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隱匿苗慄山鄉的客家文化印記

2020-12-22 中國臺灣網

尋訪隱匿苗慄山鄉的客家文化印記

2007年12月23日 13:58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新華網臺北12月22日電(記者陳鍵興 趙新兵)後龍溪畔,一片被山丘包夾著的綠野田園恬淡靜謐。沿著阡陌鄉道穿過幾個小村子,不經意間會發現一兩座傳統的客家民居散落著,或挨著新式的樓房,或孤零零地藏在稻田的一角。

  苗慄縣是臺灣客家人主要的居住地區之一,全縣人口中60%以上是客家人。據了解,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廣東、福建一帶的客家人大量移民臺灣,其中一部分就是從後龍溪登岸,而後散居在苗慄縣內陸靠山一線,包括了記者造訪的公館鄉。

  在公館鄉公所,農業課長謝富源接待了記者。當記者說明想實地了解當地客家文化保存情況的來意時,這位土生土長的苗慄客家人笑著說:「沒什麼保存啦,現在都變了。」雖然這麼說,他還是放下工作,帶著我們深入到田間地頭,去尋找那些碎片般隱匿在山鄉間的客家文化印記。

  早前聽說,臺灣的客家聚落大都有一個廟宇作為信仰中心,並以此凝聚整個社群。距離鄉公所不遠的「五穀宮」,就是公館地區最具規模的信仰中心。這是一座高大恢弘的中式傳統廟宇建築,矗立在鬧市中。謝先生告訴記者,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廟宇前幾年在一片爭議聲中被拆掉了,只留下幾幅老照片被影印在宮外牆的瓷磚上供人緬懷。

  出了公館中心區,穿過一片田野,就到了一個叫「石圍牆」的地方。

  「石圍牆」是苗慄平原的最後墾地,其發端要追溯到190年前。當時,於此拓墾的村民就地取材,以巨石築成堅厚的圍牆,將村子建得如堡壘一般。如今,仍可見到一石碑上如是記述:「清嘉慶廿三年,位後龍溪東岸,距縣治十三裡,由粵人吳琳芳,為開闢地方分八十股,與各佃開墾時,為防侵襲,築石為牆,圍繞二裡護衛,故後稱『石圍牆』。」

  客家愛國詩人丘逢甲曾有詩描寫苗慄:「田制奇零畝,溪流淺急聲。亂山多近市,新縣未圍城。土瘠遲官稅,民貧長盜萌。眼前無限感,過客此孤徵。」詩中可見當時的苗慄還是相當貧瘠之地,也可想見客家先民來此披荊斬棘、開荒拓墾的辛勞。而今天的石牆村,一片良田沃野,人們安居樂業。「城牆」早已傾頹,只有幾處田埂之下殘存的一些牆垣根基還默默地保留著歷史見證。

  見記者在途中下車拿著相機猛拍一處臺灣客家傳統民居,謝先生說:「我帶你們去一個村子,那裡有一家的房子特別漂亮,保存得也好。」

  這是一處隱沒在山丘之中的三合院,臺灣客家人稱之為「夥房」。主人羅仕通祖籍廣東梅縣,聽說記者從大陸來,這位年過六旬的老農興奮地說:「前幾年,我回去過,還看到了祖祠呢!」

  羅家不是大戶,這座已有百多年歷史的三合院規模並不算大,但建築細節卻頗為考究,依然鮮活的畫棟雕梁與石刻的楷書楹聯都顯見是早年的做工,古意盎然。聽羅先生說,建房所用木材都是從大陸運來的「福州杉」,在當時可算是上好的。

  按照客家傳統,正廳供奉歷代先祖,是家庭倫理的中心。記者看到,正廳內兩側門上分別寫著「入則孝」和「出則悌」。

  羅先生告訴記者,他的曾祖父那一代有十兄弟,其中兩房由銅鑼鄉遷居到這裡。現在,他和兄弟就住在兩側廂房。

  「孩子們現在都住到都市裡,不定期會回來看看。不過,整個家族要在過年時一起回來就困難了,老房子住不下一百多口子的。」羅先生說。

  羅家沒有將夥房申請古舊建築保護,因為列入保護就不能自行決定房屋的拆建。對於老房子的未來,羅先生淡淡地說:「老房子當然是好,但將來是孩子們的,我想還是讓他們決定吧,我能留給他們的就是這塊地了。」
 

相關焦點

  • 苗慄客家文化園區半月池 遠眺銅鑼、苗慄好山水
    苗慄客家文化園區展館旁的半月池,是早期客家建築的特色,可遠眺銅鑼、苗慄一帶景致。  苗慄客家文化園區12日上午10點開園,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以「好客迎好客」主軸,12、13日及19、20日兩個周休假期安排系列表演及互動體驗活動,並備有2萬份開園紀念品,邀大家來體驗客家文化之美。
  • 馬英九苗慄走春參訪客家文化產業
    臺海網2月20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馬英九今天大年初二到苗慄縣通霄鎮馬家莊祭祖後,參訪苗慄客家文化園區及頭屋百茶文化園區,期勉活潑、多樣化推廣客家產業文化。馬英九上午在苗慄行程滿檔,繼馬家莊祭祖,向宗親長輩拜年後,隨即轉往銅鑼鄉苗慄客家文化園區參觀,接著又趕往頭屋鄉百茶文化園區,參訪園區體驗客家奉茶文化,並與苗慄縣長徐耀昌等地方黨政、農漁會界人士餐敘。
  • 馬英九大年初二苗慄走春 參訪客家文化產業
    華夏經緯網2月21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昨天大年初二到苗慄縣通霄鎮馬家莊祭祖後,參訪苗慄客家文化園區及頭屋百茶文化園區,期勉活潑、多樣化推廣客家產業文化據報導,馬英九昨天上午在苗慄行程滿檔,繼馬家莊祭祖,向宗親長輩拜年後,隨即轉往銅鑼鄉苗慄客家文化園區參觀,接著又趕往頭屋鄉百茶文化園區,參訪園區體驗客家奉茶文化,並與苗慄縣長徐耀昌等地方黨政、農漁會界人士餐敘。
  • 了解「客家文化」本土文化及歷史發展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藝術、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詩文、客家歷史、客家飲食、海內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農民工雕塑,山間勞作人物雕塑客家文化主要流行於廣東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韶關,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巖、三明,廣西的賀州、玉林、 防城港,臺灣新竹、苗慄、桃園等地及國內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 苗慄風箏文化及客家美食節 歪腰郵筒迎風飄揚
    「九降風起」苗慄市風箏文化及客家美食節17、18日在河濱公園登場,邀請近百名島內外高手獻技,帶來的風箏更是話題性十足,包括歪腰郵筒、小鮮肉及大小朋友喜愛的小小兵,17日晚間還有煙火秀及夜光風箏的「箏焰秀」,要點亮苗慄夜空。
  • 臺灣苗慄,就如客家妹子般,輕柔又多情
    苗慄縣是臺灣客家族群最多的地方,在這裡能感受到別的縣市所沒有的獨特文化風情。無論是文化館、建築、美食小吃到風土民情,都有濃厚的純樸客家風味。除了能了解不同族群文化之外,還有許多景點適合踏青、拍照。這次推薦苗慄十大旅遊景點,從教育人文到嬉戲遊玩應有盡有!何不來場多樣化的豐富之旅呢?!
  • 苗慄客家園區迎新春 活動滿檔將上演多場文藝表演
    華夏經緯網1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苗慄客家文化園區新春推出「好客迎新春」系列活動,農曆春節及元宵、情人節,規劃有精彩文藝表演、特展及體驗DIY。    據報導,苗慄客家文化園區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傳「好客迎新春」系列活動,安排三灣小學北管八音班演奏傳統客家八音,現場洋溢「年」味。
  • 馬英九參訪客家園區 盼充分使用推動客家文化傳承
    華夏經緯網9月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昨天參觀苗慄客家文化園區,對建築設計和規劃表示滿意,他期許臺「客委會」要充分使用,發揮推動客家文化的功能。據報導,馬英九昨天下午抵達苗慄客家文化園區,聽取簡報後,到各展館參觀,對於館內陳列許多客家文物,他停下腳步仔細聆聽導覽人員解說、駐足觀賞;走到兒童館時,還實際體驗互動遊戲,與小朋友一起DIY彩繪面具。
  • 臺灣著名賞花慶典 苗慄「客家桐花祭」4月上演
    臺灣著名賞花慶典 苗慄「客家桐花祭」4月上演 為了讓讀者感受臺灣最具濃鬱客家風情的浪漫「桐花祭」,南京日報VIP讀者服務部特聯手江蘇省中旅,獨家推出7晚8天環島溫泉美食賞花高品遊:線路不僅包含「苗慄客家大院桐花祭」這一寶島著名的花海,還獨家安排了1晚溫泉、2晚臺灣美食夜市,而101大樓、日月潭、阿里山、墾丁、太魯閣、佛光山等臺灣著名風景名勝一個都不少!
  • 報名 | 2018臺灣苗慄馬拉松:體驗原汁原味的臺灣「客家大縣」!
    比賽名稱:2018苗慄馬拉松比賽時間:2018年3月31日比賽地點:臺灣,苗慄縣比賽項目:全程馬拉松、27KM、27KM3棒接力推薦理由:苗慄是臺灣最著名的「客家大縣」苗慄曾中選臺灣最無聊縣市,成為了臺灣最無聊縣市前三名。
  • 嶺南印象:客家印記,專屬客家的美麗
    每個民族和群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印記元素,就像一提起法國就會想到浪漫的艾菲爾鐵塔,提到美利堅就想到自由女神像,提到中國就想到了萬裡長城,客家就想到了圍屋……而每當提起客家民系,自然少不了這些:客家桐花祭客家桐花祭主要流行於臺灣,客家桐花祭以雪白桐花為意象,傳遞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之傳統,更以桐花、山林之美為表,客家文化、歷史人文為核心,展現客家絕代風華。
  • 從苗慄到梅州——記臺灣客家女彭茜柔的田園夢
    彭茜柔是來自臺灣苗慄的客家人,苗慄和梅州儘管相距470多公裡,但是共同的客家文化在兩地間架起了交流的橋梁。作為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苗慄近年來已有不少客家臺商來到大陸創業,而有著「世界客都」之稱的廣東梅州成為他們青睞的目的地。2016年,一直在家鄉苗慄從事農地房地產工作的彭茜柔萌生了出來闖蕩的念頭。
  • 小澤推薦8大景點玩出苗慄客家味
    當然也不會忘記走一趟苗慄啦~對小澤來說,苗慄就像是他的第二個家,雖然從來沒長住在這裡,但苗慄的風土人情跟秘境遊點讓他沒幾天就往這裡跑。想知道小澤到苗慄客家莊都怎麼玩,繼續往下看就對啦!這裡把苗慄的好山好水全部集結在一起,讓孩子遠離電視和手機的吸引,重新找回對大自然的好奇。
  • 「苗慄土樓」:因鄉愁而起(圖)
    「客家圓樓」已經成為苗慄旅遊的新地標。這座完全仿照福建土樓建造的土樓,寄託了當地客家人的思鄉之情,也展現了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和原鄉特色——採訪地點:臺灣苗慄縣「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就是窖場也敢去,臺灣所在滅人山,臺灣本系福建省,一半漳州一半泉……」近日,由臺灣新古典舞團創作的大型客家音樂舞劇
  • 山野美食 | 苗慄,山林裡無菜單客家餐
    在苗慄卓蘭鎮,山中有這樣一塊園地。
  • 臺媒:搶攻客家鄉親票源
    臺媒:搶攻客家鄉親票源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尹彥】蔡英文、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出席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活動,其中蔡英文用客家話向臺下客家鄉親喊話,「在過去客家人挺客家妹,現在客家妹做總統,也會挺客家人」。為拉選票,政治人物爭相跟客家人套近乎,成了島內一項政治傳統。  客家族群是僅次於閩南語族群的臺灣第二大族群。
  • 【寶島之美】- 苗慄
    苗慄 - 臺灣山城,舊稱貓狸,清代平埔族道卡斯人的社名,在平埔族語的意思為平原,是臺灣最晚開發的地區。自十七世紀中葉起,漢人逐漸移入屯墾,原住民漸漸同化或向山區遷移。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苗慄成為一個多族群匯聚的地方,主要為客家、閩南、泰雅族、賽夏族。在十七世紀前,苗慄地區人煙罕至外地移入者不多。直到鄭成功來臺驅荷,將苗慄歸屬天興縣管理,開始有計劃移入屯墾。
  • 苗慄
    苗慄                 苗慄地處臺灣西北,面積1820餘平方公裡,人口54萬。昔稱"貓裡",原為清代平埔族道卡斯人的社名。
  • 6大主題桐花 濃濃客家文化
    如果要以主題方式來賞花和體驗客家文化,可以分為樂活休閒、田園生態、文化藝術、客莊美食、人文懷舊、玩美體驗等6大主題。  臺客委會除了邀請民眾賞花、遊客莊之外,一直傳承著祭拜山神的隆重儀式:祭天大禮,用祭典的虔誠來舉辦桐花祭,一方面代表對山林大地的感激與崇敬,另一方面也喚起客家子弟再造鄉土與人文的遠景,今年也即將展開系列活動。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在家讀書的客家青少年都很刻苦用功,有一種緊迫感。海外經商有成的客家人對振興祖國的教育事業滿腔熱忱,慷慨解囊,這樣的事跡數不勝數。如譽滿東南亞的客家豪富胡文虎,對民族文化傳承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他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要振興,必須從優化人文環境、強化精神文化的主導作用入手,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