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科書告訴我們:用英語打招呼通常是說Hello,但和外國朋友接觸之後,現實情況並不如此!
小C同學想鍛鍊一下口語,讓人介紹了一位在中國的外國朋友約實地交流。剛見面,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愣住了。
原來國外的朋友很熱情地說了一句:Hi there,friend.小C同學剛想回應,但聽到了一個單詞「there」,看看自己旁邊或者身後是不是有其他人,遲疑了一下:外國朋友是跟我打招呼還是跟其他人說話?
想想以前自己學過的英語,there是那邊的意思,很少用在打招呼專業術語的呀,不應該是說Hello嗎?最後小C同學還是很生硬地回復了一句:Hello。
小C的情況代表著部分人遇到的疑惑,我們以前在教科書上學習的都是Hello,或者是「How are you?」&34;,還有「How do you do?」
但在國外,Hello通常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類似於中文「您好」的意思。如果是朋友之間的問好很少用Hello。
相對而言,Hey和Hi更貼近生活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常用地道的說法是:「Hey there.」和「Hi there.」
書上得來終覺淺,實際溝通還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教科書上學習的大部分都是書面語,實際交流時說的言語通常以簡單易懂為主,甚至靈活到不用符合教科書寫的語法規則。
很多時候我們會懷疑,學過這麼多年的英語能不能用到真正的語言環境,或者是始終沒有信心面對外國朋友交流,如何能更高效提升英語水平呢?
背單詞、背句型
學習英語這門語言就像一門技能, 花時間浸泡才熟能生巧。這門技巧類似遊泳,單純學習了動作要領,沒有浸泡在泳池裡永遠都掌握不了技能。
我們學習英語的法寶「背單詞和背句型」的學習方法就像只在岸上學習動作要領,還沒泡進水裡那樣。
記了的內容沒有運用,時間久了開始遺忘,又要重新背誦記憶,這種學習循環耗費太多精力不見得高效,事倍功半。
語言主要是用來溝通的,真正需要的是融入到英語環境,觀察學習地道的表達,情景中自然反應,把學過的知識組織起來交流,用到實處。
磨耳朵
學習英語的小夥伴都知道,隨便都可以找到千千萬萬的學習素材,什麼BBC,VOA的聽力材料,手抓一大把。不過,用來磨耳朵真的有用嗎?
磨耳朵的前提是能理解大部分的內容,不懂的小部分不需要翻譯也能通過語境理解大概意思,這種磨耳朵才是有效的。
學習者需要分辨聽力材料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地道的日常口語素材本來是很好的,但是跟上外國人的語速是要通過積累和訓練。
基礎一般的學習者一開始定的目標建議不要太高,循序漸進,否則心理落差太大不利於學習,比如零基礎聽西語,每天聽也聽不懂,容易懷疑自身能力,這種磨耳朵就是在浪費時間。
中式學習思維
英語思維並不複雜,學習者在特定的情境中直接理解外語,不需要經過母語進行翻譯或者轉換再理解。
小雪媽媽說,小雪「做英語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詞彙立即查詞,中英湊在一起一一對應起來才大概理解意思。還有小立媽媽說,小立的英語單詞列表基本都用中文把發音和意思標註起來,利用中文提醒才能明白。
習慣都是一開始養成的,要調整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錯誤的學習習慣也是如此。很多學習者一開始就依賴中文理解英語,這種學習習慣花費大量時間查找陌生詞彙的中文意思。
繞了一個彎的學習,利用母語理解外語,因此英語能力提升速度比較慢,始終形成不了英語思維。
語言學習越早越好,還沒形成母語強勢的時候學習更容易接受,從而形成較好的英語思維,英語學習力更佳。
學習遊泳須在水中學習,英語也最好在情景中訓練。確定好目標之後,調整好心態,每天堅定信念,在特定情景下身臨其境地學習。
想像一下:我們在國外沒有翻譯,也沒有其他懂自己母語的人幫忙,為了生存而交流。利用這種假設,激發出我們內在的潛能。
這種動力驅使下,把學過的內容先說出來,然後在同樣的情境下對比外國人和自己表達上的區別,糾正為更地道的表達方式。
如果自己創建情景有困難,還可以找特定情景的資料,先用朗讀的方式代替直說,這種方式的優勢是材料引導輸出,需要一邊讀一邊吸收和思考,否則讀只是讀。
關於朗讀的素材,成人或者高年齡段學生自由考慮適合自己水平的材料,兒童和青少年可以考慮原版繪本或分級讀物,國外的分級讀物級別清晰,從低級到高級水平層層遞進,科普類和故事性類別均有,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把動畫或者電影作為學習素材,優選短小精悍的視頻,根據片名可以有針對性地把視頻分類成不同的主題,視頻幫助我們代入不同的情景。
模仿原版視頻的一問一答幫助提升地道的表達,開口跟讀多幾遍更好。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受母語的影響,很難控制自己不看中文,所以最好不選純中文字幕。
最後總結一份學習啟示錄作為參考:
a.浸泡式學習,吸收外國人日常使用的語言,自然交流。
b.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過分依賴母語,培養英語思維。
c.了解自我學習水平,匹配相應級別的英語素材,逐步提升。
d.拒絕低效學習,從多種的中不斷摸索適合自身的有效方法,讓學習事半功倍。
本文由糕糕趣英語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