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春耀
圖/劉淑卿
面線,閩南各地均有加工,但論到上品,當屬我老家湖洋的面線,其知名度,堪比湖頭米粉。
在湖洋,家家戶戶的菜櫥或冰箱裡都會儲備一些面線,以備不時之需。小時候家裡艱苦,上一頓剩下的寡淡無味的冷粥又無法滿足小孩子的轆轆飢腸,這時心靈手巧的母親就會拿出一兩褶面線,配上一大把青菜或一點蔥蒜,就著冷粥煮成一大鍋鹹粥,便能搖身一變成美食,讓孩子們爭著搶著,大快朵頤。去親戚家做客,若能吃上一碗麵線蛋,那簡直是人間美味。就算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面線糊、芋面線、滷麵線等仍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美食。
炒麵線、悶面線
最近幾年搬到縣城,回老家時,經常會有一些朋友託我買湖洋面線,都是五斤十斤地買。父母在老家開了個雜貨店,面線是搶手之物,不到一天,一筐面線便早早售罄。若遇到陰雨天氣,不能晾曬面線,便有人四處詢問哪裡可以買到面線,買不到便悵然若失,盼望著早日天晴,好吃上百吃不厭的面線。
湖洋面線為什麼能這麼吸引人,它和普通面線又有什麼不同呢?
拌麵線、蒸面線
湖洋面線以優質的小麥粉為原料,外觀上細如髮絲,晶瑩如玉。吃過湖洋面線的人都對湖洋面線讚不絕口,因為它煮起來不斷不粘,湯不濁,吃起來香滑柔潤,易於消化。這與傳統製作工序、技藝的秉承是分不開的。
撈麵線
湖洋面線都是在家庭作坊裡用祖傳數百年的傳統手藝製成的。其製作過程大致可分作「拌、盤、抽、收」四大工序。「拌」就是拌粉,拌時要加點鹽,讓面線更筋鬥,所以湖洋面線都帶有淡淡的鹹味,煮時必須少放鹽;「盤」就是把和好的面切成小塊,再經過反覆的搓揉拉伸,使它成為細長條;「抽」,就是把盤好的粗條抽成細條,抽好後放在撐面竿上晾曬到恰到好處,這時的面線,猶如織女織布機上飛揚穿梭的絲線,絲絲縷縷,煞是好看;「收」就是把晾曬好退溫後的面線收起來,一小褶一小褶地包好。每一道工序都得細緻講究,做工精心耐心,用力恰到好處,完成全部工序約需半天的時間。這樣,活色生香,潔白滑韌的湖洋面線才能製成。
細細長長的湖洋面線寄託人們「長命百歲」的願望,時至今日,閩南地區的生日宴仍少不了豬腳、龜、面線、蛋。其他的筵席,面線作為美味佳餚也是倍受歡迎。親戚間往來,面線便是迎賓待客很好的點心料,以至於那些不是很親近卻仍有交往的親戚,都被稱為「面線親」。有著四百多年製作工藝的湖洋面線,早已美名傳揚,定能經久不衰。
配圖均為永春信用聯社員工、美女姐姐劉淑卿手藝。怎麼樣,你喜歡嗎?歡迎關注,敬請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