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崗教師考試中的,教育心理學部分的知識點相對來說比較抽象,難於理解和記憶,尤其是涉及到教育心理學中的理論在複習備考時更要注意掌握方式方法。下面就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學習動機的理論和學習遷移的理論進行梳理。
小夥伴可以關注【公考鴨】公眾號,鴨弟弟每天會推送重要資訊給大家!帶大家追著公考新風口!
學習理論是探究人類學習本質及其形成機制的心理學理論。學習理論主要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聯結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可以歸納為三類:
第一類行為主義觀點,強調誘因的直接作用,如斯金納的強化論;
第二類人本主義觀點,強調需要的直接作用,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第三類認知觀點,強調需要和誘因並不產生直接作用,而是通過學生對需要、誘因以及與學習活動本身相關因素的意識和思考作中介而起作用,如自我效能感理論、成就動機論和動機歸因理論等。
(一)行為主義——強化理論
行為主義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強化的學生,將會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相反,沒有受到強化的學生,就會減弱其學習動機。行為主義者強調的是外部動機作用。
(二)人本主義——需要層次理論
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五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學校裡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自尊。如果學生感到沒有人愛,或認為自己無能,他們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動機去實現較高的目標。所以滿足學生的需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認知主義
1.成就動機理論
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認為,成就動機是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部動力。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部分:趨向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趨向成功的傾向指力求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從而儘快地解決某一難題的心理傾向,一般選擇難度為50%的任務;避免失敗的傾向指為了避免因失敗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損時帶來的不良情緒,一般選擇迴避難度為50%的任務。
2.自我效能感理論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敗經驗(最重要);替代性經驗;言語信息;情感狀態等。
3.歸因理論
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即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與不可控制性歸因;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和外界環境。
研究表明,學生將成敗歸因於努力比歸因於能力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歸因於努力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針對2020特崗教師相關備考資料匯總整理,已經由鴨弟弟為您梳理完畢,小夥伴可以關注【公考鴨】公眾號,鴨弟弟每天會推送重要資訊給大家!帶大家追著公考新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