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詛咒"孩子多久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2020-10-03 顯金之道

作為父母,看到這樣的標題

您有什麼想法或者感覺呢?


很多父母都在無意的"詛咒"自己的孩子

你的生命裡,有這樣的"詛咒"嗎?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美國奧勒岡州的波特蘭有一位牧師和他的太太。他們有個兒子,這兒子帶給他們許多煩惱。不只如此,這兒子離家出走、斷絕音訊已有三、四年了。牧師於是找了一位心靈諮詢師,把他心中的苦楚告訴對方。


簡單溝通之後,這名諮詢師看著他說:「你已經詛咒兒子多久了?」牧師十分訝異地說:「你說我在詛咒我兒子,這是什麼意思?」


諮詢師回答:「所謂詛咒的意思就是,口說與心想另一個人的不是。剛才你所說的,都在告訴我有關你兒子的不是。你這樣詛咒你兒子多久了?」


這位牧師低著頭說:「是的,他一出生我就開始詛咒他到現在,對他,我從來都不曾說一句好話。」諮詢師說:「結果是無效的,對吧?」牧師回答:「是的!」


於是,諮詢師說:「我現在請你和你妻子給你們一個挑戰。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當你們想到這個兒子時,就祝福他,而不是想到他的不好之處。我要你們禱告,求上天賜福給他。當你們一說起兒子時,我要你們記得他好的一面,只說他的好話。」


牧師回家後,把這事告訴太太,他們同意諮詢師的意見,也願意這麼做。當他們為這兒子禱告時,他們求上天賜福予他;當他們談起兒子時,他們嘗試著記起並談論兒子的優點。


從此,他們每天都持續這麼做。大約到了第十天,牧師正在書房念書,電話響了。是的,電話的另一端竟然是那位兒子!


兒子說:「爸爸,我真的不確定為何我會打電話給你,我只想告訴你過去一個多星期,我一直想到你和媽媽,還有我們的其他家人,所以我心裡很想打電話給你,看看你們最近還好不好。」


這位父親激動的說:「兒子啊!我真的很高興你打電話來。」


他們在電話中聊了幾分鐘,然後父親問:「我不知道你心裡怎麼想,但周六我們要不要一起吃個午餐呀?」兒子欣然答應。


周末午餐時間,這對父子見面了。這位兒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留著一頭又亂又長的頭髮。


過去,父親肯定會嚴厲苛責兒子;然而這次,父親以接納的態度面對兒子,在心裡祝福他。他問兒子問題後,他就聽兒子的回答。兒子說到一些對的地方,他給予肯定。


午餐約會快結束時,兒子望著父親說:「爸爸!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不過我很享受今天和你在一起的這段時間。」


父親回應說:「兒子,我也很享受和你在一起啊!」兒子說:「嗯!爸爸,我想今晚在家裡過夜好嗎?就今晚而已,我想看看媽媽和家人,還有我那張舊舊的床。」父親說:「當然可以啊!很高興你能和我們在一起。」



那一整天,

父親心裡驚覺:

當他停止"詛咒"兒子,

而以祝福代之時,

現實情況就有了如此極大的改變。


那天晚上,當兒子躺在他自己的床上時,父親來到兒子房間,坐下來對兒子說:「孩子,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對你很不好,你願意原諒我嗎?」兒子說:「爸爸,我當然原諒你啊!」然後他擁抱了父親,他們父子的關係從此開始和好。


然而,他們和好的關係真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從這對父母開始為兒子祝福時開始的。


我不是很理解這是什麼原因,但當我們願意祝福他人而不再咒詛他們時,上天也會看重我們的祝福。


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因果":我們種的是什麼就收成什麼。


如果我們撒下咒詛的種子,我們收穫的就是咒詛的;若我們撒下祝福的種子,我們的收成就是祝福。


回到生活中,這裡說的「詛咒」究竟是指什麼呢?


謊言


很多家長會為了掙脫孩子的糾纏而撒謊,同時認為孩子都很好騙。其實孩子是很聰明的,他們可以發現我們許多錯漏的細節,而這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像個累贅。


此時的負面情緒會有:失落、安全感缺失、自卑、失去信任感。


束縛


有時候,家長要求孩子聽話,會樹立很多的要求,並不是為了孩子好,只是為了方便自己。比如家長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強迫孩子跟隨自己的想法、做法,而且很自信的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的感覺一定跟自己以一樣。


可有時這樣的自信,會讓家長逼迫孩子做一些違心的選擇,否則就是不聽話。孩子作為無法自主的個體,這種時候「聽話」會變成緊箍咒。


此時他們的負面情緒會有:憤怒、不滿、壓抑、抱怨。


不溝通


家長作為孩子第一個朋友,也是孩子最重視的朋友,他們最希望的就是能與家長隨心所欲的溝通,相互理解。許多家長很喜歡說:「我知道你想什麼,我也是從你這個年紀過來的。」


可人一旦成長,改變是必然的,這也是我們都嘲笑自己兒時做過的種種傻事的原因,而家長們也用成長後的想法要求孩子不要做那些「傻事」,同時又自詡「理解」,很容易讓孩子封閉自己。


這種時候他們的負面情緒會有:孤獨、悲傷、無助、失落。


無用的對比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教育孩子不應統一模式,

要因材施教。


告訴孩子:

成功不在於角色的大小,

讓孩子成為優秀的關鍵在哪;

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

以自己的速度成長。


一味地對孩子表示不滿、求全責備,帶給孩子的是負面信息,會讓孩子怯弱、抑鬱,甚至產生厭世情緒。別瞧別人家的孩子,大膽為自己的孩子喝彩,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創造奇蹟!


亂貼標籤,輕易斷言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為「笨蛋」,請在平常之中賞識你的孩子,翹起你的大拇指。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做不到。孩子需要賞識,渴望被肯定;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鍊,驅除心中自卑的陰影。


其實,現實生活中所有的關係都是這樣,上司對下屬,先生對妻子,公婆對媳婦,父母對兒女…你願意收到祝福還是被詛咒?


若我們改變心中想法和對人說話的方式,尤其是當我們總是心系對方優點,或者想到對方的缺點就開始為對方祝福和祈禱,我們會在一段時間後驚喜地發現,對方的狀況或彼此的關係已經在不知不覺發生了改善。

相關焦點

  • 您已經"詛咒"孩子多久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作為父母,看到這樣的標題您有什麼想法或者感覺呢?很多父母都在無意的"詛咒"自己的孩子你的生命裡,有這樣的"詛咒"嗎?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美國奧勒岡州的波特蘭有一位牧師和他的太太。他們有個兒子,這兒子帶給他們許多煩惱。不只如此,這兒子離家出走、斷絕音訊已有三、四年了。
  • 你已經「詛咒」孩子多久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從小父母對我的期望總是超年齡的,但表現的教育方式除了「詛咒」就是「甩手掌柜」。有人會說:哪有父母詛咒孩子的?我想說,這裡的詛咒是指口說與心想不一,出口總是批評。他們不會因為我考試成績優異而鼓勵我繼續努力,他們不會因為我做家務,做力所能及的所有事而誇獎我,他們不會輔導我的作業,不會關心我的需求,而我只是想要一句誇獎,一種認同感,一些信任。
  • 你已經詛咒你孩子多久了?
    最後這個孩子竟然離家出走了,三四年來都沒有音訊,連一通電話也沒有,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不知去向,這可說是家庭的悲劇啊! 三四年來,父母既掛念又痛苦。有一天,這位父親就去找一位心理醫師,這位父親對著醫師述說了兒子從小到大的種種不好。這位心理醫師聽完了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說:「你這樣地詛咒兒子已經多久了?」
  •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值得深思
    當我告訴她這個問題的時候,她開始了深思。我們都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最常見的八種表現,如果在你的孩子身上出現,說明父母應該深思了。1、孩子嫉妒心很強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很強,父母是不是總是拿他和別人的孩子比較呢。
  • 馬太效應:孩子優不優秀,差距是這樣慢慢拉開的,值得父母深思
    導讀:馬太效應:孩子優不優秀,差距是這樣慢慢拉開的,值得父母深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馬太效應:孩子優不優秀,差距是這樣慢慢拉開的,值得父母深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上幼兒園出人意料的乖,為何更聽老師的話?原因值得父母深思
    孩子上幼兒園出人意料的乖,為何更聽老師的話?原因值得父母深思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家長會發現一個鮮明的對比:在幼兒園裡特別乖巧懂事,可一回到家裡,沒兩天就&34;。一個漫長的假期過去,父母都盼著念著把小&34;扔回幼兒園&34;。開學以前,小明每天玩得很晚都不肯睡,第二天要睡到10點才醒。
  • 聰明孩子父母大多高齡?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當了媽媽之後,與孩子有關的都非常感興趣,就連綜藝節目也不例外。之前韓國某電視就做過一檔名為《英才發掘團》的節目,介紹韓國各地的英才,個人認為可以列為父母必看節目。因為節目中透露的教育內涵,值得父母深思。
  • "PUA式育兒"影響孩子,但部分父母沉迷其中不自知,值得深思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PUA這個詞語,最近幾年來被罵得很慘。它原本一個形容搭訕藝術,後來衍生成了專指情感控制的詞語。PUA最典型的特徵,就是一個人通過語言的貶低、責罵等手段,讓另一個人失去自信,對其進行情感控制。
  • 「我從來不給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這位媽媽的解釋,值得深思
    導讀:「我從來不給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這位媽媽的解釋,值得深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我從來不給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這位媽媽的解釋,值得深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日本學校廁所這麼幹淨,為何孩子也憋回家上廁所?原因讓父母深思
    日本學校廁所這麼幹淨,為何孩子也憋回家上廁所?原因讓父母深思每個地區對於校園的環境重視程度不一樣,一方面是看這個地區對於孩子的教育重視的側重點在哪裡,一方面是這個地區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日本學校廁所這麼幹淨,為何孩子也憋回家上廁所?原因讓父母深思在國內的大部分學校,一般只能保證廁所的衛生,但絕對的乾淨、無異味那幾乎很難做到。然而在日本,他們很重視衛生環境,學校裡的衛生間雖然是公共場合,但是也可以保證廁所和家裡的衛生間一樣乾淨。
  • 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公交上沒有人給孩子讓座,父母不給孩子背書包,孩子兩三歲就能自己出門買東西,孩子從小就知道不依賴別人。雖然每個地方的教育理念不同,但是有時候還是要學會「放手」,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當時日本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從日本國內到國際社會,當時都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 孩子忽然愛說髒話?「詛咒敏感期」來臨,父母要懂得幫孩子度過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現在大家都在提倡做文明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的教導,生怕孩子說髒話,可孩子除了與父母接觸之外,他還會接觸到許多的人,因此怎麼防止孩子說髒話,成為了父母頭疼的問題。
  • 日本教育孩子的7大特色,值得所有家長借鑑、深思
    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的這7大特色,值得所有家長借鑑、深思。 因為在日本,通常孩子2歲就已經練習獨自出門了。 日本有一檔火了29年的真人秀節目《初譴》,裡面記錄了一群2-7歲的孩子,獨自出門為家裡跑腿的經歷。 孩子練習獨自坐車
  • 日本教育孩子的7大特色,值得所有家長借鑑、深思……
    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的這7大特色,值得所有家長借鑑、深思。在日本,不到1歲的寶寶在幼兒園也要參加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大型活動,從小讓孩子參與到集體之中,鍛鍊孩子們堅韌的精神。看著孩子哭著拼命地向前爬,心裡也不是滋味,可能這就是所說的「重在參與」吧。
  • 進入詛咒敏感期,孩子變身「狠話狂人」,家長應該這樣做
    作為父母,您是否有同樣的經歷:您的孩子突然愛上了諸如「壞媽媽」,「臭父親」,「我不再喜歡你」,「我不理你」之類的苛刻的話,應該注意的是,孩子可能已經進入了「詛咒敏感期」。父母對進入「詛咒敏感期」的孩子應採取「冷治療」的方式。例如,當一個孩子因為母親要她吃素食而殘忍地說:「不再理我母親了」時,母親可以說:「蘋果真的忽略了我母親嗎?」孩子:「 Hu!你是臭媽媽!」媽媽:「您應該冷靜下來,考慮自己的行為。」然後停止交流,在黑暗中觀察孩子的動作。一旦孩子感到自己的「殘酷」沒有任何影響,孩子就會覺得這樣做毫無意義,孩子將停止使用此方法。
  • 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教孩子們學會微笑待人和說謝謝!"父母不給孩子背書包孩子兩三歲就能自己出門買東西孩子從小就知道不依賴別人雖然每個地方的教育理念不同但是有時候還是要學會「放手」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現在2020年了,最近20年日本已經拿了18個諾貝爾獎,按照這個節奏的話,2050年之前完成30個諾貝爾獎應該沒有問題。為什麼日本可以獲得這麼多的諾貝爾獎,這和日本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 和外國孩子相比,中國的孩子為何活得這麼累?原因值得所有人深思
    原因值得所有人深思!1.家長過高的期望其實,對孩子抱有一定的期望,本來是件好事。可是,如果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的話,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很多孩子輕生的事件,就是因為父母沒有認識這一點導致的。作為父母,一定要首先發現孩子存在的不足,然後再發掘他的優點,只有這樣有針對性的培養,他才可能真正成為最好的他。
  • 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值得父母深思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以前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打出來的,幾乎很少有孩子沒有被父母的巴掌上過身,只要犯錯或達不到父母要求的時候,父母二話不說,直接就揚起手臂。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棍棒教育也得到了緩解,很多父母不再對孩子動手,可凡事無絕對,有不動手的家長,也有繼續動手的家長。
  • 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如果你覺得這樣已經夠無情了那麼你就錯了在日本無論你走到哪裡你都會發現和你說話的人都是面帶微笑的而且在日本你聽到最多的話就是「謝謝」這已經成了日本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父母不給孩子背書包孩子兩三歲就能自己出門買東西孩子從小就知道不依賴別人雖然每個地方的教育理念不同但是有時候還是要學會「放手」
  • 孩子生病排800多號,兒科無人根源是父母太作?原因值得深思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很多父母卻不能理智對待孩子的事。秋天已經來臨,天氣也逐漸變冷,一起遛娃時,發現小區好幾個寶媽都沒下樓。打電話去問才知道小區裡有好幾個孩子接連感冒,一些身體弱的孩子還有一些低燒,所以不少父母就帶著孩子去醫院掛號看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