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這是前不久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指導意見。當下,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的必要性何在、著力點在哪?作為高等教育大省,江蘇需要對這些問題作出回答。
當初「一窩蜂辦管理」
現在「一窩蜂辦工科」
國家三部委發文推進「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主要是考慮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但隨著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產業升級加快,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的問題尚未有效緩解,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也未完全建立。
上述情況在我省應用型本科高校中也不同程度存在。江蘇現有應用型本科院校21所、「準應用型」本科院校——獨立學院25所,去年共招收本科生12.46萬人,佔全省本科招生總數的51%,校均辦學規模達1.04萬人。「應用型本科院校為江蘇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重要貢獻,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坦言,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定位不準、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辦學特色不鮮明。
應用型本科院校有不少分布在三線城市。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畢文健表示,三線城市高校學科專業重複設置,普遍「大而不強、多而不優」。近10年,由於工科辦學成本高,各校紛紛設置經濟管理類專業;去年以來,面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向應用型的新導向,又出現「一窩蜂辦工科」的現象,一些文科見長、工科薄弱的院校也爭資金,「零起點」辦工科專業,其質量可想而知。
貪「大」求「研」
迷失辦學方向
師範院校是地方本科院校主力之一。「實踐教學時間不足,學生實踐能力差,是地方師範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淮陰師範學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葛軍感言,教師是實踐性很強的職業,人才培養需要較長時間的實踐教學歷練。然而,目前的師範教育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實踐環節過於單薄。以教育實習為例,實習時間已由12周壓縮為6周,且實習基地不夠,每個實習點安排的學生過多,導致學生走上講臺的機會大大減少,這樣培養出來的師範生實踐能力弱。
「一些地方師範院校辦學定位不準。」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校長龐波指出,有些師範院校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時,偏重理論型、學術型,忽視甚至瞧不起應用型人才。非教師教育也刻意向教師教育看齊,把技術應用型教育辦成學術型教育。
「師範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普遍重海歸、重名校、重學歷、重理論水平,而忽視教師將理論轉換為技術、將技術轉換為現實生產力的專業實踐能力,『雙師型』教師微乎其微。」龐波認為,上述問題的產生,有高校評價體系的因素,如政府的高校評估指標體系分類指導不夠,以學術研究型大學的標準來評估、指導各類高校,導致一些地方高校「規模求大、學科求全、層次求高」。
上世紀末以來,全國先後有400多所高職高專院校單獨或合併升格為本科院校,被業界稱為新建本科院校。截至2015年4月,各地新建本科院校408所,加上281所獨立學院,共689所。向應用型高校轉變,它們是主力。常熟理工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高教研究所所長顧永安直言,有的高校升本後沒幾年,專科專業仍佔很大比例,本科教學合格評估還未通過,就急於申辦碩士點,準備升格更名為大學,迷失辦學方向。
連麻省理工都沾邊
「應用型」不丟人
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核心就是培養的人才要適銷對路,切合社會需求,從這種意義上說,部分研究型大學同樣需要向應用型轉變。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專家龔放教授感言,有些校長和教師對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不理解,擔心會因此「降低層次」,其實應用型大學辦好了,同樣可以成為一流大學。「國外把這類大學稱為創業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和史丹福大學,就是研究型大學與創業型大學兼具的佼佼者,這對我們的高校是很好的啟示。」
省教育廳權威人士表示,發達國家人才需求結構一般為拔尖人才佔5%,從事研發的人才佔30%,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工作的專業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佔65%。江蘇經濟發展已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全省高校,尤其地方高校必須適應人才需求變化,在「應用型」上下大功夫,從辦學定位、專業設置、師資配置、人才培養模式等多方面向應用型轉變,才能真正培養出大量「接地氣」的人才。
原標題:學科設置一窩蜂 江蘇本科院校如何轉向應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