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例題4,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有了系統的認識,會計算他們的周長。在學完本單元例題1後,學生理解了面積的含義,認識了面積單位,對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進行了區分。通過大量的舉例和實際操作,直觀感受到了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這三個面積單位的大小。
刻畫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大小的本質是度量,公式計算只是一種便於操作化的形式。教材引導我們分三步走:1.在度量活動中突出計算面積單位個數的方法;2.溝通長、寬與面積單位個數之間的聯繫,理解面積公式的意義;3.實際應用中概括出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讓學生通過畫一畫、擺一擺、數一數、量一量,在實際操作中感知面積的大小其實就是看有幾個相應的面積單位,最後再總結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1.畫一畫
畫出一個長為4釐米,寬為3釐米的長方形,並把它分成邊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形格子,看看最多可以分成多少個?只有極少部分的學生在接收到指令後明白了意思,大部分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要怎麼畫。我展示了一個學生的答案,並讓這個學生匯報了他的想法。聽完同學的分享,大家都開始動筆了。
這個大長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多少個小正方形?你是怎麼數的?方法1:一個一個數。方法2:一行有4個,有3行,所以是4×3=12(個)。兩種方法我都給予了肯定。
師:1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那麼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麼想的?
生:長方形的面積是12平方釐米,因為這個長方形由12個面積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組成。
畫出一個長為5釐米,寬為3釐米的長方形,把它平分成面積為1平方釐米的小格子,並計算該長方形的面積。有了第一個圖形的經驗,學生畫格子的速度提高了,在計算面積時基本上用的乘法。
畫一個邊長為5釐米的正方形,並用面積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度量出它的面積,體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相似性。
2.擺一擺
任取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填寫好表格。通過數據,讓學生發現面積單位的個數與長、寬之間的關係,從而總結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在拼的過程中,有學生不認真審題,拼出了正方形。我沒有否定他的答案,及時抓住這個「錯誤」資源,引導學生思考正方形面積大小和邊長之間的關係,體會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面積計算思路和長方形一樣。
3.量一量
教材提供了兩個長方形,要求學生量出長和寬再計算面積。學生在測量時會發現第二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等,從而再一次驗證了前面對於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思考,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隨著教學環境的改善,多媒體設備走進教室,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節省了許多在黑板上寫寫畫畫的時間。課件的使用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更加突出了直觀教學。
在教學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認識時,原本的計劃是利用課件讓學生直觀感知三個面積單位的大小。在仔細琢磨後,我改變了教學策略。帶領學生從畫一條1釐米的線段開始,畫出面積為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並把正方形的四周和正方形裡面塗上不同的顏色,再一次區分周長和面積。學生可以拿著自己著自己畫的正方形和教室裡的物體面的大小進行對比。在認識1平方米時,我們一起利用報紙製作了一個邊長為1米的大正方形,還請了很多小朋友站到裡面,看看最多可以站多少人。
整節課下來,學生們都很認真、專注,也玩很開心。相信通過這節課,三個面積單位一定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利用手中的正方形去拼成長方形時,有好幾個學生只拼了長方形外面的一圈,中間沒有用小正方形填滿。這也提醒了我,以後在設計活動時一定要把規則細化清楚。如果這些動手操作的活動都用課件替代了,就不能看到這些有意思的事情了。
作者簡介
石曉蘭
2017級未來教育家
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洲鎮中心小學
石老師:
您好!看了您的教學設計,我想起了一位老師——來自廈門的數學特級教師任勇老師。特別想把他推薦給您。
任勇老師的文字裡,最切身的感受就是他在細小問題的精深研究與思考中,有一種興致盎然。仿佛正是那一種興致,日復一日的工作不僅沒有磨損一個人內在的光華,還擁有了自娛性。在不期然的發現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任勇老師的一本介紹教師專業成長的《那些優秀教師都在做的事》,書中每篇文章短小精悍,條例清晰,回顧了他從教生涯中的許多教育教學經歷。
任勇老師雖然是數學教育領域非常厲害的老師了,可是看他的行文,像個孜孜不倦的學生。他的許多事跡與想法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如下:他的備課兼具生活味、學術味與趣味性。他說「六一兒童節前夕,我給初一學生出了一道趣題:明天是六一兒童節,同學們能用6個1分別組成一個最大的數和一個最小的數嗎?最大的數,放下不說。最小的數,後來發現答案為1的情況還很多,其表達形式「不唯一」,等等。當學生們說出「不唯一」時,我的眼睛就放光,嘿!他們已經會用很標準的數學語言來回答問題了,已經開始從「數學好玩」走向「玩好數學」的境界了。我叫了起來:「哇!我上大學後才會用『不唯一』來回答數學問題,你們現在就會用了,真了不起!」下課了,幾個學生對我說:「老師,你真傻!如果我當老師,不給6個1,而給6根火柴棍。」學生敢說老師傻,我樂啊,至少說明學生不迷信權威了。我一時對6根火柴棍沒反應,學生立刻一邊賊溜溜地看我一眼,一邊在紙張上寫下:學生得意地說:「6根吧,是不是比1小?」正當我剛剛反應過來——學生把一根火柴棍當做分數線了,另幾個學生「奸詐」地一笑,說:「老師,他們才傻,6根火柴棍可以這樣擺。」邊說邊寫下:這幾個學生,還模仿前面那幾個學生的語調說:「6根吧,是不是比1更小?」我再次驚愕了!前面那幾個學生心裡欽佩,但嘴上辯解道:「我們,我們沒想到負數」!「弟子不必不如師」啊!當學生們說「老師真傻」時,我這個數學老師的教學,就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了。」
我看到這個案例時,被任老師將數學融入生活,點燃學生思維小火花的設計震撼到了。原來老師和學生可以相互激發,發現數學這樣有趣味!
願我們也能將有生活味的專業真知識熱情而富有創意地傳遞給孩子們!
簡評來自——螢火蟲主編豆豆老師
豆金楠,教育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獲得法學學士和文學學士雙學位。先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班主任之友》發表教育教學文章數篇。並被《班主任之友》評為2017年度優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