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先先,女,本科學歷,2009年畢業於太原大學教育學院物理教育專業,2018年參加洪洞縣教科局公開招聘考試,現任趙城鎮王開學校三年級數學兼科學教師。2019年4月被評為趙城鎮中心校「教學能手」。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周長計算方法以及認識面積的含義,形成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實際大小表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這又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面積的含義,面積的計量單位,學會了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比較面積的大小,用面積單位來計量或估計面積。從具體的任意擺長方形求面積用面積單位來算出圖形的面積,再到抽象的通過想像來擺長方形,從而求出圖形面積,整個過程是由具體到抽象,在思維上有一個提升,這點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
學習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經歷,探索新知的過程。
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體驗動手實踐的快樂,體驗探究分析的樂趣。
學習重點:
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猜想,分析,驗證得到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學習難點:
通過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學生回憶上節課都認識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哪些知識?(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出示下圖,提問: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用1平方釐米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
二、新知探究
擺一擺
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擺不同的長方形,並填寫表格。
長(釐米)
寬(釐米)
1平方釐米正方形的個數
面積(平方釐米)
第1個長方形
第2個長方形
第3個長方形
動手填一填表格,說一說你的發現。
正方形的個數=面積
長的釐米數×寬的釐米數=正方形的個數=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在長方形中擺面積單位,突出面積計算的本質是對二維面積的度量。讓學生想像講長方形全部鋪滿,體現出必須用面積單位密鋪所測圖形,這時所鋪面積單位的個數才是圖形的面積。
驗證
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進行測量長方形的面積
反饋交流,請學生結合圖說明自己的想法:
1、長方形的面積=所有的正方形的個數
2、所用正方形的個數=每行正方形個數×行數
3、每行的正方形個數×行數=長方形的長×長方形的寬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交流計數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明確每行個數與行數以及面積單位總個數之間的關係,為概括長方形面積公式做準備。
(三)思考與概括
1、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什麼關係呢?
長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長方形的寬
板書: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2、正方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呢?
觀察下面圖形,提問:這是什麼圖形?你能自己得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嗎?
強調: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每條邊的長叫邊長。
板書: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設計意圖:利用長方形與正方形之間的關係,有學生在實際計算中通過推理得出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有便於學生生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課堂練習:
課本試一試
課堂小結:
學生分享收穫
板書設計: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在引導學生複習了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後,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究討論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由於學校條件限制,如果能夠與學生互動拼擺的過程,一邊擺一邊講解,直觀形象,更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