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云 張新華 李雪輝
內容摘要:本文將主客觀法相結合,依據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從理論上構建一個指標體系框架,結合結構方程和2014—2016年全國31個省(區、市)的相關數據,對理論模型指標體系進行擬合修正,從經濟效益、創新發展、人民生活、可持續發展4個維度17個指標來構建相對合理的衡量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利用物元模型對2016年全國31個省(區、市)經濟發展質量水平進行綜合評價,並藉助GIS技術將評價結果進行了空間可視化處理。結果表明:我國省域經濟發展質量整體處於中低水平,且區域之間經濟發展質量水平不均衡,發展水平整體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漸遞減趨勢。
關鍵詞: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結構方程;SEM;物元模型;GIS技術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794(2019)04-0011-08
DOI: 10.13778/j.cnki.11-3705/c.2019.04.002
一、引言和文獻綜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國家層面確定發展思路來看,在新常態下將高質量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意在淡化對經濟增長的數量要求,或者說速度要求,中國經濟已進入從「量」到「質」提升的發展新階段,應該特別關注經濟發展的質量。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數量增長,也是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質的規定,是數量和質量、速度與效益的統一。但是,如何將高質量發展這一抽象概念定量化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對於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研究屬於起步階段,不同學者對於高質量發展有不同的看法,多數學者基本都是從理論出發主觀上構建指標體系。比如,任保平等(2015)從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和社會成果兩個維度6個方面構建了經濟高質量發展體系指標[1],楊新洪(2017)基於五大發展理念以深圳為例構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2],殷醒民(2018)從全要素生產率、科技創新能力、人力資源質量、金融體系效率、市場配置資源機制5個維度構建高質量的指標體系[3]。研究者對經濟發展質量的理解不同,導致構建的指標體系在體系框架和權重分配上會有所偏頗[1-4]。本文在構建指標時將主客觀法相結合,先依據理論構建指標體系,然後藉助結構方程模型[5-7]對理論模型進行驗證性路徑分析,對理論模型進行修正和優化。
常用的評價方法有相對指數法、主成分分析法、神經網絡等,這些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量化評價結果,但仍有不足,主要無法判斷單個指標相對其系統內其他指標的評價等級。在衡量現有研究方法優劣的基礎上,本文選取物元可拓模型[8-10]對經濟發展質量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相比其他方法,物元分析可將多目標評價轉化為單目標決策,並能從定性和定量角度給出評價結果,有較好優越性。
二、構建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體系
(一)經濟發展質量的理論框架
在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的發展不僅包涵經濟增長,也涵蓋了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環境等各方面。
從投入與產出看,高質量發展是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發展。經濟效益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經濟效益的提高意味著低投入和高產出,意味著投資效益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GDP、GDP/固定資產投資、最終消費率、第三產業/GDP、產品優等品率、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解釋。
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經濟發展以科技創新為主力,經濟的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持。創新發展既包括創新投入又包括創新產出(創新產品),將創新與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相結合,能夠反映創新能力,考慮用R&D經費/GDP、技術市場成交額/GDP、R&D人員全時當量、科技支出/財政支出、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等指標衡量創新的產出。
從經濟發展的目的看,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十九大報告更是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和紅利惠及全體人民。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用城鎮化率來衡量,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鄉收入比、居民可支配收入來反映。
從高質量發展和高速經濟增長的主要差異看,高質量發展必然是可持續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傳統生產方式,積極倡導清潔生產和適度消費,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低投入、高產出才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的高水平。用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單位GDP粉塵排放量、單位GDP電耗、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來反映。
基於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考慮到數據可獲取性和評價體系層次性,本文從經濟效益、創新發展、人民生活、可持續發展4個子系統21個具體觀測指標來構建經濟發展質量的理論指標體系。
(二)結構方程(SEM)原理
SEM包含測量模型與結構模型兩個基本模型,模型圖中以正方形或長方形表示觀測變量,圓形或橢圓形表示潛在變量,潛在變量無法直接被觀察測量,而是藉由各觀測變量來反映。
測量模型:
⑴
X為外生顯變量組成的矩陣,Y為內生顯變量組成的矩陣,為外生潛變量組成的矩陣,為內生潛變量組成的矩陣,外生顯變量與潛變量的關係陣,因子負荷矩陣內生顯變量與潛變量的關係陣,和為殘差項。
結構模型:
(2)
B為內生潛變量之間的影響效應係數,為外生潛變量對內生潛變量的影響程度,為殘差項。
模型假定測量方程誤差項、的均值為0;結構方程殘差項的均值為0;誤差項、與因子、之間不相關,和不相關;殘差項與、、不相關。
(三)理論指標體系的擬合修正
1.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以全國31個省(區、市)為研究對象,數據來源於2014—2016年《中國統計年鑑》。為消除數據之間的差異,本文採用極差標準化法將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對於正指標:
(3)
對於逆指標:
(4)
Zij是指標正向化標準值,xij某一指標屬性值,max{xij}和min{xij}分別是某一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SEM模型的實證分析。
依據經濟發展質量的理論框架建立初始的指標體系,即SME模型圖M0。
(1)模型的信度檢驗。為保證結果的可靠性,本文以Cronbachʹs 係數為評判標準,利用SPSS軟體對數據內部一致性進行信度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各潛變量內部Cronbach's 係數均大於0.65,量表整體系數大於0.8,通過檢驗。
圖1 初始的SEM模型M0
(2)模型M0的擬合結果。利用AMOS軟體將處理後的數據帶入模型後,採用AMOS裡的CR檢驗對初始模型參數進行顯著性檢驗,檢驗結果中僅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的P值大於0.05,該指標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最終消費率指標的係數路徑為負值,與假設條件不符。
(3)模型的第一次修正。將最終消費率、城鎮登記失業率剔除後再次擬合,如圖2所示。分析修正指數(Modification Indices)發現,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與技術市場成交額GDP、R&D經費支出/GDP與R&D人員全時當量這兩對指標的MI值排名在前二,且MI值較大,分別為44、36,反映出這兩對指標之間存在較大的相關性,且從內容上來看,兩兩或三者之間的確存在一定的共線性,故選擇將R&D人員全時當量和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兩個指標剔除掉。
(4)模型的第二次修正。將M1中R&D人員全時當量和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剔除掉後進行擬合,圖3是模型M2係數經標準化後的路徑圖。
表1模型修正擬合結果表明,經過兩次修正,模型適配度越來越接近適配標準值,模型M2整體達到適配標準。從理論層面來看,經過修正篩選後的指標體系也符合經濟學意義,可見模型M2是相對較好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為評價經濟發展質量水平提供可靠、客觀的依據,同時為各指標權重的確定奠定基礎。
通過SEM模型對理論模型進行兩次擬合修正後,篩選出17個具體指標來衡量經濟發展質量水平。對照各子系統的路徑係數,影響經濟發展質量的因素從大到小依次為人民生活、經濟效益、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
圖2 SEM模型第一次修正擬合結果M1
圖3 模型M2的標準化路徑係數
表1 模型適配度指標
統計檢驗量 | 絕對適配度指數 | 增值適配度指數 | 簡約適配度指數 | |||||
CMIN/DF | GFI | RMR | NFI | IFI | TLI | PNFI | PGFI | |
標準 | ˂3(寬鬆值為5) | ˃0.65 | ˂0.05 | 越接近1越好 | ˃0.5以上 | ˃0.5以上 | ||
初始模型M0 | 6.40 | 0.43 | 0.007 | 0.54 | 0.58 | 0.52 | 0.48 | 0.34 |
第一次修正模型M1 | 6.25 | 0.48 | 0.007 | 0.60 | 0.64 | 0.58 | 0.52 | 0.37 |
第二次修正模型M2 | 5.09 | 0.57 | 0.006 | 0.69 | 0.73 | 0.68 | 0.58 | 0.43 |
三、經濟發展質量的綜合評價
(一)物元模型的原理
物元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中國的蔡文教授創立,主要研究和處理不相容問題。物元模型以有序三元組R=(N, C, V)作為描述事物的基本單元,稱為物元。其中,N表示事物;C表示N的特徵;V表示N關於C所取得的量值。
根據物元理論,經濟發展質量水平N,描述綜合發展水平的各個特徵(指標)C,以及C對應的量值V構成省域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物元三要素,若省域經濟發展質量水平N有多個特徵C1、C2、…、Cn和相應的量值v1、v2、…、vn,則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物元R可以表示為:
R (5)
稱R為n維省域綜合發展水平物元。用物元模型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分為5個步驟,具體如下:
1.構建經典域。
設綜合發展水平N有m個評價等級N1、N2、…、Nm,建立相應的物元:
(6)
其中,Xij為評價等級,Ni關於評價參數Ci的量值域,稱為經典域。
2.構建節域。
每個評價等級對應一個經典域,經典域中某個特徵Ci的量值範圍只是在一個評價等級下的量值範圍,是Ci全部量值範圍的一部分,構造節域就是取Ci的全部量值範圍,建立物元,取。
(7)
其中,Xpi=〈api,bpi〉(i=1,2,…,n)為Np關於Ci(i=1,2,…,n)的節域,有(i=1,2,…,m,j=1,2,…,n)。
3.構建物元矩陣。
對於要評價的對象P,將其監測結果整理為:
(8)
即為待評物元矩陣。
4.計算關聯度函數。
(1)距的計算。
(9)
(10)
(2)關聯函數。待評物元特徵Cj(對應的量值為xj)關於第i等級的關聯函數值為:
(11)
關聯函數K(x)的數值表示評價單元符合某標準範圍的隸屬程度,當K(x)≥1.0時,表示被評對象超過標準對象上限,數值越大,發展程度越高;當0≤K(x)≥1.0,表示被評對象在符合評價要求的區間,符合評價要求;當–1≤K(x)≤0時,表示被評對象不在評價要求的區間,但具備轉化為標準對象的條件;當K(x)≤–1.0時,表示被評對象不符合標準對象要求,且不具備轉化為標準對象的條件。
(3)關聯度計算。綜合發展水平關於等級j的綜合關聯度為:
(12)
Wi為各特徵Cj對應的權重。第f個子系統關於等級j的關聯度為:
(13)
l為第f個子系統包含的指標個數,xfi為第f個子系統對應指標Cfi的量值。
5.等級評定。
綜合發展水平等級根據其與不同等級的關聯度大小來判定,關聯度的大小表示省域發展水平隸屬於某一標準級別的程度,其值越大,符合的程度越高。取關聯度最高的等級作為其綜合發展水平等級,設有m個等級劃分,則要評價的對象P最終確定關聯度為:
,(j=1,2,…,m) (14)
使Kj0達到最大值所對應的等級j即為評價對象P的評價等級。
(二)物元模型的實證分析
本文對2016年全國各省(區、市)的經濟發展質量水平進行等級測度。在確定分級層次時,本文將各省份經濟發展質量水平分為低層次、中低層次、中高層次、高層次4個層級,將刻畫發展水平的各個指標取值也按低、中低、中高、高劃分為4個量值範圍。採用自然斷點法對各指標分等級的量值進行範圍劃分,見表2。表2中各指標權重是SEM模型圖3中的路徑係數進行歸一化處理的結果,計算公式為:
(15)
表2 經濟發展質量水平評價指標的權重及等級範圍量值
準則層 | 指標層 | 在準則層中的權重 | 綜合權重 | 等級量值範圍 | ||||||||
低水平 | 中低水平 | 中高水平 | 高水平 |
| ||||||||
下限 | 上限 | 下限 | 上限 | 下限 | 上限 | 下限 | 上限 |
| ||||
經濟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 0.2362 | 0.0683 | 27090 | 44347 | 44347 | 58502 | 58502 | 84916 | 84916 | 120562 | |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GDP | 0.1255 | 0.0363 | 0.0731 | 0.0989 | 0.0989 | 0.1256 | 0.1256 | 0.1573 | 0.1573 | 0.2318 |
| |
產品質量優等品率 | 0.0641 | 0.0185 | 51.0580 | 57.1000 | 57.1000 | 63.4000 | 63.4000 | 68.8000 | 68.8000 | 79.1520 |
| |
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 0.1805 | 0.0522 | 0.7070 | 0.9393 | 0.9393 | 1.2757 | 1.2757 | 2.4278 | 2.4278 | 4.2544 |
| |
第三產業/GDP | 0.1567 | 0.0453 | 0.3877 | 0.4390 | 0.4390 | 0.4810 | 0.4810 | 0.5640 | 0.5640 | 0.8180 |
| |
全員勞動生產率 | 0.2369 | 0.0685 | 44362 | 64476 | 64476 | 89913 | 89913 | 128766 | 128766 | 214593 |
| |
創新 | R&D經費支出/GDP | 0.3356 | 0.0862 | 0.0003 | 0.0050 | 0.0050 | 0.0078 | 0.0078 | 0.0152 | 0.0152 | 0.0218 | |
技術市場成交額 | 0.2277 | 0.0585 | 0.0004 | 0.0058 | 0.0058 | 0.0145 | 0.0145 | 0.0414 | 0.0414 | 0.1566 |
| |
科技支出/財政支出 | 0.4367 | 0.1122 | 0.0030 | 0.0093 | 0.0093 | 0.0163 | 0.0163 | 0.0296 | 0.0296 | 0.0564 |
| |
人民 | 城鎮化率 | 0.3859 | 0.1215 | 28.9700 | 45.0300 | 45.0300 | 58.1000 | 58.1000 | 69.2000 | 69.2000 | 89.6600 | |
居民可支配收入 | 0.3900 | 0.1227 | 13366 | 17302 | 17302 | 26040 | 26040 | 38529 | 38529 | 55391 |
| |
城鄉收入比 | 0.2240 | 0.0705 | 2.8400 | 3.5190 | 2.4900 | 2.8400 | 2.1900 | 2.4900 | 1.8120 | 2.1900 |
| |
可持續 |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 0.1306 | 0.0182 | 30.4800 | 32.6000 | 32.6000 | 38.6000 | 38.6000 | 41.7000 | 41.7000 | 49.3700 | |
單位GDP電耗 | 0.2436 | 0.0339 | 1479.3000 | 2855.1000 | 1054.4000 | 1479.3000 | 639.2000 | 1054.4000 | 389.5000 | 639.2000 |
| |
單位GDP粉塵排放量 | 0.2574 | 0.0358 | 39.1900 | 64.7600 | 18.0000 | 39.1900 | 8.4400 | 18.0000 | 1.3200 | 8.4400 |
| |
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 0.2663 | 0.0371 | 37.7700 | 76.2500 | 16.6800 | 37.7700 | 8.7400 | 16.6800 | 1.2700 | 8.7400 |
| |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0.1021 | 0.0142 | 71.3400 | 83.3000 | 83.3000 | 91.2000 | 91.2000 | 96.3000 | 96.3000 | 102.0000 |
|
4個等級對應的各指標取值範圍作為經典域R1~R4,根據各指標的總的取值範圍確定節域Rp。將31個省(區、市)的17個指標及其量值作為每個待評物元矩陣的元素,根據公式(9)~(12)計算出各省(區、市)綜合發展水平分別與4個等級的關聯度,根據式(14)確定各省的發展水平等級,如表3所示(由於篇幅所限,子系統的評價結果省略)。
(三)實證結果分析
通過GIS技術將全國各省(區、市)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綜合評價結果和4個子系統評價結果進行空間可視化。
表3 各省(區、市)經濟發展質量水平在4個等級下的綜合關聯度及評價結果
地區 | 等級範圍 | 評定水平 | |||
低水平 | 中低水平 | 中高水平 | 高水平 | ||
北京 | –0.797 | –0.722 | –0.652 | 0.089 | 高 |
天津 | –0.684 | –0.573 | –0.326 | 0.066 | 高 |
河北 | –0.181 | 0.049 | –0.275 | –0.569 | 中低 |
山西 | –0.077 | –0.007 | –0.344 | –0.590 | 中低 |
內蒙古 | –0.190 | –0.059 | –0.174 | –0.488 | 中低 |
遼寧 | –0.373 | 0.011 | –0.013 | –0.365 | 中低 |
吉林 | –0.290 | 0.071 | –0.228 | –0.508 | 中低 |
黑龍江 | –0.251 | 0.016 | –0.278 | –0.524 | 中低 |
上海 | –0.844 | –0.791 | –0.621 | 0.120 | 高 |
江蘇 | –0.575 | –0.399 | –0.105 | –0.054 | 高 |
浙江 | –0.544 | –0.432 | –0.149 | –0.012 | 高 |
安徽 | –0.282 | –0.142 | –0.313 | –0.413 | 中低 |
福建 | –0.366 | –0.280 | 0.047 | –0.344 | 中高 |
江西 | –0.233 | –0.014 | –0.193 | –0.524 | 中低 |
山東 | –0.401 | –0.158 | –0.041 | –0.361 | 中高 |
河南 | –0.190 | –0.098 | –0.282 | –0.575 | 中低 |
湖北 | –0.400 | –0.085 | –0.047 | –0.329 | 中高 |
湖南 | –0.270 | 0.087 | –0.243 | –0.489 | 中低 |
廣東 | –0.579 | –0.385 | –0.164 | –0.099 | 高 |
廣西 | –0.094 | –0.094 | –0.422 | –0.646 | 中低 |
海南 | –0.270 | –0.093 | –0.308 | –0.477 | 中低 |
重慶 | –0.398 | 0.036 | –0.056 | –0.372 | 中低 |
四川 | –0.270 | 0.106 | –0.257 | –0.537 | 中低 |
貴州 | 0.053 | –0.265 | –0.478 | –0.685 | 低 |
雲南 | 0.018 | –0.176 | –0.492 | –0.688 | 低 |
西藏 | –0.078 | –0.665 | –0.674 | –0.740 | 低 |
陝西 | –0.250 | –0.021 | –0.154 | –0.474 | 中低 |
甘肅 | 0.018 | –0.346 | –0.544 | –0.735 | 低 |
青海 | 0.076 | –0.174 | –0.517 | –0.709 | 低 |
寧夏 | –0.171 | –0.058 | –0.356 | –0.603 | 中低 |
新疆 | –0.034 | –0.027 | –0.467 | –0.677 | 中低 |
1.綜合評價結果分析。
從圖4可以看出:2016年我國31個省(區、市)經濟發展質量處於中高水平以上的佔比29.0%,處於中低水平的佔比高達71%,表明我國經濟發展質量整體綜合水平相對偏低,大部分省(區、市)的經濟發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在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期,各省(區、市)需要不斷提升新發展理念,注重經濟的質量發展。從空間分布來看,我國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水平不均衡程度較為明顯,高水平區與低水平區明顯集聚,且發展水平等級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漸遞減走勢。由於東部沿海地區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及便利的交通等,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水平處於全國領先地位,越往內陸(尤其是西北地區),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產業結構不協調、人力資源匱乏等導致經濟發展質量水平不高。
2.類子系統的評價結果分析。
圖5-a反映的是經濟效益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從圖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江蘇4個省(市)的經濟效益發展處於高水平,大部分省(市、區)處於中低水平,表明我國各省(市、區)經濟效益發展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國各省(市、區)整體經濟效益發展水平偏低,主要原因是目前各省(市、區)經濟效益的增長仍然過度依賴投資驅動。圖5-b反映的是創新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高水平區域集中在北上廣江浙一帶,東北、西北等內陸省(市、區)創新發展水平均處於中低水平,而且創新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趨勢與圖4全國各省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水平趨勢基本吻合。由此可見,創新發展是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水平的核心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亦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經濟新常態下各省(市、區)應高度重視創新發展,加強科研投入和高科技人才引進,發揮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持作用。圖5-c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空間分布,多數省(市、區)處於中低水平,高水平區集中在沿海幾個省(市、區),表明雖然目前城鎮化率持續提高,但城鄉發展不平衡情況依舊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仍需擴大。圖5-d反映的是可持續發展空間分布,江浙一帶經濟發展由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轉型較快,在注重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兼顧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所以可持續發展水平高。需要指出的是,西藏的可持續發展處於高水平,主要因為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以農牧業為主,結構單一,工業化程度低,生態環境保護好。通過對比圖5-a和圖5-d,區域經濟效益發展水平趨勢和可持續發展水平趨勢不一致。例如,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效益處於中高水平,但可持續發展處於中低水平,這反映出部分省(市、區)在發展經濟時並沒有將速度與質量同時兼顧。
圖4 全國31個省(區、市)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水平的空間分布
圖5 全國31個省(區、市)經濟發展質量子系統水平的空間分布
四、結論
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對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理論指標體系進行擬合修正後,本文從經濟效益、創新發展、人民生活、可持續發展4個維度17個指標構建出相對合理有效的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運用物元模型對2016年全國31個省(區、市)經濟發展質量水平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吻合,表明選用物元模型作為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測度是科學有效的。研究結果表明:從整體來看,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總體處於中低水平,且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質量水平明顯不均衡,發展水平整體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漸遞減趨勢。從經濟發展質量層面看,人民生活水平整體偏低;創新發展處於中高水平的地區,經濟效益、人民生活、可持續發展也基本處於中高水平,體現了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參考文獻
任保平, 韓璐, 崔浩萌. 進入新常態後中國各省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測度研究[J]. 統計與資訊理論壇, 2015(8): 3-8.
楊新洪. 「五大發展理念」統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深圳市為例[J]. 調研世界, 2017(7): 3-7.
殷醒民. 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五個維度[EB/OL]. [2018-02-06]. http://ex.cssn.cn/glx/glx_xzlt/201802/t20 180206_3841995.shtml.
任保平, 文豐安. 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判斷標準、決定因素與實現途徑[J]. 改革, 2018(4): 5-16.
吳明隆. 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與應用[M].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9.
李碩豪, 富陽麗. 「雙一流」背景下研究型大學本科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於專家經驗與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J].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8(1): 27-39.
劉燕妮, 安立仁, 金田林. 經濟結構失衡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4(2): 20-35.
蔡文. 物元模型及其應用[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4.
姚雲霞, 管衛華, 王馨, 等. 基於物元模型的江蘇省縣域綜合發展水平評價與區域差異研究[J]. 南京師大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7, 40(1): 104-111,119.
李統華, 於少康. 基於物元模型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研究[J]. 江西科學, 2015, 33(2): 215-219.
作者簡介:
張云云,女,1990年生,寧夏隆德人,2016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獲應用數學專業碩士學位,現就職於國家統計局固原調查隊,研究方向為經濟統計。
張新華,男,1990年生,2012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士學位,現就職於國家統計局西吉調查隊,研究方向為經濟統計。
李雪輝,女,1986年生,寧夏鹽池人,2010年畢業於寧夏大學,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專業碩士學位,現就職於國家統計局銀川調查隊農村住戶科,研究方向為經濟統計。
(責任編輯: 劉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