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壺手工面線:衝出小作坊 闖出大格局

2021-02-27 桃源鄉訊


   核心提示:提起泉州名小吃,面線糊總是榜上有名。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其面線出自永春中部鄉鎮蓬壺鎮。

    蓬壺手工面線源於明代隆慶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近幾年來,蓬壺鎮大力引導手工面線這一特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堅守手工製作、保留原有口味的基礎上,擴大生產規模,根據市場需求,開發符合現代人口味的新產品;加強品牌打造,統一包裝,增強辨識度;採取「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有效解決農村家庭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

    三招齊發,原本因為製作技藝繁複而面臨生存困境的傳統手工面線產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目前,蓬壺鎮日產面線逾5000公斤,在閩南地區佔足市場份額,暢銷省內外,甚至遠銷東南亞各地。

    遠渡時空盼續脈

    

蓬壺鎮距永春縣城26公裡,不僅是永春縣域次中心,還是全國重點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鄉鎮、省級小城鎮機構改革試點鎮。蓬壺的傳統小吃品種豐富,肉羹、麥餃、菜龜、貢糖、白粬,不一而足,而手工面線最具代表性。

 

    宋元時期,一些中原人南遷至蓬壺,帶來手拉麵工藝。明代隆慶年間,當地美中村的林逸源一家在此基礎上創出手工面線製作工藝,成為傳統家庭手工業沿襲至今。面線製作的鼎盛時期,蓬壺境內為做面線所設的水車間有十多處。蓬壺面線除在本地古道街區銷售外,還販往大田、永安、德化、泉州、漳州等地。不少後人舉家遷往外地定居,以做面線為業,並在當地授徒。

 

    清末民國時期,很多蓬壺人到海外謀生,將面線製作工藝帶到東南亞各國。時至今日,這些地區仍然保留著傳統面線製作技藝,在重要活動或喜慶場合,面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餚。

 

    和很多傳統手工產業一樣,蓬壺手工面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工業化進程的衝擊,一度式微。由於傳統手工做法工藝繁複,產量上不去,產品單一,蓬壺手工面線一直在低價位徘徊,且長期是家庭作坊生產,小而散,食品衛生難以保證。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家庭作坊只能勉強維持,年輕人也很少再從事這一行當。

 

    蓬壺手工面線雖有悠久的歷史,發展卻舉步維艱。

    利益聯結探新路

    一排排木架上細長潔白的面線齊齊掛著,遠遠望去,好似一匹匹潔白的絲綢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在蓬壺鎮孔裡工業園區的盈華糧食製品加工專業合作社,曬面線場景頗為壯觀。

 

    廠房裡,老師傅們正在一絲不苟地為村民進行手工面線製作的培訓。

 

    「蓬壺手工面線製作農戶雖然很多還是家庭作坊式生產,但在我們的倡議下,規範了生產標準,保證了品牌質量。建立了統一的銷售渠道,規範了單價,避免了惡性競爭。」盈華糧食製品加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培偉說。

 

    近年來,手工面線的市場需求不斷上升,嗅到商機,在外經商的林培偉等人毅然返鄉,選擇將世代傳承的面線製作家庭小作坊轉型升級。

 

    在蓬壺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2015年4月,專門從事面線製作的永春縣盈華糧食製品加工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成立後,先後發展201名社員,陸續有周圍多個村莊的手工面線農戶加入到合作社中。在合作社的帶領下,蓬壺手工面線製作戶正加緊添置標準化環保烘乾設備,初步解決手工面線受雨天限制這一難題,進一步提升了手工面線產量。目前,蓬壺鎮周邊手工面線製作戶踴躍加入合作社,逐漸成為集手工面線研發、生產、培訓、銷售為一體的基地。

 

    「盈華合作社成立的宗旨在於積極為農民提供生產、經營、技術等方面的社會化服務,創新產業化經營,幫助貧困鄉親通過製作面線脫貧的同時,從而與農民在經濟上結成利益共同體,讓手工面線製作戶共同抱團闖市場,成規模地快速發展。」蓬壺鎮黨委書記餘慶新說。

    延伸產業孕潛力    

在合作社大有起色的同時,2016年,林培偉成立了福建偉發食品有限公司,創立「偉發」牌手工面線。該公司是閩南地區首家通過SC認證的手工面線企業。

 

    去年,偉發食品有限公司還在蓬壺鎮工業園區建立了20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廠房結構、環境綠化、水電配套設施均按食品生產企業標準建立。目前,偉發食品有限公司每天銷售兩三千公斤面線至泉州、福州、浙江等地以及新加坡等國,還經常供不應求。

 

    「製作出來的面線更為均勻,柔韌性更好,生產周期更短。」林培偉介紹說,公司正在進行技改,引進了全自動烘乾流水線、空氣能烤房等。通過技改,一個班組一天可以做2000公斤,白天晚上都能進行生產,解決了靠天吃飯的問題。

 

    談起未來的打算,林培偉想在傳承蓬壺手工面線工藝的基礎上,在現有集手工面線研發、生產、培訓、銷售的功能之外,增加化驗、包裝、成品儲藏等功能,強化基地的核心作用。

 

    「下一步,還要搞觀光旅遊,設立面線體驗店。體驗店裡將開發面線糊、紅菇面線、面線拌茶油、雞湯麵線、鴨湯麵線、豬腳面線等系列產品。」林培偉表示,偉發食品有限公司還打算打造面線旅遊文化基地,成立觀光工廠,走產業鏈輻射之路。

 

    目前,盈華糧食製品加工專業合作社為首的蓬壺人正在全力申請「中國面線文化之鄉」,並打算註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桃源鄉訊記者 蘇福彬     圖片由盈華糧食製品加工專業合作社提供

責任編輯:蘇福彬

《桃源鄉訊》 是永春縣唯一官方報紙,網址:www.ycxww.cn,我們將及時為大家提供最新的時政資訊、最權威的公眾信息。        

相關焦點

  • 【福建日報】永春蓬壺手工面線:衝出小作坊 闖出大格局
    宋元時期,一些中原人南遷至蓬壺,帶來手拉麵工藝。明代隆慶年間,當地美中村的林逸源一家在此基礎上創出手工面線製作工藝,成為傳統家庭手工業沿襲至今。面線製作的鼎盛時期,蓬壺境內為做面線所設的水車間有十多處。蓬壺面線除在本地古道街區銷售外,還販往大田、永安、德化、泉州、漳州等地。不少後人舉家遷往外地定居,以做面線為業,並在當地授徒。
  • 廈門首批十佳食品小作坊特色品牌出爐 評選標準是這樣的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陳泥 通訊員 史婉慧)土筍凍、面線、馬蹄酥、粉粿……這些地方美食,很多都源自食品小作坊。為打造集特色化、規範化、標準化為一體的小作坊品牌,讓「草根美食」通過品牌化、規模化走得更遠,在廈門市食安辦指導下,廈門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日前啟動了我市首批十佳食品小作坊特色品牌評選活動。
  • 圖文:美味的湖洋面線
    在湖洋,家家戶戶的菜櫥或冰箱裡都會儲備一些面線,以備不時之需。小時候家裡艱苦,上一頓剩下的寡淡無味的冷粥又無法滿足小孩子的轆轆飢腸,這時心靈手巧的母親就會拿出一兩褶面線,配上一大把青菜或一點蔥蒜,就著冷粥煮成一大鍋鹹粥,便能搖身一變成美食,讓孩子們爭著搶著,大快朵頤。去親戚家做客,若能吃上一碗麵線蛋,那簡直是人間美味。
  • 美味的永春湖洋面線
    父母在老家開了個雜貨店,面線是搶手之物,不到一天,一筐面線便早早售罄。若遇到陰雨天氣,不能晾曬面線,便有人四處詢問哪裡可以買到面線,買不到便悵然若失,盼望著早日天晴,好吃上百吃不厭的面線。 湖洋面線為什麼能這麼吸引人,它和普通面線又有什麼不同呢?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  參觀閩南喜文化  展示健康碼之後,家長和孩子在講解員王老師的帶領下,走進「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館」參觀。小記者們對各種富有閩南特色的器具好奇不已。
  • 手工餅乾長白毛 小作坊衛生堪憂
    國慶假期值班的方小姐,在餓了麼軟體平臺,下單了手工曲奇餅乾。這和同事一道分享,同事發現曲奇上長白毛了,這讓吃了餅乾的她直噁心。她與店家聯繫上後,可店家的態度讓她更惱火了。10月6號下午,方小姐通過餓了嗎軟體平臺,下單了手工曲奇餅乾當點心吃。
  • 安口學校幼兒園開展「創意手工小作坊」主題活動
    為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幼兒園學習生活的快樂,12月10日,安口鎮學校幼兒園開展了「創意手工小作坊」主題活動。「創意手工課」是安口鎮學校幼兒園的特色課程,為了充分挖掘幼兒的雙手才藝潛質,該園教師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教學活動。教師帶領孩子一起用廢舊材料動手製作各類手工作品,作品環保、美觀、充滿童趣,材料、方法、形式多樣。
  • 媽祖面線的新吃法,面線雞蛋餅,鹹香可口,帶來一天的好心情
    櫥櫃裡取出一小捆面線,這是老家莆田帶來的媽祖面線,手工拉制,萬分Q彈,久煮不爛。媽祖面線又名長壽麵、月子面,可想而知,老人吃的、產婦吃的,肯定易消化,營養又美味。媽祖面線有點鹹,煮起來的面線會散發著太陽暴曬的鹹鹹面香。
  • 手工造紙還能傳多久 訪貴州手工作坊(圖)
    筆者日前探訪了這個小小村落的手工作坊,身臨其境,感受傳統手工造紙。     這個規模不大的古法造紙作坊,沒有現代造紙技術、機械和動力,每天有二三十個當地人作業。造紙流程有五個大的作業區,即:樹皮浸泡區、樹皮捶搗區、樹皮蒸煮區、紙張生產區、紙張烘乾區,涉及幾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由手工操作,設備極其簡單。
  • 手工紅薯粉製作:老作坊堅守百年傳統
    雖然現在市場面機器加工的紅薯粉很多,但文明鋪鎮淨龍庵村仍一直保留著手工製作紅薯粉的百年傳統。 淨龍庵村曾是純手工製作紅薯粉的大村,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紅薯粉。由於純手工製作紅薯粉工序繁多,耗體力,而且經濟效益很低,加工一斤紅薯粉才收取2.2元,所以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學。
  • 僅存的手工地球儀作坊之一
    有了巨細無遺的谷歌地球(Google  Earth ),地球儀的存在仿佛已經成為了不必要 ,但值得慶幸的是,儘管功能上比不上電子地圖,地球儀的裝飾性及便利性仍然無可取代,所以仍有不少人喜歡地球儀,尤其是手工製作的地球儀
  • 家成手工作坊 十幾名下崗女工在家串珠子做活
    家成手工作坊 十幾名下崗女工在家串珠子做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30日 10:32 來源: 楚天都市報消息桌上堆滿小珠子和亮片,嫂子們穿針走線,在衣服上鑲上珠片,不一會,角落裡就堆滿了加工好的衣服。    王曉紅住在江漢區肖家社區創造三巷,她家已成了個家庭手工作坊,常年有十幾名下崗的中年嫂子來做活。王曉紅說,給衣服串珠是廣州先流行起來的,近幾年才傳到武漢。要加工的衣服都是從附近的小服裝廠拿來的。    在肖家社區,類似的家庭手工作坊還有好幾個。
  • 貴州大方縣六龍古鎮:「小豆腐」闖出「大市場」
    中新網貴州大方10月23日電 題:貴州古鎮「小豆腐」闖出「大市場」  作者 楊雲 羅興  臨近冬季,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六龍鎮上,200餘家豆腐乾作坊迎來生產旺季。有數百年歷史的貴州省大方縣六龍鎮上,200餘家製作傳統豆腐的作坊迎來生產旺季。 楊雲 攝  「我家每天能銷出一萬兩千多塊小豆腐,關鍵在堅持傳承老技藝。」六龍鎮豆腐作坊一條街上的袁玉梅告訴記者,「雖然已經不用石磨改用機器打漿,但攪拌豆漿、打包塑型還是用老辦法,全手工。」有數百年歷史的貴州省大方縣六龍鎮上,200餘家製作傳統豆腐的作坊迎來生產旺季。
  • 小店的獨闢蹊徑 紙藝店手工玩具作坊前景不錯
    紙藝專門店 賣點:店內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顧客可以在店裡自己製作立體摺紙作品的DIY專門店.這一概念最初源於日本,風靡於香港、新加坡等地.上海浦東就有一家紙藝專門店,是臺灣紙藝家協會的加盟店.店堂不大,特色產品是大大小小惟妙惟肖的紙雕畫、婀娜多姿的紙花,以及起源於西班牙皇室的帕吉門畫.顧客來到店內,可以按樣品製作,也可以自己創意製作,有指導老師耐心教授.
  • 西安市長安區手工造紙作坊探訪(圖)
    初見:原始造紙作坊藏身農家後院   汽車向南行駛不久便到達此行的目的地,一個位於長安區灃河東岸,名叫北張的村莊。記者一行徑直來到村民馬勝松家,他家世代從事手工造紙。進入後院,一個手工造紙作坊便展現眼前。看著作坊內擺設的各種叫不上名、更猜不出用途的「古」物件,記者的思緒一下子被帶入了歷史長河,一幕古人造紙的勞作場景浮現在腦海中。
  • 每天都吃得到豬腳面線(圖)
    每天都吃得到豬腳面線(圖) 2008年03月04日 15:54 來源:華夏經緯網 發表評論   細細長長的面線象徵著長命百歲、延年益壽之意,長久以來臺灣民間習俗將豬腳面線視為賀壽的吉祥菜餚
  • 上海這些手工作坊 讓你領略禪意之道-[地址, 手工, 玻璃, 藝術...
    原標題: 去處‖上海這些手工作坊,讓你領略禪意之道顧名思義,手工作坊就是你親自動手做一些小物件的地方。這對於「心境」及「心靜」是有很高要求的。如果想感受功夫熊貓裡的「Find the inner peace」,不如來這裡體會一下吧!木藝:ZOWOO作物
  • 走進金華雅畈鎮手工蠟燭作坊:搖曳在燭光裡的生意
    香燭店老闆說,以前鎮上有好幾家蠟燭作坊,現在只有一家還在做。順著他的指引,在雅畈鎮中心小學附近的一處小山坡上,記者走進這家蠟燭作坊。  空氣中飄來一股淡淡的蠟香。作坊內,設備很簡單,一個有三口大鍋的灶臺,裡面分別裝著不同類別的石蠟,一隻不鏽鋼桶,外加像張大圓桌的工作檯。
  • 面線:富貴吉祥 長命百歲的美好祝福
    面線是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一種特有的麵食。泉州本地叫法「面幹」,面線是普通話說法。泉州面線面線是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一種特有的麵食。泉州本地叫法 「面幹」,面線是普通話說法。面線是該地區特有小吃——面線糊的主料。
  • 特寫:巧手煥新生——探訪開羅「垃圾山」上的女子手工作坊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開羅3月8日電 特寫:巧手煥新生——探訪開羅「垃圾山」上的女子手工作坊馬爾瓦 李奕言37歲的娜賈特是4個孩子的母親。每天,她都要穿過汙水橫流、堆滿垃圾的昏暗街巷來到環境保護協會開設的一間手工作坊工作。她已經在這裡工作了22個年頭。「女人可以從石頭裡擠出水來。」娜賈特邊說邊往尚未晾乾的再生紙漿上擺放花瓣和樹葉。廢棄的紙張就這樣在她和工友們的巧手下變成禮品袋、筆記本和賀卡。這間作坊位於埃及首都開羅城東穆克特姆山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