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專業建設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020-09-03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地方應用型高校內部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完善專業教學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要舉措。通過總結地方本科院校在應用型專業建設上的普遍不足,介紹浙江外國語學院應用型專業建設,有針對性地制定專業評估指標體系以及學校對評價體系的專業建設舉措,以期產生指導和檢驗應用型專業建設及其成效的意義。

關鍵詞:應用型專業;專業建設;專業評價;指標體系

應用型專業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

1.應用型專業內涵建設特色不足。雖然絕大多數高校明確了應用型專業建設定位,但極少真正圍繞某一產業或產業鏈進行建設,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的聯結度、契合度不高,專業優勢特色不明顯。表現在指標體系的制定上,雖然所有高校均有「專業建設應用型」定位,但少有細化到「專業的服務面向」「行業產業導向」等指向性明確的指標。

2.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應用型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大部分高校的應用型專業課程體系還比較傳統,部分高校僅在導向上明確了區域經濟社會需求,但在體系構建上相較於傳統專業並沒有實質性重構。表現在指標體系制定上,大部分高校缺乏「應用型課程」「應用型教材」等關鍵性指標。

3.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力度不夠。部分高校局限於與行業企業共建實踐基地、邀請企業高管來校講座等傳統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合作深度、廣度均不足,未形成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表現在指標體系制定上,多數高校缺乏「校企合作班建設」「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建設」等體現實質性合作的指標。

4.「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不足。很多高校應用型專業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高層次人才不足。「雙師型」師資力量總體薄弱,在隊伍建設上,大部分高校注重「雙師型」師資的引進,而忽略了校本培養,部分教師教學水平尤其是實踐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還不能完全適應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表現在指標體系制定上,雖然大部分高校設置有「『雙師雙能型教師』比例」這一關鍵指標,但對體現隊伍建設的「行業企業教師引進數量」「本校教師行業實踐情況」等指標鮮有涉及。

專業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指標體系模型選擇。對於專業建設評價,目前學界主要從定性及定量分析、過程與結果分析兩個維度入手。除了部分較為單一的評價方式,更多地傾向於定性定量相結合、過程結果相結合的模式。美國學者斯塔佛爾比姆提出CIPP評估模型(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估,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估,Product Evaluation,簡稱CIPP評估模型),其注重評價過程本身,目的在於改進。而應用型專業評價本身也是應用型高校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目的是形成持續改進的長效質量保障機制。從根本目的來看,二者具有相當的契合度。同時,「背景、輸入、過程、成果」四大評價組成與應用型專業「目標制定、資源投入、建設運行、成果績效」的建設組成要素又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因此,將CIPP評估模型選取為應用型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模型基礎,同時將其四個環節轉化為「目標、投入、過程、成果」四大專業建設要素具有極大可行性。

2.指標體系的構建。一級指標的制定。從國家及各省頒布的一些政策性文件,以及各高校制定的評價制度或指標體系的情況來看,應用型專業評價的一級指標主要包括「專業定位與目標」「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過程」「質量保障」「培養質量」「優勢與特色」等。例如:上海某高校設計的本科專業達標評估指標體系共分六個一級指標,即「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教學資源」「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專業教學」「教學效果」;遼寧省應用型專業評估指標體系共設計了九個一級指標,即「培養方案」「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質量保障體系」「特色與輻射作用」;浙江某高校評估指標體系共設計了「專業建設目標」「人才培養體系」「社會服務能力」「師資隊伍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人才培養質量」六個一級指標。最終,本文根據選取的「背景—投入—過程—產出」模型基本結構,結合相關政策文件、應用型試點高校應用型專業評價指標體系並基於浙江外國語學院的特點,擬定設置了「專業定位與培養方案」「經費支持」「教師隊伍結構與水平」「協同育人」「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質量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專業特色/創新成果」十個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及主要觀測點的擬定。一級指標是評價指標體系的分類框架,而二級指標是一級指標下的組成部分,主要觀測點則是針對二級指標的評價內容進行的進一步細化。對比普通專業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看出:一級指標中對應用型專業評價的區分度並不高,因此需要在二級指標設置上突出應用型專業建設應該注重的要點。通過參考國際上較為流行的工程專業認證中對應用性較強專業的建設要求,同時對照國內通行的專業評價體系框架,並融入應用型專業特點,擬定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及主要觀測點。二級指標作為專業評價的關鍵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專業定位與規劃」「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經費投入」「教師數量與結構」「『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協同育人模式」「課堂教學」「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及方式」「創新創業教育」「科研創新」「橫向課題」「質量管理」「在校生創新實踐能力」「畢業生就業與社會評價」「專業特色/創新成果」等指標。同時,突出「協同育人」「課堂教學」「『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等一系列核心指標。

主要觀測點作為二級指標評價內容的細化,是反映二級指標不同特徵的測量點,是對評價主體展開評價的可操作標準,一般可分為定性觀測點及定量觀測點。定量觀測點需要以專業建設現有情況與評價標準相對比,以此判定達標與否;而定性觀測點則更側重對專業建設某一方面的質性評價,考察方式也主要針對包括專業的規章制度、列表、名單等佐證材料在內的「自評報告」或「評價小結」等進行評價。通過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對應用型專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作出診斷性評價。除定性定量結合的考察方式外,主要觀測點設置包括「專業服務面向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雙師雙能型』教師及行業、企業等兼職教師情況」「課程體系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支撐度」「獨立實驗、實訓課程」「應用型科研項目建設情況」「科研成果轉化情況」「校企合作班建設情況」「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建設」「在校生創新實踐能力」等重點考察指標,以突出應用型專業建設特色重點。

對標採取的專業建設舉措

針對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專業建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浙江外國語學院經過實踐探索,在制定出了科學、合理、規範化的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同時,對標評價體系下採取了一系列專業建設舉措。

1.立足行業企業需求,加強課程應用型改造。建立「需求導向—培養目標—能力要求—課程體系」的培養方案制定流程和持續改進機制,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在知識結構方面,使學生具有寬廣的科學文化知識,掌握較為紮實的基礎知識,體現「複合型」;在能力結構方面,注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培養,體現「應用型」;在素質結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體現「全面性」。堅持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聯動協調,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聯動協調,通識教育平臺、外語教學平臺與專業教學平臺聯動協調的「平臺+模塊」的專業課程體系。重點建設應用型核心課程,以點帶面,逐步對學科、專業基礎平臺課程進行整合,重點明確對50%的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應用型改革,制定核心課程改革計劃。學校每年立項建設應用型課程10門、應用型教材5部。

2.強化協同育人,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定實踐教學標準。做實專業實習,細化「嵌入式」實踐周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考核要求。到2021年,大部分應用型專業集中性實踐教學學分比例達到30%以上。充分利用海外孔子學院和合作院校,加大漢語推廣志願者的派出規模;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有利於推行休學創新創業的個性化培養教學管理和學分管理制度。建立創新創業教育指導中心和孵化基地;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增強畢業論文選題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引導學生更多地基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及行業企業的實際問題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

3.立足行業單位合作,推進培養模式應用型改造。繼續進行國際化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不斷深化改革,探索與行業企事業單位協同育人機制,實現「產教」的緊密對接。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學院、「國際化卓越師範生培養」等途徑,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實習基地建設,拓展校外實習基地數量,通過定期走訪校外實習基地、定期開展產學合作交流活動等形式,密切與合作行業單位的關係;通過學科建設與科研服務,加大對行業和區域經濟的智力支持力度,與行業單位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機制;根據行業單位的發展方向及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共建實踐基地,共同制定評價標準,互聘師資,將校企合作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4.注重引培並舉,培育應用型師資。學校著力引進高水平團隊帶頭人,立足服務浙江地方經濟發展需求,著眼於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和專業建設。大力引進「雙師雙能型」人才,根據語種及師範專業建設、跨境電商相關專業建設和複合型人才及國際化應用人才培養的需要,配足專業建設必需的實踐師資,增強對師範生實踐能力和跨境電商實戰能力的指導。重點引進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優秀青年博士,充實教師隊伍。同等條件下,優先引進能用全外語教學及「雙師雙能型」教師。一方面,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強化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培養。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培養模式,建立多類別、多層次的青年教師培養體系。加強新入職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指導,不斷完善新進教師適應性培訓和教學技能培訓,強化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推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發展。重視師資隊伍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出臺相應政策,鼓勵中青年教師獲取相關行業或專業特許的資格證,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提升教師指導學生實訓實踐活動的能力。專業技術評聘、崗位聘任等政策向「雙師雙能型」教師傾斜。加強師資國際化培養。根據國際化特色高校建設需要,有計劃地選送願意長期為學校發展服務的青年教師到國(境)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進行學習培訓、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等,提升青年教師開設全英文課程、主持或參與國際化合作科研的能力。圍繞品牌學科和專業建設,大力引進高層次的外國研究人員或研究團隊,著力培育融合多語種的以跨文化研究為重點的人才團隊。推動智力引進的成果由教學向科研、社會服務等領域延伸。(作者:胡琦,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教務處)

本文系浙江外國語學院2018年度教改課題(項目編號:08050003201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何紹芬.關於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專業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24):35-36.

[2]李秋瑩,梁微.地方高校優勢特色專業建設CIPP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於生命周期視角[J].高教論壇,2017(10):23-25.

[3]王洪濤,陳繼堂,鄒影.高校應用型專業建設探索[J].科技信息,2013(26):32.

[4]饒燕婷.地方普通高校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大學(研究版),2017(12):57-58.

[5]張騰霄,王斌.高校應用型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0(30):71-72.

[6]史曉娟,黃俊彥,王曉敏,等.應用型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探析[J].實驗室科學,2015,18(2):120-121.

《北京教育》雜誌

作者:胡琦

相關焦點

  • 構建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
    地方本科高校應依據現實需求,關注職業崗位需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科課程知識為基礎,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  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  應用型課程體系指在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理念,具體專業設置哪些課程,選擇哪些課程內容,課程之間如何關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統。
  •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推進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化發展-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這是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總體方案》指出,應「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地方本科院校應積極「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推進地方本科院校高質量發展。
  •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推進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化發展_新聞_中國西藏網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這是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總體方案》指出,應「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地方本科院校應積極「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評價標準,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推進地方本科院校高質量發展。
  • 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芻議
    摘 要:「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是當前正在轉型或即將轉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關注的話題。關於什麼是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和如何建設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眾說紛紜。地方性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屬性,這一屬性規制著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服務範圍、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乃至組織特徵。
  • 探索應用型大學建設的中國方案
    依據教育部2017年發布的《關於「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應用型大學被明確地界定為與研究型大學、職業技能型院校並列的一類高校。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構建的重大進展,但應用型大學的定位、發展目標及評價標準等是不明確的。以院校設置標準為例,《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為包括轉型院校在內的普通本科高校提供了基本的建設標準。
  • 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摘 要:地方應用型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主體,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智力、技術和文化支撐。在新時代如火如荼的「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高水平建設關乎國家社稷,關乎民生福祉。要著力「八個轉變」,深化內涵建設;要著力平臺打造,履行使命擔當;要著力辦學效益,提升實力水平。
  • 學科設置一窩蜂 江蘇本科院校如何轉向應用型
    「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這是前不久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指導意見。當下,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的必要性何在、著力點在哪?作為高等教育大省,江蘇需要對這些問題作出回答。
  • 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中國江蘇網訊 新時代,一大批應用型轉型標杆院校勇立潮頭,成為優化區域高等教育結構、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生力軍。16日,省人大代表、無錫太湖學院黨委書記金秋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暢談如何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 廣東14所本科院校要轉成應用型大學
    記者從多所試點本科院校了解到,「完善中高職教育銜接」已寫入各試點高校轉型發展方案申報材料中,其中不少高校明確提出要拓寬高職生升學渠道,擴大招收專科層次高職畢業生的比例,成立中高職院校銜接機構,構建高職與應用本科貫通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 陽江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漠陽大地終圓本科高等教育夢!
    連日來,陽江加快推進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好消息,刷遍了陽江人的朋友圈。當前,陽江正奮力打造沿海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濱海城市,在這關鍵節點上,建設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意義,不僅僅是本科高等教育空白的填補,更能源源不斷地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陽江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原動力。
  • 地方院校如何構建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課程與課程體系建設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人才素質與專業能力的核心環節,在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在這種背景下,探討進行課程與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路與辦法,圍繞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構建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是擺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 全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成都工業學院召開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24所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改革試點單位負責人、41所首批地方普通高校應用型示範專業負責人代表以及省內行業協會、企業代表共計近200人參加本次現場推進會。
  • 2015中國大學排行榜評價指標體系概述
    其中,依據中國高校辦學定位,將民辦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劃分為應用型大學,將高職院校和高等專科院校劃分為技術型大學,其他類型高校依據中國大學分類指標得分進行劃分。、澳門和臺灣等兩岸四地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高校展開評價,是中國首份面向中國兩岸四地的大學排行榜,期望構建起適合中國兩岸四地不同辦學類型和層次院校的可比較、可量化的辦學水平評價體系,以發揮中國大學評價的分類、激勵和引導作用。
  • 高校分類體系構建的依據、框架與應用
    近期,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使高校分類體系建設邁出了關鍵步伐。大學轉型發展是當下社會轉型、經濟轉型等外在因素和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等內在因素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提出的時代要求。轉型發展涉及整個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需要把大學發展放在社會環境和區域環境下進行審視。
  • 【論壇】構建完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助推宗教界人才隊伍建設
    構建完善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於宗教界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圍繞如何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簡便易行、真實管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簡要闡述。一、明確目標,選取評價指標構建宗教界代表人士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共性指標與個性指標相結合、能力指標與績效指標相結合、群眾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公開公正、凡用必評。
  • 教育部攜手甘肅省合力打造「技能甘肅」支持半數省屬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高校 集中力量建設10所高水平高職院校
    教育部攜手我省合力打造「技能甘肅」支持半數省屬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高校 集中力量建設10所高水平高職院校每日甘肅網8月3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梁峽林)近日,教育部和甘肅省政府印發《關於整省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打造「技能甘肅」的意見》,《意見》提出,將支持甘肅把現有半數左右省屬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高校
  • 高校分類對新建地方應用型大學的啟示
    本文通過對高校分類與辦學定位的關係梳理和對國內外頗具代表性的高校分類進行評析,概括提煉了我國應用型大學的應然職能和主要特徵,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應用型大學建設的基本方略,為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和應用型大學零基礎籌建提供決策依據和實踐參照。
  • 如何建設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
    從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要性和政策支持的充分性來說,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將成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要舉措和必然趨勢。關於如何運用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並促使它發揮最大的效用,本文提出「以評價指標為指導,建設教育信息化生態」的解決思路,即:以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為推動手段,實現教育信息化生態建設的目標。
  • 地方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同時,課程體系內部要從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三個方面出發,組成一個相互聯繫、相互銜接的完整系統。 關鍵詞: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 一、引 言 2012年,為了適應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新媒體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 應用型本科院校,值得一試
    日前,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2年,推動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幹專業(群)。  這幾年,職業教育的話題越來越熱。一方面,出於提升中國製造水平之需要。另一方面,源自教育體系優化轉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