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AI金融評論8月6日消息,近日畢馬威發布了2018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發展報告。在2018年上半年,全球範圍內對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資共875宗交易,投資總額達到57.9美元。
從今年年初到現在的總投資額(含VC、PE和併購)已超過去年全年:其中風投總量交易量保持穩定全球;全球後期投資風險交易規模的中位數已從2017年的1400萬美元上升至今年的2500萬美元。另外,今年上半年的監管科技投資額也達到了13.7億美元,已經超過2017年的年度總量。
全球金融科技投資情況(含VC/PE/併購)來源:畢馬威
柱狀部分為交易額,折線部分為交易數
PS:有興趣閱讀原英文報告的朋友,請關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公眾號@AI金融評論(ID: aijinrongpinglun),後臺回復「KPMG」獲取。
以下為雷鋒網AI金融評論整理的報告重點數據和內容
全球:保險科技和監管科技快馬趕上
2018年的前6個月,有不得不提的兩宗天價交易:Vantiv以129億美元收購WorldPay,以及螞蟻金服的140億美元巨額融資。這一定程度上使得今年年初到現在的金融科技投資額已經超過2017年全年,並且正在超過2015年的峰值。
我們能夠看到,在較為成熟的一些金融科技細分領域中,市場的主導者能夠吸引到更大的投資,如英國挑戰者銀行Revolut(2.5億美元),德國數字銀行N26(1.6億美元)以及美國P2P支付公司Circle(1.1億美元)。與此同時,許多高度成熟的支付公司也在上半年完成了退出,包括GreenSky和Adyen的IPO成功退出、WorldPay和iZettle的併購退出等。
而金融科技的創新之路也擴展到傳統垂直領域和樞紐中心,表現更趨多元化:投資者關心的的創新技術較以往範圍更廣,AI和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持續受到關注,市場對保險科技和監管科技的興趣也在顯著增長。從Tradeshift的2.5億美元融資也可以看出,B2B類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在全球範圍內越發受到重視。
地域上看,金融科技的擴張也更勝從前。巴西的Nubank在今年一季度籌資1.5億美元後邁入獨角獸行列;而來自歐洲五個不同國家的企業則成為各自國家中融資最多的風投企業(如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瑞士);亞洲方面,雖然這一市場繼續由中國和印度主導,但日本也以Folio的6300萬美元A輪融資位列前茅。
投資者的類型同樣日漸多元化,除了大型銀行、保險公司以外,可以看到更多的中遊銀行想要深入接觸金融科技,它們正試圖通過企業孵化器或創新聯盟進行投資。
上半年出臺的一系列新法規也成為金融科技投資的推動力,如歐盟支付服務指令修正案(PSD2)和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雖然歐洲一直是推動開放銀行業務的領導者,但其他國家也在朝類似的方向發展,例如澳大利亞將在2019年中期開始實施開放式銀行體制。
預計這些變化尤其是開放式銀行業務的推進,將引起行業的一系列變化:傳統機構尋求合作,看中了那些能夠處理和利用其數據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則希冀開放式銀行業務能夠擴展自己的價值主張。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的非金融服務公司參與,比如那些擴大自己金融服務範圍的通信公司、能源供應商和零售商。
而在過去十年中,金融機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監管負擔,特別是那些需要遵守各司法管轄區監管要求的跨國機構,合規成本持續飆升。這促使許多企業投資於監管科技,包括GDPR,PSD2和金融工具市場指令II /金融工具市場監管(MiFID II / MIFIR)在內。
在監管科技方面,2018年到目前為止的投入已經超過了過去幾年(2016年除外)的年度融資總額,英美兩國吸引了大部分資金。在技術層面,監管科技的投入範圍也頗廣,例如英國的CloudPay(一家符合特定法規的支付處理平臺)籌資2500萬美元,美國的Harbor(一家可將私人證券代幣化交易的區塊鏈合規平臺) 兩輪融資籌集3800萬美元。不過這一領域的投資仍相對不成熟,大約一半的資金投向了種子和早期公司;今年也有少量的中期投資,例如CloudPay和Tipalti的C輪籌資。
在接下來的一到兩年時間裡,預計監管科技的投資將快速增長,特別是在人工智慧、KYC(了解您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和KYD(了解您的數據,Know Your Data)等領域。
區塊鏈在今年上半年繼續引起投資者的極大關注,不過投資機構通常更青睞有經驗的公司和財團。期間曾出現數例大規模融資輪次,如Circle年初融資上億美元,法國區塊鏈安全公司Ledger的7700萬美元B輪融資。美國在這一領域相當活躍,今年上半年在區塊鏈上的總投資已超過2017年全年。
在過去6個月中,銀行業聯盟R3將目光投向保險公司,而主要的保險業聯盟B3i一直致力於業務新成果商業化。新的區塊鏈聯盟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以區塊鏈協助供應鏈管理的類型。而ICO也繼續在全球範圍內引起關注:今年一季度位於開曼群島的Block.one就通過ICO籌集了40億美元。
與此同時,保險科技引來更多關注,比如健康險獨角獸Oscar和美國人工智慧保險公司Lemonade都各自獲得1億美元融資。保險公司們也更注重跨行業聯盟的建立,例如ING和AXA最近結盟,旨在將AXA的保險客戶與ING的價值鏈聯繫起來,以創造更強大,更全面的產品。保險公司也希望將自家服務和那些擁有廣泛客戶基礎的公司合作,預計未來12個月內合作夥伴或聯盟關係的出現可能會增加。
雖然這一分支在亞洲尚不成熟,但一些金融科技人員已開始將保險納入服務範圍,這也有助於在未來幾個季度推動市場對保險科技的興趣。
全球金融科技風投情況
預計今年下半年,全球金融科技市場會繼續強勢。支付和貸款領域的龍頭企業會在產品和服務的廣度上集中發力,而頭部公司與業內餘者差距拉開,可能也會有些小規模平臺的整合。除AI,RPA和區塊鏈等支持技術外,對保險科技和監管科技的投資會在未來6個月內增長。開放式銀行業務也可能會繼續在全球範圍內取得進展,比如香港金管局近期就公布了開放API框架方面的政策。另外,B2B解決方案也有望增加,那些已有成果的金融科技企業將會向金融機構輸出這一能力,將其作為新的創收途徑。
2018年上半年金融科技投資Top10項目一覽
亞洲:螞蟻金服創下融資新高
2018年上半年,亞洲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資達到168億美元,共162筆。今年第二季度的併購額為6.11億美元,有回升之勢。中國和印度分別以6宗和4宗的數字,佔據了前十大交易,其中就包含了螞蟻金服140億美元的巨額融資;而印度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風投交易數在今年二季度上升到了31宗,創下新高。撇開螞蟻金服不談,亞洲的金融科技投資勢頭仍然頗為強勁:2018年一季度到二季度,印度、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的整體投資環比增長率為25%。
而中國金融科技市場的蓬勃發展為整個亞洲的增長奠定了基礎:除了螞蟻金服,中國還有點融網的2.9億美元D輪融資,閃銀的1.6億美元融資,美麗金融獲1.3億美元融資,天天拍車也獲得了1億美元。
中國大多數銀行已經投資了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一直把重心放在數位化和戰略轉型上,這也催生出了一批專注B2B、助力銀行業轉型的金融科技企業。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已經強調自己輸出科技能力、提供創新金融服務的角色。
那些在國內已經大獲成功的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則將目光投向東南亞國家,視其為下一個增長目標。這些公司主要來自中國——由於東南亞人口眾多,宏觀經濟環境也較為相似,同樣存在大量不被銀行接納的用戶群以及海外華人,這一地區也被它們視作全球擴張版圖中的重要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將銀監會、保監會合併為銀保監會,這個新的權力機構代替以往的省級管理,將創新金融和小額借貸納入監管體系當中。也正因為這些變化,政府將P2P監管文件的出臺時間推遲到年底。在這6個月之中,香港推出了同股不同權的政策,這為更多內地公司赴港上市的道路清除了障礙。
雖然大多數區塊鏈計劃仍處於概念驗證(PoC)階段,但亞洲的區塊鏈技術正緩慢進入到落地應用階段,如微眾銀行推出在生產環境中運行的銀行間聯盟鏈。
而保險科技的投資表現在亞洲雖然落後於銀行業,但投資仍有增加,主要目的是保險公司改善業務流程,例如服務智能自動化、智能承保等等。很多大型金融科技公司也開始將自己的業務範圍擴展到保險科技,將相關產品嵌入服務組合當中,以發揮更大業務價值。
預計今年下半年,亞洲的金融科技投資會持續增長。發展更成熟的金融科技公司會更關注全球擴張。除了保險科技和監管科技外,區塊鏈和AI可能仍將是投資機構們的優先項。此後幾個季度中,亞洲各組織間將繼續合作,旨在提供嵌入式服務產品,例如根據航班延誤數據提供旅行保險支付等。
美國:細分市場多元化促增長
2018年上半年,美洲的金融科技投資總額為148億美元,共504筆交易,風投交易額在今年上半年創下紀錄,其中加拿大的交易額較2017年下半年有所下跌,但交易量表現仍然強勁。
美國則繼續一枝獨秀,全美洲有96%的交易都來自於美國。雖然2018年上半年美國金融科技市場的併購活動相對平靜,但風投表現仍然非常強勁,今年第二季度已創下30多億美元的新高。今年上半年,投資額和交易量都出現了反彈,全美的金融科技公司獲得了142億美元的投資,還包括超過50億美元的風投。投資者對監管科技、投資銀行等金融科技細分領域的初創企業興趣濃厚。
在2018年上半年,不少傳統銀行投資於數字銀行相關項目,如摩根大通宣布數字銀行試點項目取得成功,並打算推廣至全國範圍;花旗銀行推出了一家全數字銀行8,而高盛則宣布將線上借貸平臺Marcus擴展至英國。
美國的監管科技也在2018年上半年獲得了顯著加強。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金融機構面臨著越來越多法規和合規義務。合規成本的上升導致許多傳統銀行展開對監管科技的調查和投資,希望能夠控制成本並更有效地管理監管報告要求,例如最近頒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 9)。對於那些需要遵守其他司法管轄區要求(包括歐洲的PSD2和GDPR)的跨國銀行而言,它們想更好地實現合規管理的需求顯得更為迫切。
儘管監管科技相比之下尚屬發展初期,但這一分支領域在過去12到18個月內進步神速,在可預見的未來裡也將繼續跑步前進。美國的監管科技公司提供的產品種類繁多,例如專注於反洗錢(Anti-Money Laundering, AML)的數據公司ComplyAdvantage,旨在解決監管問題的機器學習型公司Ayasdi,以及用於解釋合規要求的自動化平臺Continuity。
另外,空白支票公司在2018年的前6個月亦有崛起之勢:期間有20餘家新的空白支票公司成立,其中超過四分之一的公司表示有意尋求金融科技的機會。這類公司被使用說明投資者們對該領域的機會越發重視,並希望在適當的時機籌集收購所用資金。
而儘管加密貨幣表現繼續飄忽不定,但美國的投資者們仍然興趣濃厚。新商業模式開始出現,例如將加密貨幣與美元等真實貨幣掛鈎來控制波動性。如果這些模式行之有效,那麼它們的實施也將對未來加密貨幣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歐洲:併購活動唱主角
2018年上半年,歐洲的金融科技有198筆投資,共260億美元,其中英國的投資總額超過160億美元;WorldPay和iZettle的天價併購以及Nets和IRIS Software的收購領跑全歐。風投天使輪/種子輪投資額中位數由從2017年的120萬美元增加到2018年上半年的150萬美元,中期併購規模從2017年的2370萬美元增加到2018年上半年的6040萬美元。這樣的大規模併購交易也使得歐洲的金融科技投資在2018年上半年整體大幅增長。
歐洲的監管環境一直非常支持其他銀行業務模式的創新,因此挑戰者銀行在歐洲繼續表現出色,尤其是在英德兩國。正如前文所述,今年上半年歐洲最大的兩筆金融科技融資都來自挑戰者銀行(英國,Revolut,2.5億美元;德國,N26,1.6億美元)兩家都在瞄準國際擴張,前者預計進入美國和加拿大,而後者將目標定位西班牙和美國。
此外,歐洲的傳統銀行也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數字銀行業務,以便與挑戰者銀行合作,例如以色列銀行Leumi推出數字銀行Pepper。
在風險投資方面,歐洲的金融科技投資比亞洲、美洲來說較為平和。風投機構同樣重點關注那些發展較成熟的公司,高度支持其B輪和C輪的融資推進;儘管風投機構表示願意投資那種擁有一定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的金融科技公司,但實際上他們對初創企業仍然頗為謹慎。
有興趣閱讀原英文報告的朋友,請關注雷鋒網公眾號@AI金融評論(ID: aijinrongpinglun),後臺回復「KPMG」獲取。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