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原雪
記者從7月24日召開的全省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獲悉,今年1月底,我省提前2個月完成全省機構改革任務。改革後,省級減少各類副廳級以上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機構16個,精簡比例21%;市級共減少各類副處級以上機構34個,精簡比例6%;縣級共減少各類副科級以上機構1120個,精簡比例16%。
「既有機構調整的『物理變化』,又有職能融合的『化學反應』。」省委編辦負責人介紹,根據黨中央統一部署,我省對機構改革工作超前謀劃、統籌安排、精心組織、縝密實施。通過改革,在創新體制機制、科學設置機構、優化職能配置、理順職責關係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變化1:實現黨的領導全覆蓋,機構職能體系更健全
省市縣統一設置黨委依法治省(市、縣)委員會、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外事工作委員會、審計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國家安全委員會、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黨對重大工作領導的體制機製得到全面加強。
組織部門統一管理機構編制和公務員工作,宣傳部門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和電影工作……通過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強化各級黨的機關歸口協調和統籌工作職能,實現了黨的領導全面覆蓋、全面落實。
變化2:形成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機構職能新體系
統籌優化地方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是構建從中央到地方運行順暢、充滿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體系的關鍵一環。
堅持對標中央,嚴格落實中央明確的機構限額和「規定動作」,確保上下貫通、執行有力,是此次機構改革的一個顯著特徵。
與此同時,通過推動職能轉變,優化調整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政府職責體系更加完備。組建應急管理部門並構建起綜合性常備應急工作隊伍,組建自然資源部門實現國土空間統一規劃,將農業、財政、國土、水利有關農業管理職責整合……改革後,形成大農業、大文化、大交通、大監管等政府管理格局。
變化3:建立完善了協同聯動、高效運行的體制機制
如何找準問題、高效解決問題,紮實惠及群眾,是檢驗改革成效的關鍵。我省圍繞解決機構設置重疊交叉、上下銜接不順暢、權責脫節等體制機制弊端,對症施治,下大氣力解決社會普遍關注、群眾最關心的突出問題。
針對行政審批工作上下不貫通、工作難協調、數據難共享、平臺難聯通的問題,省級組建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設立省級政務服務大廳,市縣行政審批局全部加掛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牌子,徹底打通運行機制障礙。2018年,共有678項省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在全國率先實現「五十證合一」,全省新增市場主體112萬戶。
針對市級建設領域相關部門職責交叉分散和與省級銜接不暢等問題,將建設、房管、環衛、園林等職責整合,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並統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名稱和設置形式。
因歷史原因,改革前省市縣都存在一定數量的直屬事業機構。通過改革,以併入行政機關或單獨設置計入機構限額等方式,將歷史遺留的省級7個、市級34個、縣級255個黨委政府直屬事業機構全部消化。
變化4:因地制宜設機構,「自選動作」有特色
此次機構改革,中央給予了地方一定的機構設置自主權。在主要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同中央保持基本對應基礎上,我省還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推出「自選動作」,充分發揮了地域優勢,彰顯了地方特色。
組建省委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加強省委對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的領導協調創造條件。圍繞建設首都政治「護城河」,省市縣統一規範設置退役軍人服務、信訪、民族宗教等機構。
秦皇島、唐山等市整合海洋管理職責,實現「一個部門管海洋」。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地處生態涵養區的承德、張家口和太行山沿線的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市,均單獨設置了林業管理部門。滄州市單獨設置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加強大運河文化傳承建設。
變化5:構建起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
我省統籌推進相關領域改革,實現了各領域改革與機構改革有機結合、同頻共振。
同步部署人大政協機構改革和群團組織改革,穩妥推進稅務、法院、檢察院、公安等行業體制改革。
協調推進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改革,全面清理部門所屬事業單位的行政職能。
積極落實中央和省關於加強市場監管、生態環保、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5個領域綜合執法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入推動城市管理等其他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
堅持與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結合起來,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改革,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
據介紹,下一步,我省將繼續做好機構改革「後半篇」文章,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認真組織機構改革全面檢視「回頭看」,統籌深化事業單位改革,著力深化鄉鎮和街道相關改革,切實在鞏固深化機構改革成果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