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危機,都意味著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塑和地緣戰略的重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累計確診63萬約9000名醫護感染 川普稱美國新增病例峰值已過。視頻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
文 | 連清川
戰時管制政策、封城封國、停止貿易和旅行、千萬級別的失業人數、動輒以萬億美元為基數的經濟舒緩措施、全民發放食品券和救助金……
新冠肺炎這場危機的嚴峻程度,如今已遠遠超過預期。除了寥寥數國之外,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有了確診病例。
而每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危機,都意味著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塑和地緣戰略的重整。有什麼理由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不會呢?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託馬斯·弗裡德曼就再次發揮了他的文字遊戲天賦,重新制定了世界紀元方式:BC(Before Coronavirus)和AC(After Coronavirus)。
歐美普遍的制度失效,或將引來「選舉改革」
在全球確診案例已經超過了200萬例的今天,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抗擊依舊前途未卜。
張文宏曾經有一個論斷:全球抗擊疫情的前途不是由那些控制效果好的國家所決定,而是由那些控制效果差的國家所決定。
現在的問題在於,連哪些可能是抗擊效果差的國家都無法確定:有些是無奈,有些是人為。
印度的疫情將會長時間成謎。即便政府無意隱瞞疫情,但卻根本無力確認疫情。在新德裡、孟買這樣的超級城市中,遍布著數十萬甚至數百萬人聚集的貧民窟。這些貧民區一旦發生疫情,根本無從進行確診和醫治。
一些非洲國家的遭遇也恐怕大致相同,確切的確診統計數據無從計算,公共衛生設施和救治的條件根本沒有。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全球彼此隔絕的狀態,不會在數個月之內,回到光風霽月的BC時代。就算是能夠成功遏制疫情的國家,也將會長期生活在「驚弓之鳥」的狀態。
川普的支持率甚至在上漲。但《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都已經分別刊登了萬字長文,細數美國政府在抗疫中錯失的良機與政府的顢頇無能。
戰時狀態中,人們都會選擇支持自己的政治領袖。不獨美國,英國人歡呼首相詹森的出院,德國、法國、義大利,人們都堅定地站在了領袖的身後。
但這只是假象。一切都將從疫情警報解除的那一天開始變化。人們會緬懷在疫情中故去的親人和勇士,在歐美國家,國家訴訟和國家賠償的訴求會如漫天飛雪一般湧向法院。
錯失了防疫窗口的國家不僅僅是美國,首先是義大利,然後是英國、法國、西班牙。制度失效是普遍性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追究制度呢?美國大選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幾乎無法進行有效的選舉活動了。那麼,會以何種形式進行呢?川普恐怕要緊張的,不僅僅是如何控疫的問題,還在於選舉形式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在歐美政府普遍失效的前提下,當下的選舉方法必然會受到巨大的挑戰。沒有一個國家元首可以安穩如初。他們或將面臨全面的選舉改革。
如果現行的政治力量無從狙擊和阻止疫情的發生,那麼誰會在AC之後成為各國政治力量的主角?
民族主義和右翼。
這次,人們會相信他們。因為如果國境早早關閉,移民早早清除,貿易早早限制,疫情就不會發生了。至少這是一種合理迷信。
他們是全球移民和貿易的敵人。新冠肺炎疫情賦予了他們最有力的武器。這意味著,歐洲的邊境開放主義或許將要走到終點,意味著全球自由貿易面臨著危險,意味著民族國家重新回到聚光燈之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世衛組織:氣候對新冠病毒的影響不明 應做好準備與病毒共存。視頻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
全球化式微:從「一鍋吃飯」到「分鍋吃飯」
3月21日,世界權威財經雜誌英國《經濟學人》封面上,是一個地球上掛了一個牌子:停業(closed)。全球停業,全球化急剎車。
G20定下了一個5萬億美元的緊急舒緩經濟壓力的計劃,但這只是杯水車薪。全球貿易的停止意味著的不僅僅是股市的下跌,而是世界各國依賴跨國貿易、人才流動、資金交流、知識交換、資源物流的所有產業停頓,意味著於此相關的許多企業倒閉、員工失業、金融停滯。
當疫情解除的時候,各國最大的壓力是什麼?積極財政,大規模的投資和重啟經濟動力,快速增加就業。各國最棘手的問題不是全球化,而是國內大規模的產業凋敝和失業。因此,各國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埋頭於國內的經濟重建。
他們很可能會像美國和日本一樣,全球召回產能和投資,以便能夠對國內經濟進行熱啟動。產業回歸母國,工人披掛上陣,全球化將進一步衰弱。
一旦產業和金融回歸母國,意味著全球供應鏈系統即時崩潰。資源型的交換自然依舊存在,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依賴自身的資源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但供應鏈系統斷裂,全球化分工就會搖搖欲墜。消費於是回歸國產,貿易於是衰退。
全球供應鏈系統的式微,對於新興國家和後發國家當然是沉重打擊。他們原本就是依賴全球分工和供應鏈來尋找比較優勢,從而積攢資本和外匯,試圖在國家能力中攀升。而一旦境外投資衰竭、競爭優勢喪失、離岸分包結束,他們就必須得另謀出路。
地緣戰略將重回版圖。原本在全球化的供應鏈和分工系統中,大家在一口鍋裡吃飯,無非是有的國家吃肉,有的國家喝湯,大家可以依賴資本和技術的積累,逐漸上升。但是系統崩潰,那麼就得分鍋吃飯。
全球化當然不會崩潰得那麼徹底,相當規模的貿易和交換必然還是存在的。但弱小國家和後發國家是無法獨善其身的,他們必須尋求「依靠」,才能在新的國際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分鍋吃飯的問題是分幾口鍋,和誰在一起合灶。這就意味著,區域性組織和緊密型聯盟正興起。世界的勢力版圖重新排列組合,國家聯盟和行業聯盟將風起雲湧。
民族國家很可能因此再次成為最主要的國家形態。非穩定國家變數叢生,政治強人將再次出現。各國領袖所要思考的,都無非是如何在叢林世界中獲得民族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在供應鏈和分工系統中取得優勢地位。
人們甚至已經在為大蕭條未雨綢繆,這就是我們今天所面臨的現實。世界政局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這不是什麼天方夜譚,而是疫情所帶來政治經濟危機邏輯所致。
而當自身利益成為各國的唯一訴求,全球或將遭遇更多「公地悲劇」,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消除貧困等領域長期以來的合作與共識將遭到致命打擊,美國頻繁退群就是典型。果真到了這一步,整個世界的抗危機能力會比現在更好嗎?
這些或許是「警世通言」。但毫無疑問,懷有危機感、提前作準備,比未雨不綢繆要好得多,也是抗擊風險的應有方式。
□連清川(專欄作家)
編輯:孟然 校對:王心