幟。
「意匠之手——手工藝術國美之路」展覽的策展人、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教授則表示:「此次展覽以『意匠之手』為主題,正是基於對東方手工藝特徵的思考,蘊涵著手工藝術創作對「以技入道」理想狀態的追尋,體現了專業的價值取向。」周武院長認為,「意匠之手」的精髓在於使用「手」去領會造物之妙,通過「手」去認知事物並打開思想的屏障,把沒有思想的物質升華為精神的圖騰,意義不止於匠人技藝層面的體驗,還承載著手工藝術為人、為學、為藝思想的表達,折射出讀書養心、上手勞作的創作觀和育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