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向應用型轉變是「升格」、「更名」?是「降格」、「拋棄科研」?
這些理解的偏差會造成怎樣的蝴蝶效應?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方面,廣東又應該如何在原有的建設基礎上思考自身定位與謀求新的突破,找到區域、城市發展的立足點?
2018年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剛剛落幕,對包括應用型本科在內的所有本科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6月26日,廣東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特色應用型院校建設研討會在廣東白雲學院舉行,為上述問題求解。
定位
「院校的研究型與應用型可以多元並存交叉融合」
本次研討會由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主題為「創新·融合·優質:廣東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特色應用型院校建設」。會上,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副廳長邢鋒認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辦學同質化,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錯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所以,推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是加快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破解高等教育供給結構性矛盾的戰略部署。
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看來,就院校自身的研究而言,90%的高校都是應用型高校,而且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核心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
多名與會嘉賓表示,目前,不少院校對於「應用型」的認識依然存在著偏差。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處長鄭文說,當前有些普遍的誤解是,一些學校認為「向應用型轉變」就是「升格」,「更名」,甚至有的認為,轉為本科應用型是「降格」、「轉為高職高專」、「拋棄科研。」這種對應用型培養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理解不到位,直接導致應用型培養的知識體系、知識基礎被削弱,使得學生的職業後勁與發展潛力不足。
針對如何辦應用型本科,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應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顧永安提出了「四個為主的方略」: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不排斥培養少量的專科生、研究生,以開展應用型的科學研究為主,不排斥基礎研究。他說,研究型和應用型高校可以並存,研究型高校中可以有應用型,而應用型院校不排斥學術研究型,由此形成高等學校多元形態並存以及融合交叉的格局。
發展
「人工智慧時代須對專業學科進行改造」
廣東省的高校轉型試點在學科專業建設與教師實踐育人等層面已取得一定成效,據鄭文介紹,作為試點之一的廣東金融學院「雙師雙能型」教師比例,由2016年的199人增加到了298人,增幅達49.8%。
不過,在鄭文看來,高校轉型依然存在著配套政策不完善、辦學基本條件嚴重不足等問題,而且人才培養還不能完全滿足區域與行業對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除此以外,產教融合程度不足,成果轉化能力與孵化質量也有待提高。
人工智慧時代,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與產教融合迎來更多挑戰。在陳鋒看來,技術形態的變化必然會帶來教育形態的變化,人工智慧除了給學科專業體系帶來的挑戰,還使得教育方式與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傳統經驗化的教學方式正在轉向科學的教學方式。他認為,院校應該就此思考,哪些專業學科需要進行改造,哪些新型學科正在成為主流學科,應該如何與傳統學科結合。「教育不能停止對未來的思考,未來不是一個遙遠的事情。」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應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顧永安
顧永安則建議,要特別關注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變化,克服精英化情結和改變精英化思維。除關注大眾化和普及化帶來的新型大學發展與人才培養定位的變化外,還要關注與預判產業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未來高等教育改革對就業及應用型院校發展與人才培養的影響與變化。
採寫:南都記者劉雪 實習生吳國翠 通訊員粵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