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及構建

2020-12-25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即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 2050 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未來 30 年,全面落實「兩步走」戰略安排,全面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現代化指標體系,動態監測、評估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實際進程 。現代化指標是反映現代化現象的水平、特徵和狀態的指標,現代化指標體系是根據現代化原理建立的、具有系統結構的現代化指標的有機集合。本文簡要回顧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的現代化指標研究,並以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為主要依據,以國家概覽指標體系、世界發展指標體系和世界現代化概覽指標體系為借鑑,構建「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用以反映全球範圍的國家現代化的水平、特徵和狀態。中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研製,可為探索和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指標體系提供科學參考。

現代化指標研究的簡要回顧

現代化是一個多義詞,迄今沒有統一定義,目前大致有 3 種解釋。①現代化是一個世界現象,是 18世紀以來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②現代化是一種文明進步,是工業革命以來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範式轉變,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合理保護;其發生在人類文明的所有層次、領域和方面,同時文化多樣性長期存在並發揮作用。③現代化是一個發展目標: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其目標是保持現代化水平;尚未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其目標是早日實現現代化。

現代化研究是關於現代化現象的一種交叉科學研究,大致起步於 20 世紀 50 年代。在過去 60 多年裡,世界現代化研究出現了 3 次浪潮——20 世紀 50—60 年代的現代化研究、20 世紀 70—80 年代的後現代研究和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的新現代化研究,並產生了眾多理論成果。與此相對應,現代化指標研究大致可以分為 3 個階段——20 世紀 40—50 年代現代化指標研究的準備期、20 世紀 60 年代現代化指標研究的起步期和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現代化指標研究的發展期。

(1)現代化指標研究的準備期:20 世紀 40—50年代世界統計指標體系建立。20 世紀 40 年代後期,一些國家開始進行歷史統計數據的彙編工作。1949 年《聯合國統計年鑑 1948》正式出版,其中涵蓋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 1928—1948 年的統計數據。由此建立的世界統計指標體系,涉及 17 個主題,包括150 多個統計指標。世界統計指標體系的建立,為定量化國際比較研究奠定基礎。國際可比性是現代化指標的一個重要特點。

(2)現代化指標研究的起步期:20 世紀 60 年代社會指標運動和現代化評價研究。20 世紀 60 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增長第一戰略」受到質疑,單純以經濟指標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局限性凸顯。如何構建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來反映國家發展的全貌,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1966 年美國學者雷蒙德 · 鮑爾出版《社會指標》一書,引發全球「社會指標運動」。聯合國統計署 1975 年出版的《社會和人口統計體系》和 1989 年發布的《社會指標手冊》,對世界各國社會指標體系的構建產生影響。社會指標運動不僅促進了社會科學定量化,而且對現代化研究產生較大影響,現代化評價和定量分析受到重視。

(3)現代化指標研究的發展期: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指標研究全面發展。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指標研究全面發展,其中 3 類指標研究進展較大。①統計指標研究。聯合國統計署和世界各國統計部門及統計學家作出持續貢獻。②發展指標研究。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指標等受到全球重視。③現代化指標研究。逐步從早期的定性指標轉向定量和綜合指標。一般而言,統計指標反映統計對象的總體數量特徵,發展指標反映事物發展的基本狀況,現代化指標反映現代化現象的基本事實;現代化指標具有國際可比性、理論基礎和政策涵義;現代化指標既可從統計指標和發展指標中遴選,也可從調查指標中遴選,還可根據研究需要設立。

典型國際指標體系的基本結構

(1)國際統計指標體系。聯合國國家概覽指標體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概覽指標體系和歐盟概覽指標體系是國際綜合性統計指標體系的典型代表。其中,聯合國國家概覽指標體系涉及 16 個主題約 150 個指標,OECD 國家概覽指標體系涉及 12 個維度約 100 多個指標,而歐盟概覽指標體系涉及 13 個主題 100 多個指標。

(2)國際發展指標體系。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體系(WDI)包括 20 個維度和 1 500 多個指標。它提供全球 264 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指標數據,包括高收入國家、中高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值數據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圍繞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框架,涉及 200 多個指標 。

(3)中國學者提出的現代化指標體系。現代化指標研究,涉及經典現代化指標、後現代指標和新現代化指標研究等。在新現代化指標研究中,中國學者的研究工作走在世界前沿。其中,以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及其團隊的工作為代表。1998 年以來,何傳啟團隊從自然科學角度,採用系統學方法,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開展現代化理論和戰略研究;其研究對象為世界 131 個國家,時間跨度約為 300 年(1750—2050年),完成和出版「第二次現代化叢書」10 部和「中國現代化報告」系列 23 部等;先後提出分層現代化、領域現代化、部門現代化和專題現代化等一系列現代化指標體系。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既要考慮科學性和系統性,又要考慮實用性和導向性。

理論基礎

在過去 60 多年裡,世界現代化研究產生了大量理論成果,其中比較有影響的理論主要包括:經典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世界體系理論、後現代化理論、生態現代化理論、反思性現代化理論、全球化理論、多元現代性理論、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綜合現代化理論等。2010 年現代化科學誕生。2016 年全球約有 47 個國家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約有 28 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代表了世界前沿和發展方向。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可以選擇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科學為理論基礎。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認為,從 18 世紀到 21 世紀末,世界現代化的前沿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而兩次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是綜合現代化。

根據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兩次現代化既有共性又有差異,而且都有副作用和副產品。第一次現代化以工業經濟和工業社會為導向,經常以經濟增長為中心;其主要特點包括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社會福利和重視經濟增長,主要副作用是環境汙染等。第二次現代化以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為導向,物質生活趨同,精神生活多樣化,經常以生活質量為中心;目前,其主要特點包括知識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創新驅動和提高生活質量,主要副作用包括網絡犯罪等。由於世界現代化發展不平衡,兩次現代化緊密相關並相互影響。

現代化科學認為,世界現代化是一個用於科學研究的概念,而不是現代化建設的操作單元。一般而言,世界現代化以國家為基本單元,是國家現代化的集中體現;國家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包括所有領域、部門和方面的現代化。在本文裡,「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中的世界現代化,特指世界範圍的國家現代化,是世界範圍的國家現代化的一種簡稱。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構建和指標遴選,需要統籌考慮兩次現代化和兩類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實際情況,需要考慮國家現代化的所有領域、部門和方面,需要考慮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需要反映世界範圍的國家現代化的水平、特徵和狀態等。

原則與方法

(1)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構建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需要考慮 5 條原則:①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應涉及國家現代化的所有領域和主要方面;可以根據需要突出重點,但應避免遺漏重要方面。②典型性原則。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需要反映現代化的典型特徵。③客觀性原則。現代化是一種文明進步,同時存在副作用和副產物。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應該客觀地反映現代化過程的結果。④開放性原則。現代化是一個動態過程,對於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新特徵,應該予以重視。可以引入或研究建立新指標,保持指標體系的前瞻性。⑤實用性原則。現代化指標的選擇,要注意政策和社會需求,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指標體系的構建既要保證學術性,又要考慮可接受和易理解。

(2)指標體系構建的方法。①基本思路。依據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科學的原理,借鑑典型的國際統計指標體系、發展指標體系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經驗,構建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和遴選現代化指標。②體系構建。主要借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概覽指標體系、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體系和《中國現代化報告 2010》的世界現代化概覽指標體系 ,遴選和構建「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反映世界範圍的國家現代化的水平、特徵和狀態,故又稱為「國家現代化指標體系」。③領域選擇。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應該覆蓋人類文明的所有領域,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個人(個人生活);每個領域有不同重點,可以選擇若干關鍵主題和亞主題。我們共選擇 6 個領域 15 個主題和 35 個亞主題(表 1)。④指標選擇。現代化涉及人類文明各個領域的行為、結構、制度、觀念和副作用。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需要反映這些維度的變化。我們共選擇 5 個維度 100 個指標(表 2)。⑤指標來源。54 個指標選自 OECD 的國家概覽指標體系,28 個指標選自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體系 和《中國現代化報告 2010》的世界現代化概覽指標體系 ,14 個指標選自《中國現代化報告》系列其他報告 ,4 個指標是新選指標。⑥指標數據來源。75 個指標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 ,16 個指標數據來自 OECD 國家概覽資料庫等,9 個指標數據來自其他國際機構資料庫或研究報告,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料庫、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庫、國際勞工組織資料庫和《人類發展報告》等。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由 100 個指標組成,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個人生活 6 個領域、15 個主題和 35 個亞主題。其中,水平指標 50 個、特徵指標 28 個和狀態指標 22 個。水平指標是反映現代化水平的指標,特徵指標是反映現代化階段和特點的指標,狀態指標是反映現代化狀態的指標。其中,狀態指標與現代化水平沒有直接關係。


未來 30 年(2020—2050 年),中國將全面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構建尊重規律和適合國情的國家現代化指標體系;與此同時,全國不同地區和部門需要構建本地區和本部門的現代化指標體系,以支撐國家現代化指標體系。

中國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注意 3 個方面:尊重規律。可以選擇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科學為參考依據。借鑑經驗。可以參考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指標要覆蓋國家現代化的全部領域、所有維度和主要方面。適合國情。其中,水平指標可以直接從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中遴選指標,特徵指標和狀態指標可以根據國家政策和發展戰略來選擇。


(作者:何傳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雷,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相關焦點

  • 中國流通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研究設置流通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和運用這一指標體系測評流通現代化的程度,是既有緊密聯繫又有明顯區別的兩項不同的任務。由於多年來中國相關統計數據缺失嚴重以及條塊分割等體制原因,使得研究和建立流通現代化評價指標的分析框架、指標體系和跟蹤監測體系都存在相當大的困難。
  • 廣東縣域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背景、基本原則及其實施
    廣東縣域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背景、基本原則及其實施 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   陳健  經廣東省政府同意,從2008年起,廣東省施行縣域教育現代化督導評估制度。
  • MOOC傳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本文界定的MOOC是通過網際網路支持大規模學習資源、大規模人群參與、有主講教師團隊負責的,具有開放性、自組織和社會性等特點的,授課視頻、即時練習、互動論壇活動和考試測驗等要素相互交織融合的教學過程[2]。研究著眼於構建一個科學完整的MOOC傳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總結其傳播特性,分析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MOOC傳播提供一個框架,有助於研究者深刻理解並推廣運用於實踐當中。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出版 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
    與會專家圍繞「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主題展開探討,大家一致認為,報告構建了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體系、指標體系和定量標準體系,可為國家、地區和部門的現代化戰略和規劃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何傳啟研究員及其團隊完成的第19部年度報告,全書約70多萬字,包括400多張圖表。
  • 雲南舉行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聞發布會
    下面,我就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重大意義、主要特點等方面情況向大家作簡要介紹。立足省情、把握國情世情,認清雲南發展的使命任務,找準在全國發展中的坐標和方位,順應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大勢,高位引領,指導謀劃雲南現代化經濟強省建設。做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明確了雲南省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為全省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舉旗定向,切實擔負起新時代黨中央賦予雲南的使命責任,推動雲南更好融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研究市場主體培育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等事宜
    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研究市場主體培育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等事宜12月24日,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精神,聽取市場主體培育發展情況匯報等,研究推動近期重點工作
  • 【中國新聞網】中國學者首提現代化度量衡 明確現代化指標評價標準...
    孫自法 攝  繼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之後,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最新又提出現代化的度量衡概念,明確現代化的指標、評價、標準體系,推動現代化研究走向定量化和規範化。
  • 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相關研究現狀  (一)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研究  文獻檢索發現,關於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僅有兩篇密切相關文獻。曹洪軍、王娜從工作結果與工作過程兩大維度出發,構建了「二三三」考評指標體系。
  • 教育信息化項目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目前,國內外針對教育信息化項目風險指標的研究還很少,本研究將基於國內教育信息化項目研究的現狀,通過文獻調研、案例訪談、專家論證等方式確定形成教育信息化項目風險評估指標體系,並結合層次分析法設計問卷,最終依據回收的數據計算各項風險指標的權重,為項目的實施提供參考依據。
  • 於丹: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建構研究
    構建核心指標體系的基本思路「觀乎於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賁·彖辭》)。這是對「文化」概念的最早表述,強調的是文化的化育功能,這正是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的理論出發點。與其他偏重硬性建設或集中某一領域的指標體系相比,本研究加強了對城市軟實力層面的關注,體現了動態性、全面性的關照。
  • 2019.04: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構建和綜合評價(張云云等)
    對於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研究屬於起步階段,不同學者對於高質量發展有不同的看法,多數學者基本都是從理論出發主觀上構建指標體系。>個維度構建高質量的指標體系[3]。研究者對經濟發展質量的理解不同,導致構建的指標體系在體系框架和權重分配上會有所偏頗[1-4]。本文在構建指標時將主客觀法相結合,先依據理論構建指標體系,然後藉助結構方程模型[5-7]對理論模型進行驗證性路徑分析,對理論模型進行修正和優化。
  • 2017.07:「五大發展理念」統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楊新洪)
    「五大發展理念」統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深圳市為例 >楊新洪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五大發展理念」基本內涵,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個部分構建新發展理念統計評價指標體系,分析了過去本文以深圳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新發展理念落實成效進行監測評價,科學反映新常態、新理念、新發展成果,發現短板和問題所在,既可為各級政府部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提供參考標準和指標尺度,也有利於促進新決策導向和政績觀導向的加快形成,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 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專業建設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摘 要:地方應用型高校內部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完善專業教學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要舉措。表現在指標體系的制定上,雖然所有高校均有「專業建設應用型」定位,但少有細化到「專業的服務面向」「行業產業導向」等指向性明確的指標。2.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應用型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大部分高校的應用型專業課程體系還比較傳統,部分高校僅在導向上明確了區域經濟社會需求,但在體系構建上相較於傳統專業並沒有實質性重構。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構建及研究重點
    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在系統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礎上,著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講好中國故事,把成功指導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濟思想和觀點學理化、系統化;二是從研究對象、研究層面、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創新,準確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特徵;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要得到國內學術界的認同,還要走向世界,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同。
  • 2018.11:國內外數字經濟測度指標體系研究綜述(徐清源等)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回顧數字經濟的理論體系和測度方法的相關研究,對比評述了國際和國內12個數字經濟相關指標體系的優缺點以及參考價值,並給出了中國用對比法測度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和政策建議。
  • 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評估指標體系研究
    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評估指標體系研究陳敏 周馳 吳砥(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導讀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評估指標體系不僅有利於準確了解教師信息素養狀況,還能為培養與發展教師信息素養指明方向。各國已相繼發布教師信息素養評估框架或標準,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較為薄弱。
  • 二、現代化研究的五大理論流派
    該研究方向的代表作有伊斯頓的《政治體系》、阿爾蒙德的《發展中的政治經濟》、亨廷頓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和《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等。    該研究方向主要從人類歷史發展演化的角度,對不同國家的現代化歷程進行比較實證研究,提出現代化發展模式多樣性的觀點,並對多樣化的模式進行深入詮釋與剖析。在研究方法上,開闢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多變量分析方法,應用其基本思想構建指標體系,對現代發展水平進行評估。該研究方向的代表作有布萊克的《比較現代化》和《現代化的動力:比較歷史的研究》、艾森斯塔特的《現代化:抗拒與變遷》等。
  • 傳統媒體微信平臺的傳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本文摘要】本文從微信平臺的特點出發,結合傳統媒體傳播的基本要素,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和指標選取方法,構建了傳統媒體微信平臺的傳播效果三級評價指標體系,較為綜合全面地評估傳統媒體在微信平臺上的傳播效果,為進一步提高傳統媒體對於新媒體應用的敏銳度,增強其對於新媒體平臺的適應性,使得傳統媒體在微信平臺上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提供參考。
  • 微信公眾號傳播力評價指標體系優化方法研究
    大數據技術為微信公號傳播效果評價奠定了基礎,基於海量傳播數據可以科學、客觀地構建評估指標體系,並根據數據測試對評估體系不斷修正,通過對指標項的修正和權重的調整實現評估結果的優化升級。
  • 10億用戶的微信表情指標體系是如何構建的?
    本文主要介紹了數據指標體系,以及構建指標體系的相關方法和異常監控,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加深你對指標體系的認識。及時的發現對方的態度的變化, 及時進行溝通, 採取對應的策略(這個我就不懂了, 有人能補充嗎), 所以作為十億級別的微信表情, 也需要去構建一套合理的指標體系去評估用戶使用表情的情況, 才可以及時的洞察問題, 發現機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