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2020-12-14 人民網傳媒

摘 要: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作為一個新專業,關於其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較少。本文從內外兩個維度展開,提出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的制訂要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尤其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學科現狀趨勢、人才培養目標、高校實際情況等外部因素。同時,課程體系內部要從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三個方面出發,組成一個相互聯繫、相互銜接的完整系統。

關鍵詞: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

一、引 言

2012年,為了適應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新媒體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截至目前,已有134所高校通過教育部審批開始培養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本科人才,其中絕大多數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雖然此前已有網絡新聞、網絡傳播等專業方向及試點專業新媒體與信息網絡的多年探索作為基礎,然而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依舊處於摸索階段,現有課程體系仍存在較多問題。例如,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與傳統新聞傳播學專業沒有實質區分;有些課程雖名屬新媒體,在教學內容、思維上實則沒有突破傳統新聞傳播學的範疇,導致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名不副實;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將新聞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等學科課程雜糅在一起,缺少關聯和融合。

課程體系是「一組相互關聯的課程所組成的整體」[1],課程以相應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為指導和導向,按照一定比例和邏輯組成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系統。同時,課程體系的制訂還要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學科現狀趨勢、人才培養目標、高校實際情況等因素,與外部環境形成良性互動,以適應外部環境。

二、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的制訂依據

1.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課程體系制訂需考慮所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是否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的制訂須對社會需求進行充分調研,了解新媒體崗位的設置以及社會對新媒體人才在素養、能力方面的要求。另外,數位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媒介之間快速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正在被打破,朝著融合的方向發展。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要順應這一媒介生態的變化,「相應的課程體系應該從原來的『媒介條塊分割』模式下轉型,實現新媒體技術與內容的實質性融合」[2],打破媒介融合與專業分割的困局,形成了融合性課程體系。

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要面向地方,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需求,建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例如,在維護網絡信息安全和新疆維穩背景下,新疆網絡與新媒體崗位人才招聘更強調人才的政治素養,新疆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要求從業人員要「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人民網新疆分公司要求「中共黨員優先,有較高的政治素質,無歷史政治問題和違法違紀行為」。另外,新疆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處於「一帶」的核心區。網絡與新媒體是新疆進行對外傳播,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各國家進行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渠道和平臺,培養具有跨文化傳播能力的人才是新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機遇也是挑戰。

2.學科現狀趨勢

「『專業』就其實質而言僅僅是一組課程,課程組合代表著一組特定的知識」,「專業是否應當劃分開,主要應考察專業之間知識的構成是否重複很多。[3]」

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多是在原有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基礎上,依託原有辦學經驗、師資力量、設備設施等建立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面向傳統媒體培養人才的新聞學、傳播學等專業也在進行改革,在課程體系中融入新媒體的理念、知識和技能,以回應媒介生態的變革。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須與原有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尤其是新聞學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區分開,減少專業之間的知識重複,體現專業差別。即使同樣的課程,在課程內容模塊設置和理念上也應體現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特點。

另外,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一門交叉學科,是新聞傳播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管理學等學科的交叉,只有在不同學科間借鑑、融合的過程中才能逐步形成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理論體系、知識體系和方法體系。因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須探索適應交叉學科特徵的新型複合課程體系,避免將網絡與新媒體狹隘地理解為與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平行的又一新媒體,從而陷入褊狹的單純媒體觀的專業建設視野。

3.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地方本科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標準。培養目標需要有課程體系來具體實現,課程體系是落實培養目標的第一步,因此,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依據於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我國地方本科高校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上基本達成一致,即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要落實這個培養目標,必須構建一個與之相對應的課程體系,否則,培養目標也只能是一個空泛的口號。

地方本科高校應積極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在寬厚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建立開放、多元的培養通道,突出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科交叉融合,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並重,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度,激發學生創新潛質,使學生具備較高的網際網路創新應用能力。

再次,複合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不能只停留在將多學科的知識雜糅在一起,「一鍋端」地呈現給學生,而是要注重各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融通以及融通之後產生的新思維與方法的生長點,更要關注能力與素質的複合。

在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學科發展趨勢、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的制訂還需以高校自身定位、校情為前提,充分考慮高校的師資力量、硬體設施等辦學條件。

三、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1.明確課程體系目標

課程體系中的課程以及課程之間的排列組合、比例關係等的安排都要有一致的目標指向。因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就是:課程體系的目標是什麼?

課程體系目標包括:課程體系總目標、課程結構目標和具體的課程目標。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實現,因此,課程體系總目標就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總目標一旦確定,就要將之貫穿於課程結構目標和課程目標之中,課程結構目標和課程目標是總目標的逐層細化。

雖然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上基本達成一致,即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然而卻缺乏具體的培養標準和目標。人才培養目標的空泛,使得課程體系建設缺乏具體的方向。因此,地方本科高校應根據所面向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自身條件等明確、細化培養目標,使課程體系建設有章可循。

課程結構目標即組成課程體系各部分的目標,例如理論課程目標、實踐課程目標,基礎課程目標、核心課程目標,專業必修課程目標、專業選修課程目標等應明確分工,並且均指向課程體系總目標。培養目標中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在課程目標上,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目標應更注重能力和素質培養,在具體的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體現。

2.優化課程內容與課程結構

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的主體部分,課程體系建設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程內容的設置。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設置要以新媒體崗位能力為基礎,以不同的知識群或課程模塊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各模塊之間既相對獨立,又交叉循環,從而達到人才培養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組成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各學科內容按照一定的比例關係配合和組織,形成合理的課程結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比例設置應體現出課程設置的理念和價值取向,主次分明,相互協調與平衡。加強通識教育,加大選修課程比例,拓寬人才培養口徑;加大實踐課程比例,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注重方法類課程設置,從「授人以魚」轉向「授人以漁」;注重隱性課程設置,作為對顯性課程的有力補充,形成激發學生創新的良好育人環境。同時,課程結構內部各部分尤其是先修課程和後修課程之間應相互銜接、關聯,符合一定的規則性和有序性,符合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符合學生的心理邏輯。

3.完善課程實施與評價

課程實施就是課程的執行過程,實施的主體為教師和學生,其目標是實現課程預期的效果。地方本科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師資多來自現有專業系院,或從高校引進專業人才。新媒體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從分散的實踐轉化為知識、理論需要一個過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師在理論、知識和實踐上普遍先天不足。從現有專業抽調的師資在課程上有可能仍沿用原有的思維、理念,而從高校引進的博士雖然具備一定的理論和知識,但缺乏網絡與新媒體的相關技能,難以指導學生進行實踐。理想的途徑是與業界聯合,實現與業界的對接,從業界引進人才,現有教師也可去業界進行掛職鍛鍊、進修學習,掌握前沿動態,提升新媒體技能。

同時,完善教學激勵機制,調動教師參與教學實施的積極性,探索適應前沿型、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參與創新的積極性,師生共同協商完成教學實施過程。

最後,完善課程評價制度和標準,對課程目標的完成、教學效果等做出判斷和評價,並對教學實施過程進行診斷,並將其作為完善課程建設的途徑和優化課程體系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 鞏建閩,蕭蓓蕾.基於系統的課程體系概念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6):102.

[2] 餘紅,李婷.我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需求調研與專業培養[J].現代傳播.2014(2):138.

[3] 盧曉東.本科專業劃分的邏輯與跨學科專業類的建立[J].中國大學教學.2010(9):11.

(責編:石思嘉(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構建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
    地方本科高校應依據現實需求,關注職業崗位需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科課程知識為基礎,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  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  應用型課程體系指在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理念,具體專業設置哪些課程,選擇哪些課程內容,課程之間如何關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統。
  • 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新媒體時代高校音樂課程的改革與創新
    高校音樂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之一,是培養學生音樂專業知識、音樂鑑賞能力的專業課程,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必須要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在日常教學中積極利用新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和傳播媒介手段,不斷改革創新音樂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構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音樂教育體系,不斷提高音樂教育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尋找音樂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專業建設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摘 要:地方應用型高校內部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完善專業教學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要舉措。表現在指標體系的制定上,雖然所有高校均有「專業建設應用型」定位,但少有細化到「專業的服務面向」「行業產業導向」等指向性明確的指標。2.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應用型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大部分高校的應用型專業課程體系還比較傳統,部分高校僅在導向上明確了區域經濟社會需求,但在體系構建上相較於傳統專業並沒有實質性重構。
  • 寧波大學:探索地方高校「塔式」創業課程體系
    多年來,寧波大學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上不斷探索實踐,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方高校「塔式」創業課程體系,也正是得益於該體系的支撐,該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水平近年來一直穩居全國高校第一方陣。築牢塔基:「為實為新、應濟時需」的課程理念寧波大學是一所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誕生的高校,從建校時起便攜帶著改革創新的基因。
  •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打造特色專業工作室 培養網絡與新媒體行業人才
    近日,重慶第二師範學院2019年文學與傳媒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招生計劃發布,面向全國多個省份招生。因其被評為「五星」專業,熱度也逐漸遞增。據了解,重慶第二師範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已有7年的辦學歷史,在《2018-2019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該專業在同類專業中排名第11位,全國共有136所高校開設有該專業。
  • 遼寧大學明年擬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10月10日,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對沈城高校新聞學專業進行了調查,發現目前省內高校本科暫無「新媒體」專業,不過,遼寧大學計劃明年新增網絡與新媒體本科專業,目前正在接受教育部門的審批。調查省內高校暫無新媒體專業目前,東北大學、遼寧大學、瀋陽大學、瀋陽師範大學等省內高校均有新聞學專業,但本科階段均沒有開設新媒體專業方向,也暫時沒有涉及新媒體專業的課程。遼寧大學介紹,雖然沒有新媒體方向的專業,但今年秋季新學期遼大研究生已開設了《網絡傳播研究》課程,本科生下學期也將開設《網絡傳播學概論》。
  • 北京語言大學:新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兩個隔年招生專業恢復招生
    學校在保持語言教學和研究特色優勢的同時,北京語言大學不斷開拓優勢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等建設,目前已涵蓋文學、經濟學、法學、工學、歷史學、教育學、管理學和藝術學等8個門類。現有37個本科專業,其中有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漢語國際教育、漢語言文學、英語、法語、阿拉伯語;1個省部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翻譯專業。
  •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解析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迅速,也帶熱了一些相關的大學專業,其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便成為了受熱捧專業之一。然而,很多人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認知尚淺,認為它就是單純的拍拍視頻,寫寫文章,畢業後的等工作機會單一,很多學生因為一時的熱情報了這個自己並不了解的專業。
  • 高校人工智慧本科專業需要怎樣的課程體系
    然而,各國脫胎於計算機專業的人工智慧專業均剛剛建立,各高校對於這一新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課程體系建設等具體細節的思考尚不完善,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首先,確定什麼樣的人工智慧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 新媒體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重塑
    但當前對新媒體的研究往往存在一個誤區,將新媒體與網絡媒體等同,事實上行動網路階段的新媒體有著不同於傳統網絡媒體的特點,並正從網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重塑高校網絡文化。傳統網際網路環境下,高校網絡物質文化建設主要集中於為學生接入網際網路提供便利,重點解決網絡終端設備、帶寬、網速、網費等問題。新媒體環境下,伴隨著整個中國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這些「問題」幾乎已經不能稱之為「問題」。
  • 多彩人文 | 我心目中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張晨輝,陝西省銅川市,中共預備黨員,現任人文藝術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1801班團支書、人文藝術學院「我和你」藝術團媒體創意部部長。由於受家庭環境的薰陶,我從小就對新聞傳播擁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所以在2018年選擇報考了西安外事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通過新媒體概論、媒介發展史、網頁設計與製作、全媒體採訪與寫作、數字攝影、數字攝像與非線性編輯、網絡編輯、新媒體運營實務、媒介經營管理等專業課程,讓我系統的、全面的學習到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 北京語言大學2020年新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原標題:北京語言大學2020年新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北京語言大學(以下簡稱北語)是一所以語言教學與研究為特色和優勢,中文、外語及相關學科協同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已成為我國中外語言、文化研究的學術重鎮和培養涉外高級人才的搖籃。今年北京語言大學今年新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 網絡與新媒體
    ,掌握網絡與新媒體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體系和專業技能,能夠在政府機構、大中型企業、廣播電視新聞出版行業、教科研機構、新媒體、文化傳播機構、網絡與電子商務企業等行業,從事網絡與新媒體的策劃、設計、製作、傳播、營銷及數位化出版、新媒體研發、電子商務、企業信息的組織與採集、網絡與新媒體內容管理及策略分析等工作的複合型應用人才。
  • 史丹福大學創業課程建設研究 ——基於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融合的視角
    從推動創業教育的社會需求方面看,擁有專業背景的創業型人才更具備成為未來新型企業家的能力,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實現專業領域的創業[1]。同時,創業教育本身是一種跨學科的教育,創業活動需要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學科的知識。因此,我們需要基於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融合的視角研究創業課程體系建設,這是促進我國創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 專業介紹 | 新聞學專業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新聞採編與製作專業
    曾獲陝西新聞獎新聞論文一等獎、陝西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三等獎等科研獎勵。劉山河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現為西安外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陝西省傳播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新聞傳播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數字創意專業委員會委員,西安外事學院教學名師。
  • 網際網路體系結構與網絡空間安全課程建設分論壇,推進課程建設
    19日下午,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協辦的網際網路體系結構與網絡空間安全課程建設分論壇召開。本次分論壇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軟體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濟南大學楊波教授與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網絡技術研究所所長徐明偉教授擔任論壇共同主席,徐明偉教授兼任主持人。
  • 【工作案例二等獎】藍色延長線——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防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第二屆全國高校網絡宣傳思想教育優秀作品展示
    《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明確強調了要「加強網際網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2016年全民國防教育工作部署中明確指出「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國防教育宣傳的力度」。利用新媒體對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探索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國防教育,成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 高校新媒體建設的中心就是育新人
    2018年12月9日,由西南交通大學與微博校園聯合主辦,中國校園市場聯盟、四川高校新媒體聯盟、成都高校社團聯盟網絡新媒體類社團聯盟協辦的2018全國高校新媒體高峰論壇(成都站)在西南交通大學如期舉行。
  • 師者交流|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隊伍動力機制研究
    具體而言,要進一步完善高校網絡監管體系和網絡文化建設工作隊伍的培訓體系,通過定期邀請專家做講座、參加專門化網絡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培訓實踐等方式,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工作隊伍的網絡技術水平和網絡文化信息的把關能力,增強工作隊伍的網絡思想政治水平,提升網絡素養,繼而推動形成內外支持的共識與合力,培育一支高校網絡評論員、網絡管理員和信息員等網絡文化管理隊伍。
  • 融媒時代我國高校新聞教育數位化轉型研究
    (一)數位化技能的專業需求 融合媒體背景下的新聞人首先必須是跨界的複合型人才,才能快速應對媒體新變化,擁有創新能力。所以,新聞專業裡面開設技術性課程、新媒體技術的課程是必須的。 二、當前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的轉型實踐 面對新媒體的衝擊,新聞教育該如何應對以培養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按媒體劃分的採寫編評課程是否還適應當前的融合新聞報導?現有的課程體系應如何重組?當前,國內多數高校選擇的是增加新媒體方向的課程,微調已有課程,砍掉部分純理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