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C0VID-19)世界性流行中,居家思考生命及生命史學(此概念由余新忠教授提出,詳見後文)研究課題有所得。舊作《生活在清朝的人們》(2005)寫的是清朝人群體史和生活史,今擬此提綱——《從群體史、生活史到生命史的研究》,權作該書即將面世的增訂版《序言》。
只擬提綱,一則疫情仍在延續中,它對人類生命、生活的影響目前不可能有全面、深人的認識;二則知識結構的嚴重缺陷,雖對生命史有點點滴滴涉獵,但 根本不懂醫學、生物學、植物學、地質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醫學和自然科學,今日所思所得亦屬雜亂無章,只是為了向方家請益,渴望學術界同仁加強生命科學與生命史的研究。
一、新冠肺炎在世界範圍的流行,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 人類對自然界、對萬物的狂妄自大必須猛醒改過
1.新冠肺炎深度影響人類生活方式,如同日本政府的專家諮詢委員會向國 民提出「新生活模式」,呼籲在今後相當長時間裡遵循它生活和工作。此類「模式」在世人生活中是臨時的嗎?居家生活是每個人必須學會和適應的新狀態嗎?抑或局部內容會變為常態,比如線上遠端教學、視頻會議,在家上班、上學?能不能培養國人合(聚)餐使用公筷的良好習慣,改變嗜吃野生珍稀動物的不良習慣?
2.由病毒面前的恐懼、慌亂,進而確知生命脆弱性。
3.被迫摒棄人類中心主義,與萬物(包括病菌)共生共存的進一步認知。
(二) 新冠肺炎肆虐進一步促使反思人性善與惡及其同社會關係
1.疫情中人性善、惡充分顯現出來,人類將繼續著力揚善除惡;做人大公無「私」是非現實的虛幻的理想,但需要分清、割斷「私」與「惡 」的關係,將他人當人,不去作惡。
2.新冠肺炎恣肆初期,多國政府的滯後反應,多種應對措施中效率與代價的考量,均表明各種政治體制都有很大的改良空間,以及如何允許、鼓勵民間組織更好地發揮防疫作用。
3.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人類必須隨時隨地共赴新「時艱」,而不是因意識形態、種族的糾葛導致國家、民族、政黨、人群間撕裂。
(三)大力開展生命學研究是人類刻不容緩的使命
1.智能時代科技高度發展下醫學、生命學研究的相對滯後,當然基因科學研究和技術的發展很快 ,有沒有違犯現代人倫道德,亦令人擔憂。
2.大力開展生命學、醫學研究,加強公共衛生系統的建設。
3.致力於營求構建天人和諧關係體系。
二 、筆者從群體史、生活史研討到對生命史憧憬
涉及生命史的題目,筆者曾有所觸及:
(一)論述歷史上生命尊嚴觀念、尊重生命與醫療制度、死亡尊嚴的安樂死 (《生命尊嚴與醫療觀念四題》,2012年 )。
(二)認為人體科學研究落後,存疑人體有無特異功能 (《走進科學研究中最 落後的人體科學—— 姚周輝著〈神秘的幻術〉》序 ,1993年)。
(三)發現端午節生活是古人衛生防預認知的體現(《古人端午節生活》,1992年 )。
(四)比較中西醫特點,西醫使用器械、化驗診病 ,具有科學性,中醫講求辯證診斷和治療(《晚清學者吳汝綸西醫觀——兼論文化反思方法論》,2007 年 )。
(五)憧憬生命史研究,介紹生命史研究狀況,指出大陸學人開啟身體史(醫療社會史)研究 ,關懷生命與社會問題。(《近年大陸中國社會史(以明清史為主)的研究趨勢•提綱》,2002年 )醫療史研究「疾病及人類的應對—— 醫療和衛生等,無不承載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對人的全面關注與史學家的應有作為》,2011年 )。(上述各文,均收人十卷本《馮爾康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
三、天人和諧觀念觀照下思索生命及生命史、生命史學研究
餘新忠教授在我國大陸率先提出「生命史學」概念和研究方向,他在《生命史學:醫療史研究的趨向》文中論述生命史學研究的主旨與內涵:「『生命史學』的核心是要在歷史研究中引人生命意識,讓其回到人間,聚焦健康。」具體而言有三點。
其一 ,「關注生命,引人生命意識」,這是歷史是由生命書寫的本質所決定的。其二,雖然生命史學探究的範疇不局限於醫療史,「但直接關注健康並聚焦於健康的醫療史無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核心內容」。其三,鑑於「生命是豐富多彩的、能動的」,而「能動的生命不僅讓歷史充滿了偶然性和多樣性」,所以需要「更多地關注 (生命 )文化的意義與影響,更多引入新文化史等新興史學思潮的理念和方法」。(《人民日報》2 0 1 5年 6 月 3 日)我非常佩服餘教授的這一學術創識,受他的啟發,思考以人及其生命為客體的生命史研究學理議題,即關於生命史研究對象和任務、方法、意義的認知。
首先,明了人類體格(含性別的差異)、智能(含遺傳基因與智能關係)、健康(含體質的、精神的)狀況與社會生活,特別是日常生活。
其次 ,探討醫療、運 動 、飲食衛生與身體健康關係:醫學與疾病治療及其發展史;社會公共衛生系統進步史;人類體能與生產勞動方式、與運動關係,醫療技術的發展史,醫療與社會資源分配;飲食(衛生食品)與健康狀況(如肥胖症),有機 、無機、轉基因食物對身體的影響。
再次,研究方法,以歷史學方法為主 ,採用跨學科、多學科綜合研究,充分吸收歷史人類學、社會學的方法,大力進行田野調查。
複次,從生命史回眸展望人類未來:對人類社會及人類自身體質、智力如何進一步發展,提供某種有益建議;對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的繼續科學化的建議。
最後,與其他史學研究領域,尤其是新領域(如生態環境史、日常生活史、地域史、鄉村史、情感史)配合,為歷史學充電,使之獲得堅強生命力。
史學家本應「究天人之際」,不過史家鼻祖司馬遷以降傳統漸失,文理分科後尤其不利,史家知識結構的缺欠問題更為突出,史學研究者唯有完善知識結構始能有所補益,懂得科技才可能究天人之際 ,史家正好藉助生命史研究實踐「究天人之際」的傳統。
(—)關於生命史研究具體內容的_ 些設想
1. 生理意義上的生命
a 身體:肢體、器官、經絡、神經及功能,性別
b 婚姻、生育
c身體的、精神的健康狀態
d 壽命與死亡
e 人種(種族)、亞人種之民族
2. 醫學史中的生命(醫學史)
a 醫療手段類型:西醫、中醫、藏醫、韓醫、巫醫等等;醫學多元文化並存乃人類福祉。
h 醫療及技術的進步,藥品的研製,遠未達到完善的地步。
r 解剖學,對人體認知與醫療技術的關係。
d 治病救人醫療觀念與實踐。
e生命與社會資源,免費醫療、醫療保險。
f 安樂死社會學的與醫學的研究。
g 醫學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陳寅恪:「中醫有見效之藥,無可通之理。」醫學研究表明 ,人類體溫下降,源於體力活動的減少,造成免疫力下降;性別與醫療史進入研究領域,不斷推陳出新)
(二)社會文化視野下的人類生命觀研究
1.人生觀與世界觀(宇宙觀)
2. 潛意識與心態、心靈、心理、情感、社會意識
a 博 愛 、自由、民主、法 制 、普世價值,弘揚人類大愛(容忍、寬恕、文明精神),克服損人利己惡性。
b 宗教信仰,無神論,自然物信仰。
c 英雄崇拜,祖先崇拜。
3. 身體尊嚴的維護與破壞
a 髮膚受之父母,必須愛惜,歷史上旅人遺體歸葬故裡祖墳。
b 反思歷史上侮辱人格的刑法及其他:肉刑、體刑,枷刑、遊街、陰陽頭。
c 反思歷史上政權強制政策下為髮膚完整而進行的抗爭,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與「頭可斷,發不可剃」。
d 身體著裝摺射時代精神與政治,如馬褂、中山裝。
4. 生命價值觀
a 不同國家、民族的國民生命價值觀多有差異,需要致力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體多元的全球文化和科學生命價值觀的樹立,克服民族沙文主義和種族偏見,繼續擺脫 (某 )地域、(某)國家中心論 ;具體到生死觀同樣有差異,基於文化傳統、信仰的不同,需要互相尊重;在新冠肺炎面前自律、聽話 ,或以人權強調自由。
b 生命尊嚴的共識:工作權、移徙權、言論通訊集會結社自由權和信仰自由權、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疾病醫療權;人人應受社會尊重、他人尊重;個人遵守社會公德,自尊自愛與尊重他人,誠實 ,守法 ,自我支配行為,乃至身體 ,體魄健全、精神健康;無節制的個人主義泛濫會成為社會公害。
5. 個人對自身生命的認定,是在社會處境中主動賦予的,諸如窮人有病挨著等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價值取向。
(三)天人和諧觀念觀照下歷史學綜合生命史研究(將生命史放在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中研究,關注它與政體的關係)
1.日常生活史
a 衣食住行與生活方式。
b 生活習慣與衛生習慣。
c 人生禮儀。
d 人際關係,從家庭、家族、姻親到鄰裡、社區、同學、同事、朋友。
e 教育、文化程度、職業。
f 信仰,宗教的,政治觀念的。
2. 社會制度(政治環境)對民眾生存、生活的決定性影響
a 財產制度
b 政治體制,不同政體對民眾採取差異的管理制度,如應對新冠肺炎措施及其有待改進的方面,昭告人類綜合現有體制的優點求得完善體制的必要。
c 社會福利,有無及多寡,政府的,宗教的 ,私人的。
d 人民的生命重於國家、地區及其領導集團的觀念,抑或相反。
3. 生存生活的生態環境
a 自然環境,山、河 、湖泊、森林、氣候對人類體質的影響,與人類生活質量的關係。
b 生命與空間,諸如建築群之大小、高低,地鐵 ,高 鐵 ,高速公路,客運飛機 ,衛星;生活方便與空氣汙染。
c 生命與農業、林業 :糧食生產、森林砍伐造成生態系統混亂和過於簡單化,迫使各種微生物轉向人身。
d 自然物崇拜。
4. 生命與醫療
a 救死扶傷,功德無量,值得關注的醫患關係。
b 中西醫互補,西醫科學,中醫辨證治療。
c 醫療與衛生防預並舉。
5.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萬物關係,人類做自然之友
a「人定勝天」是可以理解的虛妄願望,人類觀念更新 ,須知自然力量的強大,切勿將自然界當作徵服對象,將對付病菌視為戰勝它,不如說是不讓它流行,讓病毒更少危害人類。
h 清除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牢固樹立人類與萬物共存思想。史學需要大力加強跨種類研究,即將人與其他生物物种放在一起研討,歷史不僅是人類的歷史,是人與其他物種的共存關係史。
c 克制人類的貪求享受和控制人口數量:工業化以來人類追求奢侈生活,暴殄天物,掠奪地球有限的資源 ,人類活動逐漸主宰地球環境的變化,如全球變暖,土壤 、河流 、海洋 、空氣汙染 ;慎講「人口紅利」;改變提前消費、透支消費的不良習俗。
d 建立人類與自然協調的系統工程:像已有的農耕地的休耕、保護原始森林,尋覓人口數量與自然資源平衡的限度,強力制止核武的再生產與使用 ;大力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禁止濫用 ,維護生態平衡。
e 增加設立世界性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紀念日,如 「禁止使用塑料製品日」「勿忘新冠肺炎日」(表示認真接受新冠肺炎肆虐教訓)、「湛藍太空日」之類 ,隨時提醒人們關注生態平衡。
(四)杞人憂天:並非故作驚人之語,人類需要有強烈的危機感。
1. 人口急速增長之下,地球能夠容納多少人?地球資源的有限性與人口數量的巨大膨脹,如何相適應,人口應否有限度?
2. 社會性的人類生理疾病與社會病如何消除: 吸毒的局部泛濫與抑制(美國舊金山的流浪者中不乏吸毒者酗酒者,居家令實行期間將他們集中居住 ,卻要向他們提供大麻);高速發展下緊張工作 、高消費與抑鬱症、精神障礙的頻生;人類中少數精英努力奮鬥與應受尊重的自得其樂的多數人現狀,如何提高現代公民素質,如何協調精英與多數人的關係;人,只是為休閒、玩樂而生活嗎?富裕社會裡的新生代,人類奮鬥精神是高揚抑或衰退;家庭形態的歷史演變到同性婚姻家庭合法化,符合人類生存繁衍的自然法則嗎?縱觀人類家庭形態從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從家族家庭縮小到核心家庭,以至與一夫一妻制家庭並存的同性婚姻的合法家庭 ;懶惰是人的天性,高福利社會、吃大鍋飯生產關係社會與養懶漢的關係,是人類管理思想及技能亟待提高的重要事務;高科技發展趨勢下體力勞動即將消失,人類體能下降及隨之而來的疾病增多,對人類前途是禍是福?有何不良影響?人類體能的某種衰退,家用跑步機、健身房、登山 、攀巖 、蹦極以及各種運動項目很必要,不說難於普遍做到,關鍵是能夠維持人類現有體質嗎?
3. 智能時代以及可以預見的「後智能時代」,科技發展是否應有節制:且不說低端人力資源的工作問題,僅僅看科技無限發展,機器人的廣泛利用,乃至被利用到「性 」方面 ,與人類倫理的衝突。人類製造「複製人」,更是與人類的根本道德倫理相衝突,因為若人成了此類「人」的「造物主」,難道不可怕嗎!人類難道不需要猛醒嗎?人類是越來越生活在虛擬世界,還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生活在真實世界裡?
(五)對生命史學的展望
1. 有利的客觀的條件,為生命史學研究者提供可資利用的觀念和資料:人類已經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公共衛生事業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對衛生防禦系統建設的加強,醫學和醫療技術的發展,各種類型疫苗研製未雨綢繆地進行。
2. 已有先驅者(國外筆者不清楚,國內梁其姿、 餘新忠、楊念群 ,等等)在進行研討,然而使命艱巨,任重道遠。
3. 謹慎的樂觀態度。
生命史研究提綱擬議如上,生命科學、生命史研究的不易法則是:作為生物一種的人類必須友善地與其他生物共生共存;改進、完善人類社會制度中不利於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因素,克服人類身體、精神的社會病;期冀明智的政治家與不同膚色民眾共襄盛舉—— 真正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進一步克服國家、民族、政治集團、群體之間不協調乃至對立的因素,為此克制、克服私利行為對人類前途的危害;期待生命史研究以其學術成果對上述問題地化解有所助益,當然研究者具有高度敬業精神為題中應有之義。
餘新忠、閆愛民教授對本文初稿提出寶貴意見,特致謝意。
來源:《歷史教學》202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