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內分泌系統疾病患者手術麻醉關注點(一)

2021-02-22 綿陽市中心醫院麻醉科

合併內分泌疾病的手術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這類手術都有哪些關注要點?幾期稿件我們採用問答形式通過一起來複習一下相關知識。錯誤之處請糾正,不足之處請補充。

1、皮質醇增多症患者麻醉有哪些特點?

 答:皮質醇增多症又名庫欣症候群,是因多種原因引起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糖皮質激素所致。臨床表現為滿月臉、水牛背、多血質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瘡、紫紋、繼發性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皮膚真菌感染、性功能下降等。患者的麻醉注要關注以下幾點。    

(1)、病人面頰肥胖、頸短而粗,易出現氣管插管困難、呼吸道梗阻。

(2)、呼吸儲備及代償功能差,易出現低氧血症。

(3)對失血的耐受性差,易發生血壓下降。

(4)病人皮膚菲薄,皮下毛細血管壁變薄,有出血傾向。

(5)骨質疏鬆,易發生病理性骨折應注意保護。

(6)抗感染能力差,注意無菌操作,並應加強抗感染措施。

2、簡述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的麻醉管理。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是腎上腺皮質分泌過量醛固酮,導致體內瀦鈉、排鉀、血容量增多、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活性受抑,臨床主要表現為高血壓伴低血鉀。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臨床表現為高血壓、低血鉀、肌無力及周期性麻痺、肢端麻木,手足搐搦、多尿和心悸等,嚴重者可導致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以及腎衰竭等併發症。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病的麻醉原則主要是注意循環系統的變化。麻醉前曾有心律失常或心肌病變者,應加強監測。麻醉手術期間應注意血壓波動,特別是採用椎管內麻醉時容易出現低血壓,要儘快補充血容量,合理使用升壓藥。在進行腎上腺探查時多出現血壓波動。其中合併有高齡、高血壓、動脈硬化的病人,其心血管代償功能尤為不足,椎管內麻醉常導致血壓劇降。

3、簡述胰島素瘤切除術的麻醉處理要點。

胰島素瘤又稱胰島素β細胞瘤,是一種比較少見的來自胰島β細胞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約90%為單發、良性、直徑<2cm,約10%為惡性胰島素瘤或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1型。絕大多數位於胰腺內且均勻分布於胰腺的頭、體、尾部,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臨床表現與腫瘤細胞不適當分泌胰島素相關,主要表現為低血糖症狀,是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最常見的原因。可引起嚴重的代謝紊亂,嚴重者甚可危及生命。

胰島素瘤因大量分泌胰島素而導致反覆發作性空腹低血糖,禁食、勞累、運動及精神刺激等可誘其發作。麻醉處理的要點是在圍術期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

(1)術前應糖皮質激素、萄葡糖等防治低血糖。

(2)減量給予麻醉前用藥和肌松藥。

(3)術中重點是防治腫瘤切除前、腫瘤切除時的低血病以及腫瘤切除後的高血糖。

編輯:

孫德友(綿陽市中心醫院麻醉科)

長按二維碼關注綿陽市中心醫院麻醉科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高場強磁共振成像手術麻醉專家共識|磁共振|麻醉科|共識|手術|患者...
    高風險成像是指:有內科疾病風險的患者或存在危及健康風險的患者進行成像;與設備相關的風險;與檢查過程相關的風險,如MRI指導下的手術、微創手術(如局部超聲和射頻消融術)或者心臟和氣道的成像研究。iMRI手術的順利運行需要手術團隊的共同努力,麻醉科醫師的首要職責是確保在這一特殊的環境下患者安全平穩地渡過手術期。
  • 得了甲狀腺疾病,手術是怎麼麻醉的?
    先談談甲狀腺疾病大致種類:甲狀腺疾病主要分為需要內科治療的功能性或者炎症性疾病,以及需要外科治療的甲狀腺腫或者甲狀腺良惡性。兩大類甲狀腺疾病雖然治療方法明顯不同,但二者並不是完全孤立:有些內科性的甲狀腺疾病也需要外科手術治療;有些外科性的甲狀腺疾病也需要在術前進行調整或者術後內科鞏固治療。
  • 【愛兒小醉】小兒日間手術麻醉挑戰
    儘管沒有說明,但合乎邏輯的結論可能是,低風險患者能夠很好耐受日間手術,而高風險患者應該在隨時能夠獲得心臟治療資源的環境中手術。中等風險的患者往往屬於相似的類別,但可能值得對合併症、年齡和當前疾病進行評估,以了解其是否合適日間手術。麻醉和外科團隊合作的舒適度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 自2009年以來,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預防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規則已經簡化。
  • 29歲心臟病女患者被針刺麻醉 成功完成手術(圖)
    手術中,麻醉師輕輕喚著並指示小祝:「呼氣、吸氣、屏住。」周醫生迅速鋸開胸骨,這是手術對患者疼痛刺激最強的時刻,但小祝一直面色平靜。在這樣的麻醉方式下,藥物從主角成了配角,劑量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  「小祝,你能感覺到我們開始手術了嗎?」周嘉問。「嗯」,小祝半睜著眼。  10點50分,心臟手術成功結束。小祝體徵一切正常,沒皺眉,沒叫一聲痛。
  • 麻醉醫師主導的手術安全核查,基層醫院如何落實?
    常規項目有患者身份、手術部位及方式、手術知情同意、手術部位標識、圍術期用藥、血液備用、影像資料等;專科項目有特殊患者(高齡、小兒、過敏、多次手術、精神疾病等)、特殊材料、特殊器械、自體血回輸準備、急危手術等。麻醉醫師負責將相關信息傳達給手術室護士。
  • 手術結束後,為加速術後康復,麻醉醫生還可以做這些
    原創 CHN-MZ 麻醉MedicalGroup快速康復外科(ERAS)已被大量臨床循證醫學研究所證實,其通過減少手術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創傷應激和併發症,對圍術期處理的臨床路徑予以優化,以達到改善患者預後和減少住院時間
  • 手術麻醉後,為啥醫生要不停地叫醒患者?醫生告訴你,來漲漲知識
    當身體裡面出現某種疾病,常規治療不能緩解,這時就要通過手術治療的方法,幫助改善病情。在手術的過程中麻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是幫助患者減輕在手術過程中的疼痛。在實施手術的過程中,麻醉之後的患者更加便於進行手術。但是手術麻醉之後,為什麼醫生要不停地叫醒患者?
  • 寵之情寵物醫師網 | 尋找對麻醉感興趣的臨床獸醫師---臨床獸醫師的麻醉風暴
    本期麻醉課程分為《初級課程》和《中級課程》兩部分,基礎課程主要針對初次接觸小動物臨床麻醉或對麻醉學感興趣的臨床醫生,課程將重點介紹專用設備,藥物方案選擇及心血管基本麻醉注意事項,通過系統學習優化現有的麻醉方案並通過介紹新近可用的麻醉藥來開發新的麻醉方案。
  • 針刺在現代麻醉應用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中國麻醉平臺 支持原創,歡迎投稿針灸學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強調人體是以經絡為聯繫,以臟腑為中心的有機整體;這一思想是中醫天人相應觀念在闡釋人體生命現象中的具體體現,它為生理學研究提供了惟有中國人才能深刻理解的思維模式。
  • 手術麻醉對嬰幼兒大腦有影響嗎
    親愛的寶媽寶爸們你們好,手術的麻醉對嬰幼兒大腦的影響一直是你們關注的重點,下面讓我們一一解答。問:嬰幼兒尤其是新生兒對疼痛能感覺到嗎?是否可以不用麻醉?答:疼痛是人的主觀感受,嬰幼兒,即使是新生兒,也是可以感知疼痛並對疼痛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童年時期的不良記憶會影響患兒今後的生活,如果沒有麻醉和鎮靜,手術和臨床診療操作的痛苦經歷和記憶會延續終生,造成患兒的社會、心理問題,如暴力傾向等。
  • 為什麼有些患者在接受手術麻醉後,醫生要不間斷地喚醒患者?
    其實,根據患者接受的手術類型不同,有些患者接受的是半麻醉狀態,而有些患者接受的是全麻醉狀態。一般來說,半麻醉狀態的患者,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手術經歷了什麼,也能夠清楚知道醫生們給自己做手術經歷的事情,但是不會感覺手術時帶給自己的疼痛不適。還有一種全麻狀態,就是患者自己不知道手術經歷了什麼,好像自己睡了一覺,手術就做完了,期間發生了什麼無從知曉。
  • 小兒氣道手術的麻醉管理
    小兒麻醉的不良反應主要以呼吸系統為主(77.4%),心血管系統次之(10.8%)。在小兒氣道手術中,由於手術醫師與麻醉醫師共用同一氣道,進行氣道手術時呼吸系統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高,因此小兒氣道手術的麻醉具有挑戰性。
  • ASA分級|ASA|手術期|分級|示例|麻醉|評估|患者|-健康界
    ASA分級系統已經使用了60多年。該系統的目的是評估和傳達麻醉前患者的合併症。單獨的分級系統並不能預測圍手術期的風險,但與其他因素(如手術類型、虛弱程度、失代償程度)一起使用,它有助於預測圍手術期風險。2019年進行了修訂
  • 為什麼手術麻醉後,醫生要不斷呼醒患者?真相原來這麼簡單
    麻醉,作為外科手術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場外科手術的順利與否。在一場手術進行完之後,如果是全麻的患者,都會經歷,醫生會不斷的呼醒患者。一個完整的麻醉過程,不僅僅是在手術臺上的那幾個小時,還包括了手術前患者的個人生命體徵的評估、對於麻醉藥品的敏感程度,以及和患者進行的詳細認真的溝通、患者術後的身體機能恢復情況。在手術之前,患者的心跳、血壓、營養狀態等等,將會影響到醫生對於整個麻醉過程的判斷。
  • 疤痕阻擋手術關 解!麻醉團隊闖關成
    年幼時不幸發生頸胸腹大面積燒傷,成年後頸胸腹的疤痕明顯,「之前覺得除了外觀醜點也沒啥,但這次差點讓我失去手術機會了。」37歲的李某告訴記者。李某到底經歷了什麼?差點失之交臂的手術和燒傷的疤痕又有什麼關聯呢?
  • 為什麼流產手術全身麻醉,剖腹產卻大多用「半麻」?醫生這麼說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說到麻醉,很多人都會想到局麻、半麻、全麻這幾個概念。尤其對於準媽媽來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首批無痛分娩試點醫院名單,吸引了廣泛關注。為什麼流產就要用全身麻醉,剖腹產卻大多用「半麻」呢?醫生是這麼說的,首先人流只有不麻和全麻之分。不麻醉的人流是在患者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過程大概是3分鐘左右,一般是使用強力抽吸術或刮宮術的辦法來將胎中嬰兒去除,不麻醉的患者會感受到手術過程中的強烈疼痛。
  • 麻醫臺:建立麻醉醫生多點執業服務平臺,改變麻醉醫生現狀
    每天早上七點半左右,徐蕪玲就到了辦公室,八點鐘,醫院的手術開臺,徐蕪玲開始進入手術室,為病人進行麻醉。三甲醫院患者多,基本每天都要進行多臺手術麻醉,甚至忙的時候一天十幾臺,徐蕪玲經常一進手術室就是待一天,回到家時常常已經是深夜。即使前一天加班到深夜,第二天徐蕪玲仍然是早上七點半準時到醫院,常年如此。
  • 名師講堂丨小兒氣道手術的麻醉管理
    點擊查看 小兒麻醉的不良反應主要以呼吸系統為主(77.4%),心血管系統次之(10.8%)。在小兒氣道手術中,由於手術醫師與麻醉醫師共用同一氣道,進行氣道手術時呼吸系統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高,因此小兒氣道手術的麻醉具有挑戰性。
  • 患者福音!最新指南要求醫療機構提高麻醉水平,配置這些服務……
    鼓勵建立麻醉後監護治療病房對於存在術前合併症、術中嚴重併發症和大手術後需要繼續進行重要臟器系統功能支持和管理的患者而言,術後的監護和治療尤為重要。為保障麻醉後患者安全,提高手術患者醫療質量,《指南》鼓勵有條件的二級及以上醫院建立麻醉後監護治療病房,重點關注以上人員,為其提供預計時間不超過24小時的監護和治療服務。同時,《指南》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開設疼痛病房、麻醉治療病房、日間手術中心(日間手術病房)、臨終關懷病房等麻醉相關的專科住院服務。
  • 《醫述》之你所不知道的麻醉學科
    圍術期醫生——麻醉醫生 所謂圍術期,國際上的定義為患者一旦定下來要做手術,就叫圍術期的起點,圍術期的止點就是術後30天。麻醉這個詞已經涵蓋不了麻醉科醫生工作的內涵,麻醉科醫生所做的工作要遠遠超出麻醉這兩個字。麻醉醫生要保證患者在做手術的過程中,內科系統的疾病要繼續得到控制,同時還要把手術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